?被拒簽10年的博士生
2024年12月17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發布情況通報稱:
12月6日,學院接到學生報告,該院赴英一項聯合論壇活動申請簽證被拒,學院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報告學校,立即組成工作專班,深入核查相關情況,全力維護學生權益。
據此前爆料信息,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聯合舉辦的海外交流項目中,浙江大學負責該項目的教師并未直接與劍橋大學聯系,而是通過中介機構處理簽證事宜,并涉嫌使用偽造的劍橋大學邀請函。
事件曝光后,參與此項目的同學們遭到了英國簽證中心的嚴肅處理:
在今后十年內拒簽。
由于這批交流學生以浙大博士研究生為主,輔以少量碩士及高年級本科生。因此英國簽證中心的處理意見,實際上截斷了他們今后赴英留學的道路——和區區幾千塊錢的費用相比,這才是對學生最不利的影響。
據悉,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向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交了深造申請的同學。
問題來了,負責這項國際交流事項的浙大老師,為啥失心瘋地不找對方大學要邀請函,而是找到中介運作、偽造函證,最終鬧到不可收拾呢?
答案很簡單。
這并非浙大老師圖省事找了個不靠譜的中介釀下苦果,而是浙大經院根本沒有通過正常的外事渠道聯系劍橋大學——自始至終,這就是一個打著大學招牌圈錢的“假研學”活動。
?蹊蹺的名校交流
(一)看上去很美
2024年10月,浙大經院官網上發布了一則通知,將選拔學院學生,參加名為“數字經濟與全球創新”的“浙江大學-劍橋大學”研究生聯合論壇,有意者請聯系學院王老師。
作為競爭中國高校“Top3”的存在,浙大通常以“東方劍橋”自詡,這次東西劍橋合璧,也成為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
公允地說,這個項目對于囊中羞澀的學生相當友好:
項目費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支付,確定名單后支付對方學校,包括:交流討論會與講座費、劍橋學術訪問費、認證費、茶歇費(不包括:國際機票、食宿費、交通費、簽證申請費和其他個人費用)。
而且,關愛學生的浙大經院還體貼地指出:
入選的同學除了項目費由學院支付,還可以申請機票報銷,每人6000元左右(人民幣)。
這意味著,為期一周的劍橋訪學交流項目,與會的學生僅需要承擔食宿等費用,折算下來只需要:
6000-8000元。
學生們看了激動不已:學校不遠萬里與世界名校一起,舉辦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論壇,參會學生有“水”一篇英文論文的機會,還可以把這段履歷寫入學生簡歷當中,成為今后學術與就業中的一枚砝碼。
好滴狠呀,好滴狠!
因此,這個學術活動不是“報名即得”,反而是需要符合特定條件(學院博士研究生,以及優秀的碩士及本科生),且“有英文論文者優先”。
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參加此項目的學長學姐們說:
可以加浙大的實踐學分。
項目都這么嚴肅正規了,大抵不會是騙局吧?
(二)什么學術論壇?
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意外還是發生了。
首先是浙大經院的通知中,有一個突兀的項目安排:
3 、倫敦、劍橋和牛津城市游覽及學生訪問。
我們要明白,劍橋大學位于英國劍橋郡,牛津大學位于英格蘭牛津市,兩者隔著104公里。所以…
為什么“浙江大學-劍橋大學”的聯合學術論壇,還涉及牛津大學的學術訪問?
而且,作為正式的學術交流項目,是一定會在大學官網貼出相關通知的。但我們并未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官網上看到任何相關信息。
反倒是在一個名為Cambridge Uni的網站上,有著詳細的項目介紹。
例如它不但鄭重地介紹了牛津市的city tours(城市觀光)與academic visits(學術訪問)。
還在日程安排上明確列出,將用整整一天時間參觀:
牛津大學。
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克萊登大學聯合清華大學舉辦學術論壇活動,然后抽出一天參觀北京大學…
這個清華大學的逼格得多low,才會答應這個條件?說好的“TOP2”并列,以后就單列為TOP1和TOP2了嗎?
事實上,劍橋大學官方名稱是University of Cambridge,官網名稱是Cam.ac.UK。這個奇葩的Cambridge Uni,顯然是個西貝貨——它是一位名為Ying Sims的浙江華僑在當地設立的商業中介機構,名字就叫做:
Cambridge Uni.
該公司的業務之一,就是拉攏個別劍橋的教職員工,以該員工的名義向其他學校教職工發放會議邀請函,再以校外企業的名義臨時租用大學的場地,舉辦相關的商業活動。
而該公司的國內員工,則專門負責與各大學聯系,宣稱可以承接劍橋大學的研學、學術交流等外事項目,一攬子承接中介業務。
面對千奇百怪的學術交流項目,國內的大學之所以意動,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學的領導們有資源,也有意愿推動國際交流事項。
國內大學的考核體系中,有一個叫做“國際視野支柱領域”的評分項,不管你是評985/“雙一流”,還是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學的排名榜,這都是分值很高的一項。
“國際視野”的參評點,包括國際合著指標(例如中外合作,發表國際期刊論文)、國際學生指標(例如,接納留學生的數量及獎學金規模),還包括國際交流指標(學生交換,外事交流等)。
很顯然,國際合著指標達成的難度最大,其他的內容,只要經費到位,相對好辦。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大學在拼命建設留學生公寓,招錄了一堆非洲酋長的子弟,為此甚至還出臺了各種奇葩制度。
(某大學在“學伴事件”中很委屈,因為其他大學也干了,為啥只責怪俺…)
相對而言,國際學術交流中不但可以擴大學校知名度,還有機會收獲外刊論文,是一條比較穩妥的路子。
因此,國內的知名大學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這個事。對于學校外事部門的領導,以及各學院相關老師來說,這都是可以擺在年終總結上的:
亮點與成績。
其次,在推動國際學術交流過程中,存在資源分配的環節,多方人士可以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
你可以把學校視為一個非盈利機構,單位有一筆名為“外事交流”的經費,這個經費每年都要反映在年終終結上,花出去的要指明具體項目與效果;沒花出去的要說明原因,然后在下一年度做預算時予以調整(通常是調低預算)。
因此,及時把經費花完,才是單位領導的理性選擇。
但每個學校的外事稟賦并不相同(也許是學校的國際排名不太高,也許是學校沒有“具備國際影響力”的杰出校友),通過正常渠道,得不到國外知名大學的合作意向,怎么辦?
這時候,就需要掮客的存在。
在這里,掮客并不是一個貶義詞。例如我有個本科同學,早年留學美國某大學,然后留校做外事方面的行政工作,主要負責與中國高校的國際合作,以及留學相關事項,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
但問題在于,這片小眾的市場被做出來之后,要求在碗里撈食吃的人就變多了,而且還是八仙過海、泥沙俱下的:
軟飯硬吃。
例如有的能人兩頭攛掇,在國外以研學的名義,向大學申請各種商業活動;在國內以學術交流名義,把商業活動包裝為學術交流活動,利用信息不對稱唬人、牟利。
而更奇妙的是,國內高校中也存在一幫能人。他們或是長期虎踞高校行政位置的中堅干部,甚至干脆就是血統純正的“學二代”(例如父母是該校教職工,或者恩師是該校領導),他們接觸并掌握了某些資源分配的能力——例如國際交流的項目,哪個行哪個不行?例如交流項目的落地方式,是走正式渠道還是外包渠道?
可以想象,在攻略與被攻略過程中,方方面面的打點與交易空間很大。
在經濟學上,我們通常把這種沒有從事生產活動,利用壟斷社會資源而進行的尋利活動,稱之為:
Rent seeking.
(尋租)
所以你明白了吧?表面上,它是一個聯絡人玩忽職守造成的悲劇,但其實,它是一門牽涉方方面面的尋租生意。
?尋租與變現
如果說,近年來因為高校排名的指標體系原因,導致了高校外事部門的地位崛起,那么長期以來,中國高校最牛氣的部門,必然包括傳統三強:
后勤、基建、招生。
它們恰巧是權力最大、尋租最嚴重、變現途徑最容易的地方。
例如最近20年來,中國民辦高校的建設方興未艾,成為一門“嚴重盈利”的大生意。這其中,高昂的學費只是cover成本而已,學校真正的贏利點是后勤——大量民辦高校都位于郊區,對食堂、小賣部、商店的壟斷性專營,才是利潤的源泉。
2023年6月,江西某公務人員為何光著眼睛說瞎話,公然為“鼠頭鴨脖”背書?因為相關涉事企業的母公司,經營者全國700多個高校食堂,從事著一門大生意。
關于高校的基建處…哪個學校不年年把路面挖了修、修了挖,鏟了小樹種大樹?至于高校合并期間的大基建,那自然是最吼的。
而高校的招生部門,由于掌握著“一分定生死”的權柄,歷來就是一言九鼎的存在,也成為落馬的重災區。
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在2006-2013年期間,在學校特殊類型招生過程中為考生提供幫助,招生貪腐金額:
或達數億。
事實上,關于“降分錄取”的造假鬼故事,已經突破了普羅大眾的想象力。
例如2024年3月,在武漢大學里讀書4年的一批學生,在畢業時沒有領到學位證書,甚至沒有學籍。
這則驚悚故事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們與正常的在校生同院同班,一起上課,并分配有校內宿舍。
顯然,這不是單獨一個的招生辦,可以辦到的“瞞天過海”之計。
而廣為流傳的,還有東南某省某985大學的某校區,曾招了一批類似的學生,他們可以查到學籍等資料,但畢業時在學信網上查不到相關信息——因為該校區招錄的幾個班,是某領導“先招生再辦學”,違規辦學招錄的。
只可惜,某領導盤算的“先上車后補票”計劃,由于后續種種原因,最終陰差陽錯地沒有拿到教育部的學位設置。于是,這幫特殊的學生就成為了:
歷史遺留問題。
總之,這些都市傳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故事的腦洞之大,讓網絡小說作者來了都不敢想、不敢寫。
因為這種權力的尋租與XX,已經自上而下地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
(此處省略241字)
相比之下,浙大經院“邀請函造假”的故事,已經簡單得多。顯然,這絕不是負責此事的王老師見識不足地找外包,以至于受到外包中介的蒙蔽,從而導致的簽證悲劇。
王老師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浙大經院的最新通報還說:
將在上級外事等部門指導下,多方位多渠道進行交涉,力爭消除對學生的不利影響,堅決維護學生和學校合法權益。
我覺得這一段說得特別好,充滿了人文關懷,就是如何落實,值得深思。
眾所周知,簽證造假是嚴重的外交事件,駐外大使館等外交代表機構又享有治外法權,因此浙大完全沒有對等的談判地位,哪怕“唬騙”+“交涉”技能10級都沒用。
要真正“力爭消除對學生的不利影響”,唯一的做法是刀刃向內,向警方報案,積極配合警方讓真相大白,然后匯集形成備忘錄,向英國駐華簽證中心報備,中心思想就是一個:
這是個人層面的、偶發的欺詐行為,不是系統性造假。
可惜,從邏輯與現狀看,這一前景不太樂觀。
例如,盡管劍橋大學發郵件說不存在這個項目,但浙大還是承認的;又例如工作組的調查重點,還是集中于王老師及中介機構層面。
工作組的同志們,任重而道遠吶。
當然,我們的老朋友、在某事務所打工的、很久沒有出境的狗蛋同學,對此有不同見解。這位頗具吟游詩人氣質的同學認為: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時,不僅犯錯誤變得容易,而且堅持錯誤也很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