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向多本,經歷非同尋常,他是中國最長壽的紅軍戰士,活了整整116個春秋,見證三個世紀的風云變幻。
1888年3月6日,向多本出生于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家徒四壁,連溫飽都成了奢望,他的童年是在乞討與饑餓中度過的,小小年紀便嘗盡了人間疾苦。
為了生存,向多本不得不給地主家當挑夫,每天肩挑重擔,奔走于崎嶇的山路之間,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步入中年后,貧窮依舊如影隨形,向多本無法成家立業,只能孤身一人面對生活的艱辛,然而,命運的轉折往往出現在最不經意的時刻。
1935年8月,紅二、六軍團進駐石門西北山區,向多本聽說紅軍來到家鄉,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他毅然決定加入紅軍,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命運。
加入紅軍后,向多本并沒有被年齡和體力所限制,相反,他憑借著以前干挑夫的經歷,每天挑著一副沉重的石磨跟隨紅軍行軍,盡管年近五旬,絲毫不遜色于年輕戰士。
汾孝戰役中,向多本所在的連隊遭遇了敵人的猛烈進攻,面對敵軍和密集的火力網,向多本毫不畏懼地端起刺刀沖向敵群。
在激烈的戰斗中,向多本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左手臂,讓他失去了左手的靈活性。
抗戰勝利后,向多本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參與了大生產運動,在南泥灣的荒地上他揮舞著特制的九斤重鋤頭不分晝夜地開墾土地、種植作物。
向多本的事跡很快在部隊中傳開,戰士們親切地稱他為“向九斤”,也因此成為了南泥灣開荒種地隊伍中的一面旗幟多次被評為勞動模范。
1944年秋,由于形勢的變化,中央決定派遣359旅一部分力量組成南下支隊挺進華南,然當南下支隊準備與東江縱隊會合時,國民黨軍隊卻趁機發動進攻企圖將南下支隊消滅在途中。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南下支隊不得不接受中央指令北返中原,經過數月的艱苦跋涉,南下支隊終于成功北返中原。
在這一路上,向多本和他的戰友進行了大小戰斗300余次行程1350余公里,創造中國革命史上的又一奇跡,他們被譽為“第二次長征”的勇士,向多本的名字也因此被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
1951年5月,經黨組織介紹,63歲的向多本與新疆軍區八一子弟學校的縫紉員陳玉華結婚,兩年后,陳玉華生下女兒向紅,又過了一年多生下了兒子向計青,此后,向多本活到了116歲。
向多本的高壽也是當地的傳奇,許多人都覺得他掌握了養生秘笈,其實不過是老人家的生活有幾個關鍵詞:勞動、知足、飲食、鍛煉和學習。
勞動強身:從年輕到老,向多本從未停止過勞動。即便是在晚年,他也堅持做家務、打掃衛生,認為勞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最好方式。
知足常樂: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向多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他常說:“有吃有穿,足矣?!边@種知足常樂的心態,讓他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飲食有道:向多本的飲食習慣簡單而健康,只吃雞肉、豬肉和魚肉。每天兩餐,葷素搭配合理,從不暴飲暴食。他相信,合理的飲食是健康長壽的基石。
堅持鍛煉:每天清晨,向多本都會準時起床,做一套自創的四肢擺動操。晚上,他還會進行擦浴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這些看似簡單的運動,卻讓他保持了良好的身體狀態。
保持學習:晚年的向多本依然熱愛學習,他常常閱讀《毛澤東選集》,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種持續學習的習慣,讓他的大腦始終保持活躍和年輕。
在向多本身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他那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他常說:“說說笑笑,通通七竅。”在他看來,人生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一切困難總會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