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梅雨季節來臨,降雨量就會陡然增加,不僅出行不易,衣服也無法曬干,生活中處處都是超潮濕的環境,讓人心生厭煩。
而這些降雨看似很多,算下來的話,都是以毫米算的,然而,地球上有這么一個人類生存的地方,其降雨量卻是以“米”來算的。
這個地方年降雨量可以達到26米,這相當于8層樓的高度。是有人類生存,全球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世界雨極”,這個地方就是乞拉朋齊。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
乞拉朋齊(Cherrapunji),位于印度北部梅加拉亞邦,原本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地方,然而,因為其驚人的降雨量而聞名于世,被稱為“世界雨極”。
這里年均降雨量超過11000毫米,也就是11米,1960年8月-1961年7月,其曾創下一年降雨量達到26461毫米的記錄,也就是26米,這個降雨量是全球其他地方的10倍,甚至超過了許多熱帶雨林的降雨量。
而這么大的降雨量,并不是在一年的時間里平均降下來的,而是集中在幾個月的時間里降落,根據資料顯示,這個地方只有兩季,分別是雨季和旱季。
而這些降雨量幾乎全部都集中在3-10月的雨季降落下來,占比為98%,也就是說在雨季的7個月時間里,降雨量達到26米,平均每月降雨量達到了3米多。
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了,因為在我們這邊即便是讓人煩人的梅雨季節,其降雨量也才1000毫米一樣,也就是1米,而這還是連續數月時間下的。
因此,年均降雨量達到26米,這以數據已經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就好像天上破了一個洞,雨水從天上倒下來一樣。
那么乞拉朋齊,為何有別于其他地方,年均降雨量如此之大的呢?
世界雨極形成的原因
乞拉朋齊形成的原因,除了氣候原因外,還有其地理位置,加上其地形特殊有關,導致其降雨量大增。
說到氣候的原因,是因為乞拉朋齊本身就屬于熱帶季風性氣候,當雨季來臨的時候,受到西南季風氣候的影響,這些西南季風受到海洋的影響,本身就攜帶了大量的水汽,為乞拉朋齊地區成為世界雨極提供了必備條件。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么乞拉朋齊降雨量也就如同其他熱帶地區一樣,當雨季來臨的時候,降雨量稍微大一些。
而讓其成為世界雨極的話,還與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地形有很大的關系。
乞拉朋齊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而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地球屋脊,作為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就如同一道圍墻一樣,把乞拉朋齊半圍起來。
而乞拉朋齊本身的海拔并不高,就形成了一個向南敞開的漏斗狀谷地,為暖濕氣進入和抬升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每當雨季來臨的時候,西南季風從印度洋方向吹來,這些季風中攜帶大量的水汽,形成了大量暖濕氣流,當這些暖濕氣流進入到乞拉朋齊所在的地區后,被喜馬拉雅山脈阻擋后,被逐漸抬升起來。
而乞拉朋齊的位處處于迎風坡的位置,加上其地形就如同一個漏洞狀谷地,這就導致這些暖濕氣流不僅沒有消散,反而被聚集了起來。
當這些濕暖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遇到上空冷空氣后,就變成雨水降落了下來,因此可以看出乞拉朋齊降雨量巨大的原因,除了其地理位置外,還有其獨特的地形,把濕暖氣流都聚攏了起來,讓降雨量被大大的加大了。
降雨量最大的地方人,是如何生存的?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居住在乞拉朋齊地區目前有1萬多人左右,居住這里的居民絕大多數為卡西族,這是目前地球上為數不多的母系社會。
當地男子結婚后,就搬到妻子家中去居住,就相當于“出嫁”過去一樣,并且兩人誕生的孩子,也是隨著女方的姓氏。
乞拉朋齊地區的卡西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對外人來說,如此巨大的降雨量,根本無法想象,也感覺無法生存,然而,卡西族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環境。
由于降雨量巨大,一般的農作物都無法生存,他們發展出適應高降雨量的農業技術,主要種植水稻、茶葉和一些蔬菜。
然而,由于降雨量巨大,給農業種植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由于山洪和山體滑坡等問題,當地人農業種植一般都選擇梯田這種方式,一方面是可以抵御山洪,另外一方面是減少水土流失,降低了滑坡風險。
由于降雨量巨大,當地人居住房屋也盡量適應這種環境,他們選擇架空的木質結構房屋,屋頂上披著厚厚的稻草,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抵御強降水,并且還能體統良好的通風環境,防止室內過于潮濕。
并且,降雨量巨大,當地交通出行也不是很方便,不僅時刻面對著山洪,還有山體滑坡的風險,因此在雨季來臨的時候,當地人都減少外出,因此,當地人發展出了豐富的室內文化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