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修鐵路時月薪1000兩銀元,相當于現在的21萬左右。他的工資養10個老婆都沒有問題。然而當別人叫他納妾時,他卻厲聲地說道:“我是修鐵路的,不但不能出軌,更不能納妾”。
詹天佑的敬妻哲學也同樣影響了當時京張鐵路的所有職工,曾經有記者到訪,他發現在鐵路上所有的職工都非常敬重的自己妻子,沒有吵鬧也沒有嫌棄,更不會鬧離婚。
因為詹天佑作為總辦經常告誡下屬,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妻子都不能敬重,那么他就不會信于友,也不會忠于事,簡單來說就是不可靠。因此,哪怕職工下屬偶有和妻子吵架的,也不敢讓總辦知道。
因為詹天佑認為夫妻吵架,過錯一定在男方。
到訪的記者十分感慨,認為詹天佑是奇人:如果有很多詹天佑這般的人,不僅可以獨立修建鐵路,甚至連婦女的前途也將一片光明。這是極高的評價。
最重要的是詹天佑和妻子譚菊珍并非自由戀愛,而是包辦婚姻,這就更凸顯他忠誠的難能可貴。要知道在新思想的沖擊之下,多少人假自由之名行背棄之事。
在清朝晚期,廣州的茶商詹興藩曾小有名氣,也積攢了不菲的家業。可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廣州已非久居之地,外國人如狼虎般的鯨吞了國人的生意和命脈,詹興藩只得逃離廣州,舉家來到南海定居。
也是在這個風景秀麗,安逸平和的小鎮子里,一個小男孩誕生了。父親詹興藩希望孩子能夠得天庇佑,平安無憂的長大,遂起名“天佑”。沒多久,詹家又相繼生了弟弟和妹妹。
作為詹家的長子,老父親自然對他寄予厚望。經常對他講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講大清以前的輝煌,講外國人的洋槍洋炮。小小的孩童眼睛里充滿了好奇和想法,常常抓著父親問個不停。
詹興藩有時候也回答不上他的問題。詹天佑邊等著他的譚伯伯來。譚伯伯叫譚伯邨,是在香港做茶葉的生意人,他經常往返廣州香港,接觸了不少外國人,也看過不少新鮮事。
他自然有許許多多“外面”的故事。每年他都會到南海看望老友詹興藩,也會接濟他們一家子。這時候,詹天佑就會纏著譚伯邨,要他講一講國外的機器是如何的大,火車和輪船都是什么樣的。
譚伯邨下次來就會給他帶一些畫報。
有一天,詹興藩突然發現兒子興沖沖的跑到小河邊,不知道在鼓搗些什么。他悄悄跟上去,這才發現,兒子帶領一群小伙伴在和泥巴,然后照著畫報上的小火車開始做模型。
有人負責挖泥,有人負責挑水,而詹天佑則負責一點點的塑形。一節車廂一節車廂的捏造,如果尺寸不對,就毀掉重新捏,不急不躁的竟真拼出來一列和畫報一模一樣的火車來。
那時候老父親還沒意識到,詹天佑的一生都將和這列火車綁在了一起。
七歲的時候詹天佑被送到私塾去學文化,那時候的私塾不僅教傳統文化知識,也同時會將西方的一些文化做啟蒙。詹天佑對四書五經文縐縐的東西并不感興趣,尤其是八股文更是煩得不行。
他偏偏對那些機器感興趣,還背著父母拆了家里的自鳴鐘,將其中的原理弄通后講給小伙伴聽。
其實,詹興藩對兒子的學業也不抱積極的態度。因為當時清朝末期已非國運昌盛之際,科考謀仕途已經不是最好的出路了。再加上詹家所有人全靠詹興藩一個人耕種和代寫書信刻章維持家用,已非常吃力。
詹興藩決定停了詹天佑的私塾,讓他跟著自己做點生意,貼補家用。
這一年詹天佑十歲。
然而,此時詹興藩的好友譚伯邨卻帶來了清政府招收留學生的消息。清王朝搖搖欲墜的統治令當權者如履薄冰,于是便有人建議師夷長技以制夷。由此興起了買洋槍造洋炮,辦工廠,去留學等內容的洋務運動。
清廷公費留學生的標準是12-16歲之間的孩童,到國外進修十五年。因為這些孩子再回國剛好是三十歲左右的壯年,正好可以報效的時候。
但是,聽著好聽,可留學生并不好找。有權有勢的人家不想讓孩子成為試驗品,送出去那么久,生死不明的。沒錢沒勢的孩子呢又沒有什么文化基礎,不適合出國深造。
因此,雖然只招30個孩子,卻遲遲沒有湊齊。清政府便決定去香港招一些,畢竟那里的孩子中英文成績都不錯。譚伯邨聽說后立刻找到了詹興藩:“老詹,天佑的未來有了!”
可詹興藩聽后內心起了嘀咕,這畢竟是一件苦差事,他也舍不得孩子。可譚伯邨卻說:“這是極好的機會,你還猶豫什么。你若擔心,不如這樣。只要天佑出國留學,我便將女兒嫁給他。”
這個女孩就是譚菊珍,詹天佑的發妻。
詹興藩見好友言之鑿鑿,和妻子族人幾經商議后,最終將11歲的詹天佑送去香港參加考試,隨后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了留學生。
1878年,詹天佑以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績結束了高中課程,在老師的支持下,考上了耶魯大學。
那時候詹天佑在國外的生活并不好過,他將所受到的歧視和屈辱都化為學習的動力,他發誓要成為科學家,要改變落后的現狀。他在耶魯大學的三年里,拿了獎學金,畢業論文也得到了導師極高的評價。
但他并沒有在國外順利待滿15年,因為彼時清政府擔心西化的學生回國后會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不想讓這些學生待太久,而那時候又恰逢那些西方人不干人事,種種原因導致詹天佑等留學生提前撤回。
他回國后并沒有從事理想的工作,而是先去被派去開船,而后又去任教外文。回來的六年后,他和譚菊珍舉行了婚禮,正式成為夫妻。
婚后,詹天佑迎來的事業的轉折,開始從實和鐵路相關的工作。而后更是輾轉各地,參與修建鐵路的工程。他們夫妻二人以鐵路為家,修到哪,就在哪住,一路奔波勞苦,譚菊珍也從不抱怨。
譚菊珍給詹天佑生了八個孩子。
后來,詹天佑總算安定了下來,被聘為粵漢鐵路會辦,每個月算上補助有1000兩銀子,娶八個老婆都夠了。很多人想靠裙帶關系和詹天佑攀親戚,往他房里塞人,還有人勸他納妾,都被詹天佑一口回絕。
妻子吃飯慢,冬天的飯菜涼得快,他就特意給譚菊珍定制了保溫飯盒。可他工作畢竟繁忙,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妻子。一次譚菊珍生病了,他才知道妻子的肺不好,女兒也責怪他回家的時間少。
為此,詹天佑十分自責,他親自抓藥煎煮,端著藥一口一口的喂妻子。
1919年,詹天佑積勞成疾,心力衰竭去世,終年58歲。譚菊珍在丈夫去世的七年后也病逝,也是58歲亡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