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日股收盤時,本田大漲了12%,而三菱汽車和日產汽車都大漲7%,有什么重大的好消息了嗎?
并不是。
這背后是,長達百年的日本汽車工業,領先了整整40年,而落后只需要4年。
為挽救兵敗如山倒的頹勢,本田和日產開始進入合并談判,日本汽車產業將要開始史無前例的重大整合。
日本車企的崛起
一百年前的1925年,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先后進入日本市場,開啟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
1933年,豐田和日產汽車相繼成立。
1936年,日本頒布《汽車制造事業法》,禁止外國汽車公司進入日本,美國公司被迫退出,日本汽車開始了全面的國產化之路。
1945年二戰結束,1946年本田汽車成立。
作為曾經進攻過美國本土的戰敗國,按說美國應該對日本處處提防啊,然而因為美國的小心思,為了支撐朝鮮戰爭,大量軍需訂單下到了日本本土,而日本也順勢出臺大量的產業政策。
●《企業合理化促進法》(1952)
●《仰賴于替代及增長車輛的小汽車七年充足計劃》(1952)
● 《關于引進有關小汽車的外資的基本方針》(1952)
● 《關于乘用汽車合作及裝備合同的處理方針》(1952)
● 《國民車育成綱要》(1955)
● 日產與英國奧斯汀合作(1952)
● 五十鈴與英國路特斯合作(1953)
● 日野與法國雷諾合作(1953)
日本汽車產業得以重建,并進入高速發展期。
在1946年,日本汽車產量只有1.85萬輛,而到了1960年則達到了76萬輛,增長近40倍。
1951年,日本的汽車出口量僅有865輛,不足一千輛。而到了1960年,出口達38809輛,增長了近45倍。
講到這忍不住說,如今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崛起,逼退著日本汽車業的衰落,也算是解氣了。
畢竟,他們是曾經沾著抗美援朝的血而壯大的,希望中國的汽車企業們知道,你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再回到歷史,進入到60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連年快速增長。
從1960年代初期的年產量不足100萬輛,迅速飆升到了1970年代初期的700萬輛。
出口量從1961年的5.7萬輛,到1975年時已經達到了268萬輛,短短15年出口量增長47倍。
在1968年,日本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國。
伴隨著汽車工業的蓬勃,日本的經濟也在高速增長。
越來越多的日本家庭也開始擁有汽車,日本的家用轎車保有量,從1960年的46萬輛,僅用了短短5年,就增長到了1965年的218萬輛。
70年代時,國運繼續籠罩著日本。
國際社會先后在1973年和1979年爆發兩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累積上漲達10倍,影響超10年。
而美系汽車往往以大和高排量著稱,日本汽車則因為緊湊的小車型、低廉的價格,以及小排量低能耗,比美系車省油25%。
高油價沖擊下,美國汽車三大巨頭的產量紛紛大幅減少,并出現巨額虧損。
巨頭之一的克萊斯勒,更是在1979年陷入財務危機,當年的卡特政府甚至出臺法案(《1979年克萊斯勒貸款擔保法案》),花15億美元救助克萊斯勒。
在1980年,全美41個汽車工廠已經倒閉了15個,25萬汽車產業工人遭解雇,底特律黑人居民的失業率達到65%。
而與石油危機同時發生的,是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長驅直入,年出口量從1970年的31萬輛增長到1979年的177萬輛,增長6倍;
在美國進口車中的市場占有率,從1970年的24%,迅速增長到了1979年的75%。
得益于在美國市場的開疆拓土,到1980年,日本汽車產業首次突破年產1000萬輛,超過了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開啟了長達四十年的巔峰之路。
日本豐田、本田、日產、三菱和馬自達五大汽車公司,成長為國際巨頭。
美日貿易戰
然而,不出意外的,先是“日本威脅論”成為輿論熱點,隨后,貿易戰隨之打響。
一如我們近年耳熟能詳的貿易戰,幾乎一模一樣。
所以回顧歷史你會發現,40年過去了,老美的性格是真的沒變過。
1980年1月,美國對日本汽車行業發起“301調查”。
5月美日達成和解協議,日本同意讓汽車企業走出去,投資進入美國,同時,簡化日本的進口手續,免除汽車零部件進口稅,從美國進口汽車零部件。
然而即便有協議,貿易戰仍舊沒有完結。
6月,美國汽車工人協會申請發起“201調查”,要求將汽車關稅從2.9%提升到20%,并限制汽車進口總量。
1981年,美國國會發起《本特森-丹佛斯法案》,要求每年進口日本車不超過160萬輛。
1982 年,美國國會提出《當地成分要求》,要求日本汽車必須含有一定比例的美國零件。
雖然法案沒被通過,但依然讓日本汽車產業感到了極大的壓力。
美日雙方達成《美日汽車貿易協議》,日本從1981年開始“自愿”限制對美國的出口數額,前后被限制了13年,直到1994年才結束。
同一時期,加拿大、意大利、法國等地,都對日本車企實施了各種貿易制裁。
因此,自80到90年代,日本車企開啟了全球各大洲的本土化之路。
1982年,本田實現美國本土化生產。
1983年,日產美國公司成立。
1984年,豐田與通用合資產的新聯合汽車公司投產。
新聯合汽車公司
1986年,豐田在肯塔基州成立豐田美國公司,三菱、馬自達等也都在美國本土成立子公司。
日資企業在美國本土的產量,從1983年的5.5萬輛增長到1992年的137萬輛。
除美國外,日本車企還在加拿大、德國、英國等地開始布局生產,用海外生產能力逐漸替代本土生產。
至1990年,日本汽車產量達1350萬輛,達到了歷史最高值后開始下降。
而到了1994年,日本汽車的海外生產能力超過本土出口量。
2000年代后,日系車企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勢頭。
2008年,豐田公司超過通用汽車,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
中國新能源車崛起
然而,從50年代一路走來的好運氣,在近4年戛然而止。
事實上,如果我們看中國的汽車產量,會發現,中國制造的汽車在2008年之后到2020年之前,一直在飛速增長。
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高速增長的都是合資車,名義上是中國產,然而其實他們是大眾、豐田、本田、別克、起亞等等,是海外汽車巨頭的本土化路線而已,受益于中國的經濟騰飛,從而在汽車市場大賺特賺。
而純國產車,不僅銷量不高,甚至在價格上,也只占據了10萬元以內的最低生態位。
不信我們看出口數據就能發現,在產量數據高速增長的2008到2020年,出口競爭力竟然弱到微乎其微。
為什么?
因為當年的中國汽車,無非都是國際巨頭的本地化成果,怎么可能會有國際競爭力呢?
而最終,中國汽車產業的強勢崛起,則得益于2020年之后的近4年時間里,新能源車產業的爆發式發展。
僅用了4年時間,新能源車不僅在本土的銷量中超過了燃油車,更是支撐著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在近4年完成了三次超越。
在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僅為日本的1/4,德國的1/3,韓國的1/2。
到2021年,我國超過韓國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出口國。2022年,我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2023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從2014年到2020年,我國的汽車出口常年保持在100萬規模,而2023年出口量則幾近500萬輛。
而日資車感受到的寒意,也不過就是2024年剛剛才開始而已。
1-8月,本田在中國的銷量下降了27%,
到9月,銷量下降擴大到了29%,
到10月,銷量下降擴大到了31%。
要知道,中國大陸是新能源車戰場最激烈的地方。而在全球很多地區,中國車企才剛剛開始拓展市場而已。
甚至于,受益于多個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中國車企對舊時代巨頭的競爭還在被延緩。
但即便如此,日本汽車行業的全球產量在2024年上半年依然減少了6%。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是真的感受到了寒意。
日本車企的自救
12月23日,本田和豐田啟動合并談判,這是他們應對競爭重壓的自救方式。
所以,最后的問題來了,他們的自救能成功嗎?
我的答案很明確,因為道理永遠是相通的。
早在4年前的2020年初,我預言蔚來汽車會成為超級牛股,后來蔚來漲了超20倍。
我當年講解過,為什么必須要押寶到新建立的不知名車企,而不是押寶到原有的巨頭大眾、本田、通用。
原因是,新能源車不能僅僅是油車加個電池這么簡單的變化,否則就不叫革命了。
想要造出顛覆性的變革,必須要突破傳統汽車“代步工具”、“交通運輸工具”的思維,要有一種全新的思維,要有一種從家里私人空間向外的延續。
而這種新思維,是傳統車企很難產生得出來的,他們思維早就被過去二三十年的成功所固化了。
文章發布時間2020年3月
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所以早在幾年前,我就說日韓系車企的前途都不再樂觀了,最終,他們終將倒閉,甚至牽連日韓的經濟衰退。
發布時間2022年,帖子編號0616
所以,邏輯的根基是思維。
舊車企放棄不掉舊思維,就會導致他們在這一次新能源革命中全面落后。
而這一次的本田和日產合并,這種自救方式,我們能看到他們思維的變更嗎?
沒有。甚至于恰恰相反,舊巨頭的抱團,更體現出了他們在心態上的依賴性。
本田想著依賴日產,日產想著依賴本田,他們還在把希望寄托在對方身上,根本沒想到徹底的自我變革。
思想不變,最終就一定會被社會變革所淘汰。
回望日本汽車業百年史,領先40年,落后竟然僅需要4年。可惜嗎,可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