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互聯網基因和“參與感”,優點是快速迭代、高效鏈接,但過度釋放的優點也就成了它的缺點——小米汽車不得不面對“強營銷、弱品牌”的尷尬。
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的話總在中國汽車業上空回響。
小米汽車仍陷爭議泥潭,SU7 ultra前艙蓋的“雙鼻孔”成了被人揪住的小辮子。眼下,失去了雷神(參數丨圖片)發布會上的激情澎湃,失去了他在直播間的溫文爾雅,微博的幾句雞湯還不足以挽回顏面。
入夏的5月,因為小米公關危機,還有工信部禁令,烈火烹油的汽車業一連串問號。也許,這是汽車人重新審視“人設營銷”利與弊的重要時刻。
雷神終將歸來。最遲在小米YU7上市前后,可能六七月,雷軍一定會重新回到講臺上布道。關鍵在于,當他再問ARE YOU OK時,你會怎么想?
“粗糧細作”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仍有人繼續解剖“小米黑幕”。但一些分析顯然有悖事實,比如質疑小米從造手機、造電器到造車,壓根兒缺乏核心技術,頂多是“拿來主義做個包裝”,他們說小米生態就是“沙地上的高樓”。
另一些批評多少有點帶節奏,比如認為小米堅持5%利潤率實質上是“低價傾銷”,小米供應鏈只能喝湯,一旦風吹草動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先不說這些指摘有落井下石之嫌吧!客觀說,小米的崛起顯然不只是一家科技企業創造了奇跡,也不是雷總一個人的神跡,它代表了過去十幾年中國制造底層實力的真實增長和爆棚,雷總本人和他的團隊,只是順應了這個大勢而已,就像他常說的口頭禪,順勢而為。
為什么米粉們把小米稱為“粗糧品牌”?似乎有自我調侃的意味。從正面看,小米品牌深入國人生活方方面面,就像小米粥一樣人盡皆知,是非常親民的國產品牌。它以高性價比產品,讓消費者以相對較低價格享受到較高性能的產品,這種親民形象與粗糧給人的樸實、實惠的感覺相似。
從產品定位與營銷策略看,小米推崇“為發燒而生”,通過整合供應鏈、線上營銷降低成本,以“低價高配”、“五星級白菜價”吸引消費者。這就像粗糧,價廉物美、營養豐富、量大管飽。
另外,小米營銷善于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與消費者保持密切互動,米粉成了小米的核心競爭力。粉絲們自稱“屌絲”,如同餐桌上的粗糧,也許口感一般,卻不可或缺,因為有利于減肥,有利于健康。
小米進入汽車業,一些“高大上”的傳統豪華或高端品牌,被米粉看做“細糧”,它們通常具有較高品牌溢價和高端配置。而小米汽車作為新進入者,沒有積累也沒有負擔,敢于挑戰極限,通過雷軍IP賦能,塑造了“粗糧細作”形象,為消費者提供實用、好用、性價比高的產品,“粗糧品牌”由此變成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既是小米品牌的差異性所在,更是雷神營銷智慧和企業戰略的體現。
從“互聯網七字訣”到《參與感》
如果說“粗糧品牌”體現了小米高性價比的技術、產品定位,那么從粉絲運營中聚焦“參與感”法則,就是小米快速成長的“營銷核彈”。
當年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編過一本書,叫《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現在記得這本書的人不多了,其實構建參與感一直是小米骨子里的方法論。
什么叫參與感?就是把做產品、做服務、做品牌、做銷售的過程開放,讓用戶參與進來,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可與用戶共同成長的品牌。
做為互聯網前輩,雷軍曾提出過“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這是小米真正堅持戰略思維。專注和極致是產品目標,快是行動準則,口碑是核心,而“參與感”是落實口碑的最根本手段。
甚至可以說,整個小米生態鏈戰略、性價比策略以及對供應鏈的高效管理等,都是圍繞廣義“參與感”展開的。汽車圈的老炮們,常常看不懂小米爆棚的神奇,看不懂雷神流量運營的底牌,學習小米又學的“四不像”,其實讀一讀《參與感》就會豁然。
小米內部有“參與感三三法則”。三個戰略,叫做“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叫做“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要知道,小米手機是從MIUI和米聊開始的,社區互動、用戶參與是他們的底色。互聯網社區天生具備這種能力,設計意見、軟件版本的迭代更新,都可以作為口碑擴散事件,先篩選出第一批種子用戶,小范圍發酵,凝聚參與感,把基于互動產生的內容做成話題、做成可傳播的事件,讓口碑產生裂變。這是互聯網文化的先天特征。
雷軍曾說,“創辦小米的時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公司未來能做多大,我們一定要把小米辦成一個像小餐館一樣,能讓用戶參與進來的公司。老板呢,跟每個來吃飯的客人,都是朋友。這種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長期持續發展的方式。”
他還說,“用戶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
最精彩的一句可能是,“互聯網思維就是群眾路線,用互聯網的方式,能夠低成本地聚集大量的人,讓他們來參與,相信群眾,依賴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這種方法,做互聯網產品可以,做手機也可以,做汽車真能跑通嗎?
小米YU7上市,能有安全訓練營嗎?
正因為戰略戰術得當,“粗糧品牌”和“雷神”經歷風風雨雨,一直所向披靡。你會問,難道因為3月29日慘烈車禍,小米的成功就一夜歸零了嗎?筆者認為,不會。
小米互聯網基因和“參與感”,優點是快速迭代、高效鏈接,但過度釋放的優點也就成了它的缺點——小米汽車不得不面對“強營銷、弱品牌”的尷尬。
汽車是什么產品?長周期使用,使用頻次遠低于手機,對安全、品質、操控的底層信任需求,遠大于對設計、功能、配置等表層需求,這是一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剛性邏輯。
也就是說,從長周期看,消費者對汽車品牌的美譽度、忠誠度需求,遠遠大于營銷曝光度、知名度。做汽車,品牌積淀和維護的周期,都要遠遠超過互聯網產品和電子產品。
這意味著,小米汽車“強營銷、弱品牌”的先天特性,很容易在高速變化的新能源轉型大浪中遭遇信任危機,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勢能的錯配”,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
今天,就像啤酒杯里的泡沫溢出了酒杯人們卻喝不到酒一樣,對“粗糧品牌”的信任危機,揭示了汽車行業對“人設依賴綜合征”的反思。
工業思維、電子產品思維和快消品思維,構成一個三角形,就像智電汽車的“三體”模型。顯然,眼下行業跑的太快了,造成工業底層邏輯喪失支撐的“暫時性失明”,汽車讓強大的電子產品思維和快消品邏輯給帶偏了。
汽車終歸是汽車,不是手機,不是空氣凈化器,更不是一杯奶茶。不論“粗糧”還是“細糧”,不論SU7還是YU7,他們都不能“失控”。不“失控”的關鍵,是回到安全、品質、操控,回到可靠性、耐久性、一致性(TPS)這個工業思維底座上!
工信部要求“智能輔助駕駛”成為唯一合規術語,改變的只是口徑。強化電池“不起火、不爆炸”安全標準,只是監管束縛。但真出問題的不是技術,是技術背后的人。
安全,就像人要吃飯一樣,這是汽車業的基本常識。車企強化安全是底線,對駕駛者的安全教育和培訓是剛需,越是爆款,越是性能車,越要提高警惕,越應該是最高責任!
做為中國品牌對特斯拉最有力的挑戰者,小米應該有長遠戰略,應該遵循工業產品底層邏輯,要打持久戰。不能因為“為發燒而生”,就永遠保持高熱狀態。小米SU7有能力PK掉Model 3,小米YU7也有實力PK掉Model Y,大前提是把從制造到售后全方位安全提上日程。
應該期待雷神“王者歸來”。更應該期待小米YU7發布會上,雷軍大書特書各項閃亮性能的同時,不只是發放免費閃電黃棒球帽或者勵志礦泉水,逗米粉們玩兒。
可否同步配發一冊《小米加速主義安全白皮書》?能夠打敗保時捷Taycan、對標法拉利SUV的性能車,難道不應該疊加一整套用心編輯的用戶培訓教育方案嗎?唯有將營銷話術轉化為安全行動綱領,才能引領行業從“性能競賽”、“流量神話”轉向安全優先、品控優先的大路上。
要相信,“粗糧品牌”的理性回歸,應該成為中國汽車業的健康風向標。畢竟,街道不是賽道,講臺不是舞臺。粉絲需要靈魂,造車更要育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真正強大的品牌,一般不會在營銷上聲嘶力竭。孔子說,巧言令色者,鮮仁矣。強營銷走到反面,恰恰就是弱品牌。中國“粗糧品牌”是有可能席卷全球的,但格局即結局,請記住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有多么強大,而是你身后國家的力量。因此,謙卑是對的,少說幾句是對的,讓產品和實力自己去說話。
筆者建議,小米YU7上市時,“粗糧品牌”應在全國同步推出“小米大師訓練營”,既然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為何不教一教米粉們如何有效駕駛地表最強大、最迷人智能機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