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泥土
萬千世界
從“玩泥巴”到傳承非遺
一起來認識
荊州泥塑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唐奎
泥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以其質樸的外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雕塑藝術,更是對生活的寫照、情感的寄托。
“中國傳統文化是農耕文明,各個地方都有泥塑文化。”荊州泥塑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唐奎介紹,“荊州泥塑技藝,從出土文物和博物館的展品來看,至少有7000年的歷史。”
荊州本土黃泥濕潤柔軟,可塑性強,當地泥塑作品多表現楚國故事、重要歷史人物,具有濃厚的楚文化風味,唐奎說:“這就叫文化DNA”。
傳統泥塑直接用泥定型上色,講究三分塑,七分繪,泥塑技藝發展至今,利用新技術、新工具、新材料,追求讓作品形象更準確,保存時間更長久。
荊州泥塑非遺項目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唐奎
完成一件作品的第一步是設計,畫出素描稿,第二步就是泥稿,這一步是最關鍵的,第三步就是翻石膏模,第四步就是鑄玻璃鋼或者鑄銅。內核肯定是沒有變的,現在技術進步了。
今年55歲的唐奎,已與泥塑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十歲的他在捏著泥土玩耍時,被母親發現了雕塑方面的特長——對造型細節把握準確,專注力強。
在家人的支持下,唐奎開始向專業老師學習繪畫,打下美術基礎,同時自學泥塑,“那時學習資料有限,沒有人教泥塑,我就自己研究”。
荊州泥塑非遺項目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唐奎
我一直就對雕塑感興趣,1998年下崗,剛開始是出去打工,在瀟湘電影制片廠做道具,打工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機會,接觸的人也多,接觸的材料也多,吸取別人的先進經驗,材料的制作、怎么使用。
憑借對雕塑的喜愛,唐奎四處求學,廣泛拜訪荊楚雕塑名家,與美術、書法、攝影、民俗、裝飾界的同好們交流互動,不斷豐富自己,開拓眼界。
2009年,唐奎創立荊州市大唐盛世雕塑藝術有限公司,先后獲得“湖北省工藝美術技術能手”“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賽銅獎”等榮譽。
2023年,荊州泥塑入選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4年,唐奎成為市級非遺傳承人。
作為非遺傳承人,唐奎肩上最重的責任就是“傳承”二字,“現在年輕人選擇太多了,藝術本來就是小眾,泥塑更是小眾中的小眾。培養周期也比較長,不光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還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審美能力。”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荊州泥塑技藝,唐奎開設抖音、快手等新媒體賬號,發布泥塑相關短視頻,吸引了5000+粉絲關注;同時,積極在社區、高校開展體驗宣傳活動。
荊州泥塑非遺項目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唐奎
今年暑期在9個社區都開展了活動,上完課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走,問下一次什么時候再學習。我們就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對泥塑感興趣,這就是我們搞文化普及的意義。
2024年,唐奎受邀在荊州理工職業學院開設泥塑選修課程。據荊州理工職業學院文化創意學院黨支部書記謝東介紹,泥塑課程受到學生們的一致喜愛,學生們就創作出500多件泥塑作品。
荊州理工職業學院文化創意學院
學生秦宇
我現在學了差不多兩個月,我感覺做泥塑比較能陶冶情操,再加上我們這個專業需要提高自己的審美和塑造能力,對我們幫助是很大的。
荊州理工職業學院文化創意學院
學生李佳樂
唐老師是一位特別負責任、特別辛勤的一位匠人,從他身上除了學會泥塑這門手藝,還學會了一個詞,叫做堅持,也叫做傳承,現在我也對荊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唐奎說,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荊州泥塑,是他最大的期待,他希望學生們能把泥塑技藝傳承下去,也希望泥塑能夠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好人開講》
播出時間
時間
頻道
首播
每周三
20:00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四
12:45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五
20:35
荊州廣播電視臺
壟上頻道
記者:匡月晴、范振宇
編輯:匡月晴 / 責編:唐杰 /編審:桂質剛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更多內容,關注虎座鳥視頻號
往期 · 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