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巴人建國
《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是說武王伐紂時巴族盟軍是先鋒,以戰舞勇猛地進攻殷人部隊,使殷人的先頭部隊倒戈。雖然實際的兵力對比難以考證,但牧野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則都認同,戰爭中兵不在多在于精,勇猛的前鋒極重要,可以想象的是牧野之戰打成了倒卷珠簾之勢,商紂王兵敗如山倒,“小宗周”一戰便徹底覆滅了“大邑商”,建立了周。
巴人因攻受賞,封了姬姓的巴子國,簡稱巴國。
三、板楯dùn蠻
西周時巴蜀地區有百多個小諸侯國存在,多只部族碰撞融合形成了最后的巴國。其中有一只巴族叫板楯dùn蠻,是巴國的重要組成部族。
板楯dùn蠻是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在四川達州市渠縣一代,又稱“賨cóng人”、“彭人”,板楯蠻名稱來自木盾,他們善使木盾。所用的木盾又稱“彭旁”或“彭排”,故這族人又稱“彭人”。
為什么叫“賨cóng人”呢?賨cóng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南蠻賦也”,因為這族人跟隨司馬錯攻黔中郡有功,年人均稅賦為40錢,“賨”是一個宗族所能享受的稅收優待。
國博展有“漢歸義賨cóng邑侯”金印,是中央羈縻jī mí政策的證據。
四、戰國稱王
巴國到戰國時期達到鼎盛。據《華陽國志》載:“其地東至魚復(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西至僰bó道(四川宜賓市),北接漢中(陜西漢中市),南及黔涪(烏江古稱涪水,即貴州省烏江流域)”
戰國時期,七國稱王,巴亦稱王。
1、楚銅衡
戰國,社會征集,一級文物,現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衡長14.2、戥děng子直徑7.6、環權直徑1.3至4.9厘米。
木衡桿,中間有提紐,兩端各以四根絲線系銅盤,出土時放在一竹笥sì(箱子)內,保存完好,第四枚環權上刻“臤(qiān,通“堅”)子之倌(官)鐶(環)”,應為官府監制頒發的環權,相當于現在的標準砝碼。六枚環權的重量以倍數遞增,分別為六銖zhū、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半斤。以半斤權推算,一斤合251克。
當時的進制:1斤=16兩,1兩=24銖zhū。
這樣的銅衡可以給郢爰yǐng yuán來稱重。郢爰是我國最早的黃金鑄幣,楚國鑄造,使用時切割成小塊,用等臂天平稱量。
秦始皇滅六國后,發布“廿六年”詔書,統一度量衡,是偉大的功業。
2、“垣yuán”銅錢
垣yuán為地名,即現在的垣yuán曲,戰國時屬魏,魏國除了三晉流行的布幣,也做圜huán錢。
3、秦“兩甾zī”銅錢
兩甾zī(“甾”通“錙zī”,1兩=4錙)就是半兩,秦國的圜huán錢只標注重量,其他列國多為地名,反映了秦國鑄幣權統一而他國鑄幣權分散,也是秦國強大的原因之一。
成語“錙銖必較”來自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