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在這一天,成飛研制的我國的無鴨翼無垂尾的六代機首飛成功了。
國防時報的圖片很有深意: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世界上擁有自主能力生產5代機的國家只有中美俄,在其他國家的6代機還停留在圖紙或者理論階段的時候,咱們的六代機就這么遙遙領先的試飛了,這也是世界第一種六代機的試飛。
無獨有偶,沈飛的新型戰機據傳在22日也試飛了一次,軍迷們的保密意識很強,沒敢發在網上,在看到鋪天蓋地的宣傳成飛6代機首飛成功的消息后,也按耐不住發了出來。
一、
從僅有的幾段視頻和照片來看,有以下6個細節:
1、機身編號360x,按照慣性思維,該標記大概率是3601,01即該機型的1號機,36則意味著該機型大概率被命名為殲36。
2、在編號附近能看到灰色部分和反光部分,盲猜灰色的部分可能涂了透波涂料,反光部分像殲20機型上應用的光學傳感器。
3、六代機的翼展相較于殲20更大一些。要知道,殲20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五代機。
普遍認為,殲20的翼展超過13米,新飛機的翼展目測能接近16米。
4、另一張圖片可以看到,新飛機的起落架并沒有收起來。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安全。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主起落架是縱列雙輪的結構,區別于殲20的單列。
參考蘇34等此類主起落架相同的飛機特點,六代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很有可能超過了45噸。
5、值得關注的細節是,其機翼一直到尾部等位置不是簡單的后緣襟翼,而是非常“另類”,這說明氣動面非常復雜而且獨特。
足以說明其制空性能非常優秀。
6、新飛機目測進氣道很可能是3個,大概率也應該有3臺發動機。從上面的圖片可以看出,飛機背部有一個背負式的進氣道,其前側的兩個帶有分流器的加萊特進氣,而并不是在殲10、殲20等成熟機型上采用的DSI進氣道。大概率有兩種可能,要么是追求高速(達到3馬赫?)要么是因為現在是早期階段,在以后可能會改過來。
另外,機腹的位置可以看出是內置彈艙,類似于殲20。
發動機這么多,這說明其作戰半徑和載彈量都很有想象空間。
六代機大概率是集:優秀隱身+超高速巡航+超高飛行高度+超大作戰半徑+大載彈量的一個結合體。
如果飛行高度上了3萬米,速度超過3馬赫,作戰半徑超過3000km,攜帶射程2000km的空對地導彈或者射程500km空對空導彈的話,其作戰特點是:能從本土起飛基本覆蓋在座的所有假想敵,前往打擊的時候,敵軍雷達看不到,打完就走能做到飛機追不上、導彈打不到。
一句話總結就是:集合了人類目前對戰機的所有想象力。
二、
按照我軍飛機的管理,新機首飛會安排現役最好的戰機伴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六代機旁邊伴飛的是咱們的五代機,殲20S。
伴飛的飛機除了傳承、接力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近距離觀測和記錄新型戰機的飛行狀態、參數等等,便于進一步研究。
讓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十年我國戰機首飛的情況。
在經歷過97年臺海事件之后,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一起伴飛的是殲6,當時的殲6距離世界先進戰機落后了2代。
殲10的出現,代表著我國戰機從落后美國兩代,變為落后于美國一代,因為美國的F-22戰機于1997年9月7日首飛,F-22對于其他國家的戰機而言,是碾壓式存在。
美國空軍曾經用F-22與上一代戰機F-15C做過模擬對抗,模擬結果是,一架F-22戰勝了一百多架F-15C后,仍能完好無損的全身而退。
不客氣的說,實際差距更大點,因為從首飛到服役還有很長的路,而美國同代飛機早就服役了幾十年。
2011年1月11日,在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期間,殲20首飛,殲10伴飛。殲10的出現,代表著我國戰機從落后美國一代,變為追平。
但是當時輿論對于殲20并不友好,加上戰忽局的神言論,很多人認為殲20只是樣子貨、假把式,2013年,美國因資金問題,再加上認為中俄的隱身戰機技術很不成熟,所以放心大膽的拆除了F-22的生產線。
豈是美國只評估對了一半,因為俄羅斯的五代機確實很不成熟。在看到美國拆除F-22生產線后,俄羅斯決定加快五代機的研發,彼時的命名是T-50,還不是現在的蘇-57。
俄羅斯想繼續強軍的夢很大,但因一直被北約制裁,資金不足以支撐,在經歷過以1美元吐血大甩賣“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給印度后,他們又打起了讓印度帶資進組的算盤。
印度一聽,有這好事?那我豈不是全球唯四擁有隱身戰機的“大國”了?于是忘記了1美元購買的航母,維修保養費用卻高達幾十億美元的痛,爽快的表示愿意出一半的研制經費。
看到這,隱士我嚴重懷疑印度軍方吃回扣的力度大的難以想象。
當時世界的眼光停留在,最看好美國軍事研發,其次是俄國軍事研發,咱們的軍事研發并不被看好。
現實卻是,咱們家的殲20早就服役了量產了,俄羅斯T-50還停留在試飛階段。
印度一看,又被忽悠瘸了,半道上撂挑子,撤資不玩了,隨后購買了法國四代半的陣風戰機。
時至今日,我們六代機都出來了,印度的五代機還停留在“大國夢”中。
三、
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全國人民都在等著新中國成立的神圣一刻到,受閱軍隊與長安街上的數十萬民眾,更是從一早就翹首以盼。
沒有人知道開國大典的舉行時間,因為開國大典的時間是嚴格保密的,為了防止國民黨的空襲。就這樣大家焦急地等待了一個上午,一直等到下午2點多。
閱兵定在下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如果臺空軍飛來的話,他們返程的時間就只能在晚上,但他們不具備夜航降落的能力。
沒辦法,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當時不具備制空權。
最初的開國大典方案中,原本是計劃在南苑機場的,那里地形開闊、民宅稀少,即便遭遇空襲也便于疏散群眾。
但在最后,周總理決心將大典儀式與閱兵,定在天安門前的長安街。
為了保證大典的順利舉行,時任閱兵總指揮的聶榮臻在最后一刻,向受閱的部隊下達了死命令:“參加開國大典時要一切行動聽指揮,如遇國民黨軍隊空襲,要原地不動,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動,要保持原隊形。”
可能有些年輕人對此嗤之以鼻,但正是憑借鐵一般的意志,他們在朝鮮半島擊潰了多國聯合軍隊,實現了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
彼時,咱們參加慶典的飛機不夠。總理說,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
飛兩遍并不只是為了看起來“體面”,這些飛機中,有些是實彈飛行的,就是為了隨時擊退任何膽侵犯的敵機,時刻守護大典現場。
大典上的毛主席一臉肅穆,很少露出笑容。受檢的軍人氣質是沒有問題的,但武器和裝備卻是十幾個國家淘汰的“萬國造”,想必偉人在腦海中規劃者如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同時,也在思考著強軍之路了吧。
當解放軍的飛機劃破長空的那一刻,現場群眾的熱情達到了頂峰,如雷的掌聲和歡呼聲把偉人的思緒拉了回來,他的臉上才看到了笑容。
1980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64歲的劉華清將軍參觀了“CV-63小鷹”號航母。美方以保密為由,不讓碰儀器,只讓在外面觀看。劉將軍為了能看得更清楚些,他踮起了腳、身體不由得向前傾斜,這一刻,他看到應該是我國海軍的未來,而我們感受到的是酸楚、是不甘、是奮斗。
劉將軍是鄧公親自點將的,國防裝備現代化建設領軍主帥,他對航母情有獨鐘,但遺憾的是直到2011年劉將軍逝世的那一刻,他也沒看到咱們的國產航母。
劉將軍逝世的第二年,2012年9月,“遼寧艦”正式交接海軍,劉將軍終究未能等到這一刻。
2012年11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完成艦載機起降訓練任務,原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羅陽在返回大連當日突發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以身殉職。
在羅陽同志遺體告別的現場,一則標語寫道:“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于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
四、
目光再次回到銀杏葉上,西安的銀杏樹上一次出圈,是因為一顆存在了1400多年的古樹。
1400多年前,西安還叫長安,唐太宗李世民來到了大慈恩寺,親手種下了銀杏樹,彼時的唐朝,是世界綜合實力第一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