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劉春雄
銷量下滑,我認了
銷量下滑怎么辦?過去的反應是救銷量,采取一切辦法,甚至不計代價。
最近卻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銷量下滑,我認了。
不救了!
不是小廠家認了,而是巨頭也認了。
不是個別行業(yè)這么認為,而是越來越多的行業(yè)巨頭這么認為。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不救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這卻是深度分銷的至暗時間,2024年三季節(jié)開始。大量頭部企業(yè)認同銷量下滑是正常的,平常心對待。
2024年上半年,快消品上市公司還為了漂亮的半年報在壓貨。三季度話鋒一轉,開始控貨了。
那些主動控貨的企業(yè),其實都是被動的。
因為再不控貨,渠道就崩盤了。其實,有些行業(yè)價格早就崩盤了,只是經銷商為了保經銷商資格,還忍著最后一口氣。再不控貨,資金鏈就崩了。
臨期品這個詞,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高頻。臨期,都是拜壓貨之賜。
深度分銷的至暗時刻,意味著深度分銷不再有正向價值,成了摧毀渠道的武器。
先壓貨,再解決壓貨的問題。壓貨花一筆錢,解決壓貨的問題再花一筆錢。
營銷費用就這么在壓貨過程中消失了。
只要不改變渠道深度分銷的模式,企業(yè)很難逃離至暗時刻。
連壓貨價值都沒有了,深度分銷還有意義嗎?
這不是一個企業(yè)的問題,這是中國快消品行業(yè)面臨的共同問題。
影響中國營銷20多年的深度分銷,即將謝幕!
下一步何去何從?
深度分銷,進化與異化
我理解,深度分銷經歷了四個階段:跑出來的銷量、鋪出來的銷量、買出來的銷量、壓出來的銷量。
這四個階段,從輕營銷到重營銷,重得背不動了。
跑出來的銷量:早期的深度分銷八步法,就是典型。只要渠道終點從B端延伸到b端,銷量就增加。那個時候的客情,賊好搞。《不是名牌也暢銷》,說的就是那個階段,甚至更早階段的事。
只要敢跑就有銷量,那么,一定是跑馬圈地式的跑,只跑優(yōu)質終端。最早跑終端的,其實不是大品牌,而是在B端沒辦法,只有去跑b端的小品牌。
鋪出來的銷量:相比小品牌跑馬圈地,大品牌一上手,就展示渠道管理能力,鋪貨與理貨分工,鋪市率成為KPI,權重僅次于銷量。這個階段,干掉了最早開始搞深度分銷的小品牌。
買出來的銷量:都去鋪貨,貨架就值錢了。于是,有資本實力的企業(yè)開始購買終端資源,堆頭、貨架,強行把競品擠出去。有些終端出售終端資源就能賺錢。這個階段,巨頭干掉了中型品牌。
壓(擠)出來的銷量:壓貨是有條件的。對于B端壓貨,前提是B端在乎經銷商;對b端壓貨,前提是廠商有壓貨政策。
沒有壓不出去的貨,只有壓不出貨的政策。
壓貨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壓貨后責任轉移到b端,b端賣不動的話要受損失,所以只要進貨,還是會極力推銷的;第二階段,壓貨不轉移責任,b端賣不動就退貨。多少貨都敢要,只要有進貨政策。
臨期品問題,就是壓貨第二階段的惡果。處理臨期品,消耗了大量時間,花費了大量費用。
深度分銷四階段,既是進化,也是異化。
說是進化,因為深分在某種程度上,比品牌的驅動力更強,普通小品牌可能還想低成本做品牌,但絕對沒想過人少做深分。
深度分銷雖然實現(xiàn)了渠道扁平化,但巨頭的內部層次至少四級。否則,考核鋪貨率是不可能的。
深度分銷的異化,就是變成了重資產運營。大量費用投入渠道,沒有觸達消費者。并且壓貨的最終結果,傷害了價格體系,竄貨不絕。
深度分銷,已經從早期推動渠道進步,現(xiàn)在變成擾亂渠道的工具。目前的大環(huán)境之下,不能不干,干了又受其害。特別是當前在任的領導,誰也不想在自己任上銷量下滑。所以,才會干出替經銷商融資壓貨的怪事。
現(xiàn)在所謂的控貨,就是不壓貨了。
我現(xiàn)在甚至懷疑,一旦業(yè)務員不壓貨,恐怕不知道該干什么了。因為已經習慣于壓貨了。
為什么深度分銷不靈了?
深度分銷誕生于增量時代,早期的深度分銷就是收割增量的機器,只要做了,總能收割一點,差別是收割多少的問題。
2013年,快消品行業(yè)就進入了縮量時代,深度分銷為什么還存在呢?
因為高強度的深度分銷可以擠壓中小企業(yè)的銷量。所以,2013年后,各行業(yè)的長尾基本消失了。從同行那里擠銷量也沒有了。
剩下的是巨頭,疫情這幾年,實際是巨頭之間通過高強度深度分銷相互擠壓,終于發(fā)現(xiàn),巨頭之間是恐怖平衡,誰也干不掉了。
巨頭擠壓,同時受傷。巨頭之間達成控貨共識,很不容易。
現(xiàn)在的現(xiàn)狀是,巨頭與經銷商之間實力不均衡,高強度的深度分銷,貨都壓在經銷商那里,要么產生臨期品(比如乳品),要么占用太多資金(比如白酒)。
只有在大家都覺得到了渠道崩盤的前夜,才有了控貨的共識。
所以,進入縮量時代后有兩個臨界點,2013年是長尾消失,2024年是巨頭平衡。總算認識到,深度分銷的存在是有歷史邊界的。
現(xiàn)在的巨頭控貨,是長遠之計嗎?控貨是現(xiàn)狀的保守治療,治標不治本。短期控貨之后怎么辦?
思考這個話題,要考慮兩個前提:一是縮量不可逆,不要期待大環(huán)境變好,現(xiàn)在就是正常的大環(huán)境;二是不要期待競品巨頭會犯錯誤。
控貨之后怎么辦?
第一種可能:壓貨再起。畢竟,誰能不考慮銷量。絕對不能壓貨,這個意識的形成,還需要一段時間。
壓貨也許會反復,畢竟撞一次南墻不一定吸取教訓。政策壓貨還是比較容易的止痛藥。
第二種可能:銷量導向改成利潤導向。這種可能性極大。畢竟,資本的目的不是銷量,而是利潤。但在增量時代,銷量增長即利潤增長,慣性已成,改變需要時間。
過去,寧可損失利潤也要保銷量;未來,保利不保量,可能成為主流思想。
第三種可能:做高端分眾和小眾。說實話,在所謂的大環(huán)境不好的背景下,這個提法好像沒市場。但我從龍頭企業(yè)老板們身上,感覺高端化是堅定的。中國的大眾,還有一輪升級機會,我稱之為“新大眾”,然后大眾定型,成為國民品牌,或國民大單品。
沒有拿到國民品牌或國民大單品的巨頭,未來地位堪憂。
在近幾年行業(yè)巨頭銷量下滑時,部分原來的中小企業(yè)從低端轉型做小眾、分眾,卻獲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成功。
小企業(yè)無法在低端長期存活,卻可以在高端小眾活得挺滋潤。這是消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
第四種可能:做增量新場景。這是在石頭上擠牛奶,難度很大。但是,從實踐看,有新手紅利。相信未來十年是場景營銷的時代。
深度分銷謝幕
進入縮量時代后,對深度分銷的認識,有過比較大的轉變。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深度分銷已經不合時宜,應該立即調整,找到存量時代的增量模式。
后來,我覺得改進型的深度分銷是有效的。比如,從單純的線下深度分銷到三度空間的深度分銷。現(xiàn)在看來,巨頭之間,立體深度分銷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現(xiàn)在是縮量時代。
現(xiàn)在,我的觀點是:分銷仍然需要,但不一定需要深度分銷。基于深度分銷的用戶運營,將成為未來增量的主要方向。
隨著B2b的崛起,分銷交給第三方B2b平臺,他們的分銷效率更高。
最大的發(fā)現(xiàn),是找到了縮量時代創(chuàng)造增量的工具,場景營銷,或基于場景的用戶運營。
場景創(chuàng)造增量,有了增量,銷量還是問題嗎?
現(xiàn)在需要的是高端增量,需要的是場景創(chuàng)新。兩者共同的需要就是用戶運營。
深度分銷與用戶運營的差別是:深度分銷的終點是b端,用戶運營的起點是b端。
圍繞b端運營C端。這就是bC一體化用戶運營。
深度分銷20多年,已經形成一二代營銷人的肌肉記憶,刻在骨子里。出手就是深度分銷的動作,改變很難。這是一組生態(tài),改變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會被拉回來。
我們總覺得營銷轉型是一代人轉變過來,其實是告別一代舊人,迎接一代新人。
已經形成肌肉記憶的動作,怎么改變?不是改變一個人,而是一代人。
深度分銷之后是什么?是用戶運營。
深度分銷的終點是b端,用戶運營的起點是b端。這才是深度分銷的進化。
深度分銷的至暗時刻,露出了新營銷的曙光。
最后說一下深度分銷的例外。有些快消品行業(yè),行業(yè)集中度不高,仍然存在不少長尾企業(yè),通過深度分銷,擠壓長尾企業(yè)的市場,仍然可以擴大銷量。這些行業(yè),仍然可以采用深度分銷的辦法。
最后的總結——在集中度高的行業(yè),縮量時代,深度分銷已經不能帶來銷量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