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孤注一擲。
來源|本原財經;作者|也行
新能源汽車時代,風月無情人暗換。
剛被出曝光現金流還能撐12個月的日產汽車,迎來了真正的死亡倒計時——本田和日產正式官宣啟動合并。
這也意味著,日本三大車企豐田、本田、日產,三家變兩家。
這樣的“炸裂”新聞迅速沖上了日本相關新聞網站的“熱搜”,穩居排名第一。
此外,作為日產大股東的三菱未來或許也將加入其中。
若三家車企成功合并,以2023年成績計算,日本將誕生一個年銷量超800萬輛的世界巨頭,新公司將躋身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01絕望之舉
任誰都沒想到,擁有運動基因的本田會和主打家用的日產整合經營,成立控股公司。
如果兩家成功完成合并,這將會是自2021年,FCA和PSA并成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以來,汽車行業內最大的一筆交易。
新公司叫啥名字呢?網友紛紛獻策:
Nissan+Honda=Nihon(霓虹),日產+本田=日本。
不如就叫“日本”汽車,真正的“日產”。
▲圖源:網絡
還有人調侃:本田+日產+三菱,這難道是「失敗者聯盟」?
這樣的汽車集團聯盟,其實早有先例。
法國斯特蘭蒂斯整合了菲亞特、克萊斯勒、瑪莎拉蒂、吉普、雪鐵龍、DS等一大堆品牌,年銷量600萬輛,躋身全球前五。
由于大而不強,此次合并就被戲稱“失敗者聯盟”。
無獨有偶,韓國也曾出現現代和起亞合并,年銷量超700萬輛,位居全球前三。
而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23年全球汽車市場的銷量情況,排名第一的老大哥是年銷1123萬輛的豐田集團,老二是年銷923萬輛的大眾汽車集團。
一旦日本的本田與日產合并,再加上三菱,三者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基本可以坐穩全球前三的位置。
這樣看來,本田、日產算是強強聯合?
其實不然,日產汽車前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對日產本田聯盟及其背后的原因提出極度悲觀,認為這是「絕望之舉」,兩家“幾乎沒有互補的地方”,同樣的市場、相同的產品、類似的品牌。
以二者的近況來看,與其說是強強聯合,不如說是日系車抱團取暖更為恰當。
02日產告急
2024年1-11月,本田本土市場和北美市場表現較好,但中國市場受國內新能源電車影響,銷量同比下滑30.7%。年中兩次削減在華產能,年產能從149萬輛降到124萬輛。
日產就更慘了,不僅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1-11月銷量同比下滑10.5%,美國市場也陷入苦戰。
而作為日產大股東的雷諾,過去一年頻繁出售手頭上的日產股份,占股從最高的43.4%跌到15%,雷諾基本完成割肉離場。
進入12月,有關日產破產的傳聞像一枚深水炸彈扎,引爆了整個汽車圈,日產汽車高管毫不掩飾地說:日產汽車還有12-14個月的生存期。
就在這則破產消息傳出不久前,日產剛剛發布了一份暴雷財報,今年4月到9月日產凈利潤只有19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億元),同比下滑94%;財報周期內,日產只賣出了160萬輛車,不得不下調銷量目標至340萬輛新低。
日產在中國市場卷不過中國新能源是顯而易見的。
在美國市場又大力推廣旗下的leaf純電車型,誤判了美國人愛混動的事實,將市場拱手讓給了豐田,從此大勢一去不復返。
緊接著11月,日產宣布全球裁員9000人,占整體員工的10%,同時還削減20%的產能。
有意思的是,現任CEO內田誠為降本增效,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放棄一半月薪,求生欲拉滿。
自從日產設局將戈恩逮捕入獄后,背鍋俠就成了接棒的內田誠,不僅要解決管理層的內斗問題,還要整頓遺留的專制運營方針,日產翻身難上加難。
▲圖源:日產汽車公司全球總部
內田誠在任5年間,日產股價累計跌去了47%,創下近50年新低,內田誠也因此喜提了“50年日產最差CEO”的美稱。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日產破產傳聞曝光的同一時間,雷諾宣布將會加強與中國電動汽車的產業合作,成了壓死日產的最后稻草。
為了重振業務,日產認識到,有必要加深與本田的合作關系。
而促使日產做出與本田合并這一重大決定的,不只是市場份額的走低,鴻海集團也成為了其中的催化劑,YES,就是富士康那個鴻海集團。
日經中文網稱,鴻海似乎希望通過向日產出資,獲得日產造電車經驗和全球銷售能力。
日產察覺到這一動向后,希望避免鴻海參與經營,在私底下討論反收購的對策。
本田甚至向日產發出強烈警告,“如果日產和鴻海合作,我們的合作就會一切歸零”。
在這樣的背景下,合并可能會是本田和日產共同的最優解。于是,本田成了最終的接盤俠。
03應對中企競爭
日本三家企業的整合并非毫無征兆。
2024年3月,日產和本田簽署諒解備忘錄,決定建立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24年8月,三菱加入上述“朋友圈”中,三方簽署諒解備忘錄。
NHK評論人士指出,此次合并的主要背景可能還是以應對中美新造車企業在智能化沖擊上的影響。
在美國市場,日系車的整體份額已經從2021年的40%掉到了35.5%,失去的部分被特斯拉牢牢占據。
中國市場,曾經的日系三強,吃掉了中國四分之一的份額。
如今,彭博社報告顯示,2019年到2024年9月,在中國市場,日系車的份額分別下滑了1%到4%不等,失去的部分被中國品牌所占領。
▲圖源:彭博社報告
日經新聞在報道中承認:中國制造廉價、產品質量不佳已成為過去,現在他們在許多領域的技術都超過了日本。
日產與本田共同打造的800萬輛俱樂部,首要目標就是超越比亞迪。事實上,三家銷量加起來,可能還打不過比亞迪一個。
面對來自中國電動汽車的市場沖擊,日產并沒有錯過每一個機會,但業內人士評價:“疑似失去所有力氣和手段”。
日本車企雖然在苦苦掙扎,但這并不意味著日系車就不行了。
以日產汽車為例,公司流動性狀況良好,具有“多種資金來源”來償還未來五年的債務。兩家公司合并后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成本節約、技術創新加速等多方面的優勢,以更好地應對全球市場的挑戰和機遇。
對手們開始抱團,中國企業也需警惕起來,提早布局,以應對未來隨時會發生的新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