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江西、河北等多個省市陸續發布了2025年高校專升本考試招生方案,一場上百萬專科畢業生的升級戰,即將打響。
專升本,是曾在高考獨木橋上失意的大專生的“剛需”,盡管競爭壓力不小,但迎難而上的考生并不在少數。對于職業學校來說,其畢業生“專升本”情況,也是學校教風學風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
近百萬,升本!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全國專科畢業生為553.3萬人,其中95.9萬人升入本科,比例為17.34%。而在2019年,這個數據僅為8.73%,五年時間,全國專科生的升學率翻了一倍。
激增發生在2020年,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適度擴大專升本招生計劃,為部分有意愿的高職(專科)畢業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當年全國專升本招生人數就達到了61.8萬人,比上一年擴招30萬。此后三年不斷擴招,每年都有16%以上的專科畢業生升入本科。
而2024年,這一增長趨勢有了一些變化。據媒體報道,2024年多個省市專升本報考人數較去年有所下降。如浙江2024年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全省共有6.8萬考生報考,比2023年減少0.9萬人。這是浙江省專升本考試報考人數十年來首次下降。有學者分析,這是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提高的表現。此外,報考人數雖有小幅度下跌,但總體來看,專升本仍舊熱得發燙,對于大量專科學生而言,專升本依然是他們改寫高考失利,乃至人生命運的重要機會。
從院校層面看,200多所高職院校的2023屆畢業生有超過1000人以上升入本科院校,300多所高職院校20%以上的畢業生成功升本。
代表辦學高水平的“雙高”院校,在畢業生升學上也具有明顯優勢。近半數“雙高”院校20%以上的畢業生升入本科院校,42所“雙高”院校30%以上的畢業生成功升本。
雙一流,退出!
專升本的升學路徑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1999年開始,國家允許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經過考試接受高一級學歷教育,專升本教育快速發展并形成一股熱潮。
為避免過多地占用了本不充裕的本科教學資源,及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帶來干擾,2006年國家規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獨立學院和民辦院校原則上不舉辦普通專升本教育。據浙江大學新聞網,2006年,浙大計劃招收的680個專升本名額全部取消,轉到其他學校。
此后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重點本科高校甚至省重點建設高校退出專升本教育,到2024年,全國范圍內僅有西藏大學、青海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極少數“雙一流”高校招收專升本學生。
另一個趨勢是,職業技術大學和民辦院校逐漸成為專升本招生“主力軍”。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到2023年,專科起點職業本科招生接近10萬人,隨著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規模的擴大,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加。
從各省的招生計劃來看,部分民辦院校近年來招生人數頻頻破千,而大多數公辦院校招生僅百余,競爭更加激烈。
專升本,沒用?
出于渴望進入優質院校、提升學歷等原因,許多專科生埋首于專升本的征途。可抬頭發現,可選擇的優質院校越來越少,不少專升本學生表示,雖然對學歷有期待與追求,但受刻板印象和高昂學費裹挾,考不上優質大學還不如不考。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升本后獲得的本科畢業證也難以抹去學生們檔案上“第一學歷”是專科的記錄,更無法阻擋隨之而來的潛在“學歷歧視”。因此,部分專科生在權衡利弊后決定放棄專升本,轉而嘗試邁向其他的人生道路。
關于專升本后學歷問題,教育部曾回應: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我們在管理過程中所說“學歷”通常指的是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學歷。
三月份出研考國家線,四月份專升本,六月份高考……我們的時間被這一道道分數線層層劃分,每個月的主題好像都是上岸。可是不管是升學還是就業,翻越“浪浪山”,是人生的必答題。
“做什么樣的人生選擇,就把它變成正確選擇。”人生本無岸,行路無悔便已不負青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