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涔汐
不要把自己當做孩子的上帝,好像你可以主宰他的一切,愛孩子,請從尊重他開始。——涔汐
先分享前幾天一個媽媽找我做咨詢的案例。
背景說明:
老師,我女兒今年上半年抑郁了,后來厭學后,她也沒有去上學了,那個時候我非常焦慮,不知所措,當時我帶著女兒去醫院的精神科,烏泱泱都是青少年,我特別心痛,感慨現在孩子怎么變成這個樣子?
當我看到那一幕后,我就一個想法,只要我女兒能身心健康長大就行了,其他的我都不要求了,我只求她健康。
后來,女兒慢慢康復了,但是當女兒康復后,我又開始打罵吼,開始控制女兒,每天歇斯底里。
孩子忘了帶作業本,我能一天甩臉色給孩子看,現在孩子情緒又不穩定怎么辦?
聽完這個媽媽敘述的問題,我唉聲嘆氣,其實很多孩子心靈出現問題,最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自己錯了,錯在了哪里?
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孩子逼成今天的樣子,渾然不知。
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障礙和“敵人”恰恰是無知無明的父母,希望我說這句話大家不要噴我。
以下是很多父母一步一步把孩子逼到絕境的方式,看看各位父母跳坑了沒?
第一坑:父母的貪嗔癡惡習太重,太愛攀比
拿著上一個例子來說,我問這個媽媽:
為啥你孩子只要生病了,你就只求健康,健康以后,你又有一大堆的要求,要樣樣排名第一,要聽話,要優秀?
這個母親支支吾吾半天,不好意思說:
這人還不是貪心嘛,實現一個愿望,后面還有無數個愿望。
我回答:
不,你這不是愿望,而是欲望。你看到別人孩子排名靠前,你家娃中等,你就受不了,你看別人娃彈鋼琴,你也逼著她彈,你看別人娃學滑冰,你也逼著她滑,你啥時候問過你女兒真正喜歡什么?
你給你女兒的愛,并不是愛,是你的貪心,攀比之心,如果你真的愛你女兒怎么可能把女兒搞了成心靈問題孩子?
這是大部分父母在教育中跳的大坑,用自己的貪心和攀比心來喂養孩子,在這種父母眼里,不論孩子如何努力都不達標,因為父母實在是太貪心。
第二坑:父母脾氣太暴躁了,教育孩子只會打罵吼
我跟大家講一個我曾經配眼鏡的故事。
有一天中午我去配眼鏡,老板娘跟我介紹產品的情況。
而她的兒子邊寫作業,邊大吼大叫,原因是寫作業要用iPad查資料,男孩兒不會就發脾氣,一會兒要扔手機,一會要撕書,情緒暴躁。
這個媽媽二話不說,一巴掌打在男孩兒的臉上,罵罵咧咧吼了一通,呵斥一頓:
再哭,再哭我打斷你的腿。
后來,這個男兒更加暴躁起來,差點跟他媽打起來了,中途被男孩兒外公把母子倆拉開。
我在旁邊看傻了眼,旁觀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自然就明白了為啥這個小男孩兒是個暴脾氣了。
暴脾氣的媽媽怎么可能教出心性溫和的兒子呢?
這個男孩兒從小感受到的是母親簡單粗暴,打罵吼的教育方式,媽媽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用腦子不用耐心,所以男孩兒遇到困難也是打罵吼,不用腦子用情緒。
所以各位父母們,你覺得你的孩子遇到困難不會動腦子解決問題,只會哭鬧,只會情緒化。
先問問你自己,你何曾用智慧引導你的孩子過?
第三坑:遇到教育問題,都是孩子的錯
一個粉絲曾經在直播間跟我連麥,講述了他的兒子在學校被老師罵了幾句,然后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孤立孩子。
這個孩子剛開始跟父母談論心聲的時候,這個媽媽懟了一句:
老師為你好,還不是因為你犯錯了。
結果呢,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內心又沒有得到及時疏通,去學校又繼續被孤立,久而久之患上了嚴重抑郁癥。
他對人類極大失望,覺得人類都很可惡。
后來輟學2年,再也不想上學,父母為了孩子能拿個學歷,逼著孩子上學。
其實在教育中,為什么有些孩子本來非常陽光樂觀開朗,怎么突然有一天像換了一個人,眼中沒有光了?
這個極大的轉變,很大可能是他受了極大的委屈、傷害和誤解,但是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無人可依靠。
所以,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特別習慣性貼“負面標簽”。
一切都是孩子的問題,都是孩子的錯,你干啥都是錯,讓孩子總覺得自己像一個背負沉重十字架的罪人,這種孩子豈能不抑郁自卑?
第四坑:從來不在孩子心靈陪伴上下功夫,無效陪伴
繼續跟大家分享案例故事。
我有一個學員,因為兒子教育問題來跟著我學習修心,情緒管理。
這個媽媽剛開始找到我的時候振振有詞:
我是一個懂教育的媽媽,為了教育好孩子,我辭退了工作孩子快10歲了,我一直陪伴他。
我接著問:
既然你是一個好媽媽,既然你懂教育,那今天你的孩子為什么出了問題?
這個媽媽一下子落淚了,她說:
我也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我盡力了啊。
我一針見血回答:
你錯在沒有有效陪伴。
我接著問:
你平常怎么陪伴的?
她回答:
陪孩子寫作業每天寫到后半夜1點,他不肯動筆,我就生氣自己打自己耳光,他不肯去學校,我就打他,他不聽話,我就拿衣架打他,反正我兒子后來一看到我抬手,就縮頭。
我接過話:
這就是你的陪伴。
其實真正的教育啊,是你要懂得去鏈接孩子的內心,你懂你孩子的喜怒哀樂。
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幫他一把;他情緒低落的時候,你學會去開導他;他退縮的時候,你去鼓勵他;他犯錯的時候,你去感化他。
在每一件小事兒上,你的陪伴讓他內心更有力量,更自信,更勇敢,更智慧。
而并非在你的陪伴下,他越來越壓抑。
但是內心痛苦的父母,怎么可能滋養孩子的內心,怎么可能給孩子的內心力量?
他只能傳播自己的焦慮和痛苦啊。
所以,家庭教育,父母是根,孩子是葉,一棵樹當葉子出了問題,我們思考的是樹根沒有營養了,是不是缺水了?
同樣,那為什么輪到家庭教育,孩子心靈出問題了,就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呢?
事有始終,物有本末,舍本求末,等同于緣木求魚,一場徒勞罷了。
希望各位父母,先不要盯著孩子,內觀自己,改暴脾氣,改惡習惡語,修好你的心性,然后再去用智慧愛你的孩子。
作者簡介:張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頭發雖長見識不短,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職場的認知大坑,歡迎關注@我是涔汐,公眾號(id:zhangcenxi99),一個讓你增值的地方,個人微信:zhangcenxi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