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長遠發展視角來看,職業院校學歷教育理應成為我國長期照護師專業化培育的核心陣地,通過構建“政府引導、院校育人、行業指導、企業協同、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推動“崗位需求、課程體系、技能競賽、職業證書”深度融合。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約3500萬失能老年人,占全體老年人的11.6%。據測算,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5800萬左右。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023年底,我國定點長護服務機構照護人員只有30余萬人。一般情況下,合理的照護比例大約每名護理員照護三至四名老人,按照這一比例預計,若長護險制度全面推廣,照護人才缺口將迅速擴大至千萬級別。這組數據深刻暴露了我國長期照護領域存在的核心矛盾——服務需求的爆發式增長與專業人才供給的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當前,從業人員群體呈現出“三高三低”的顯著特征,即學歷低、薪酬低、職業認同低,年齡高、工作強度高、人員流動性高。在專業技能層面,多數從業人員僅能提供基礎生活照料服務,在醫療護理(如生命體征監測、康復護理)、心理支持(如認知癥患者干預)等專業領域能力嚴重缺失,難以滿足失能人群在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維度的復雜需求。
2024年《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的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長期照護行業邁入標準化發展新階段。根據國家醫保局等部門最新發布的《關于做好當前長期照護師培養培訓工作的通知》,我國正著力構建“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技能認證+實踐應用”的全鏈條培養體系。該體系以覆蓋全生命周期為目標,打通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壁壘,貫通培訓與認證的完整鏈條,旨在實現長期照護師人才供給與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需求的精準匹配。服務對象明確聚焦于失能人員及長護險待遇享受人群,推動行業從依賴短期速成培訓的“人力供給模式”,向注重系統化教育的“專業人才培育模式”加速轉型,為長護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從行業長遠發展視角來看,職業院校學歷教育理應成為我國長期照護師專業化培育的核心陣地。在深度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背景下,長期照護師學歷教育體系的構建,需精準錨定社會需求與行業發展趨勢,緊密對接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以職業特性為根本出發點,遵循標準化、專業化、可持續化的發展路徑,構建“政府引導、院校育人、行業指導、企業協同、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推動“崗位需求、課程體系、技能競賽、職業證書”深度融合,最終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培育新格局,為長期照護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分層分類,明確階梯培養目標
長期照護師的培養目標需緊密貼合職業發展階段與崗位實際需求,構建“初級技能操作→中級方案執行→高級管理創新”的階梯式能力培養模型,為從業人員打造清晰可辨的職業成長路徑。
對于初級照護師,培養核心應聚焦于標準化基礎操作能力的全面掌握,要求從業人員熟練貫通生活照護全流程,涵蓋個人清潔護理、飲食協助、二便處理等日常生活照料模塊。同時需扎實掌握基礎醫療護理技術,如測量生命體征、血糖等專業操作。同時,將急救與應急處置能力列為必備技能,確保能熟練執行心肺復蘇、噎食急救等關鍵操作,從容應對服務過程中的突發狀況,為服務對象的生命安全構筑基礎保障。
對于中級照護師,在夯實基礎技能的前提下,中級階段培養重心轉向復合型能力提升。首先要對專業進一步深化,需系統掌握心理照護與康復指導技術,例如認知癥老人行為干預技巧、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設計等,滿足服務對象深層次照護需求。其次要做好協同管理,須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夠與服務對象、家屬及醫療團隊開展高效溝通,獨立完成個性化照護計劃的制定與執行,并在實踐中積累照護流程優化經驗,逐步形成對復雜個案的綜合應對能力。
對于高級照護師及管理者,培養目標進一步向戰略管理與行業創新層面躍升。首先在資源整合上,要具備照護方案優化設計與跨領域資源統籌能力,能夠整合慢性病管理、康復護理、心理支持等多維度服務,制定科學化、個性化的綜合照護解決方案。在團隊發展上,要熟練掌握團隊培訓與管理技巧,承擔新人帶教、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及團隊建設職責。在政策轉化上,應深入理解長護險政策體系與服務評估標準,能夠在區域照護服務統籌、機構運營管理等崗位中發揮政策解讀與執行落地的樞紐作用。
在做好照護師通過分層分類的能力定位體系的基礎上,確保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照護師均能明確能力提升方向,實現從基礎操作到專業管理的能力進階,最終構建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的專業化照護人才隊伍,為長期照護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三位一體,構建立體化課程模塊
在課程設置上,長期照護師培養需突破傳統學科壁壘,構建“醫學知識+照護技術+職業素養”的三位一體課程模塊,系統性培育專業能力。
在醫學與健康科學維度,要筑牢專業認知根基。首先在基礎醫學模塊,開設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等核心課程,幫助照護師理解人體結構功能與生命活動規律,奠定疾病觀察與健康照護的知識基礎。其次在老年病學模塊,聚焦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的癥狀識別、用藥指導與基礎護理要點,強化照護師對老年群體健康問題的敏感性與初步干預能力。再次在康復醫學模塊,重點講解肢體功能訓練、認知康復等原理與實操方法,涵蓋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能力鍛煉等技術,提升失能人群生活自理能力。最后在護理操作實訓模塊,以管飼飲食、壓瘡預防、失禁護理等專業操作規范為核心,配合急救技能(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法)的高頻次模擬訓練,確保照護師在緊急場景下能精準執行標準化操作。
在照護技術與實踐能力維度,要強化全流程服務本領。首先在生活照護技術上,既要做好基礎操作,例如系統教授體位管理、二便護理、飲食協助等生活照料技能,同時還要引入智能設備應用培訓,如電子翻身床、遠程健康監測系統、康復機器人等設備的操作培訓,提升照護效率與科技化水平。其次在心理社會照護上,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傳授心理疏導技巧、代際溝通等實用方法,破解“身病易治、心病難調” 的照護痛點。最后在照護流程管理上,構建“接案評估—方案設計—服務執行—效果反饋—結案歸檔”的全周期課程體系,培養照護師獨立完成需求評估、個性化方案制定及服務質量追蹤的能力。
在職業素養與行業規范維度,要塑造專業化服務內核。首先在職業道德培育上,通過倫理案例討論、服務場景模擬,強化隱私保護、知情同意、服務邊界等職業意識,筑牢照護服務的倫理底線。其次在法律法規教育上,深度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以及長護服務規范、服務協議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提升照護師依法執業能力與風險防范意識。再次在人文關懷養成上,將尊嚴照護理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融入課程,通過文學閱讀、藝術治療等多元形式,培養照護師的同理心、耐心與責任感。最后在跨團隊協作訓練上,設置多學科照護團隊模擬場景(如與醫生、護士、社工共同制定失能老人照護計劃),通過角色扮演與流程推演,提升跨專業溝通協調能力,確保服務的系統性與連貫性。
通過上述三大模塊的有機融合,長期照護師培養將實現“知識—技能—素養”的一體化提升,既滿足照護服務對專業性的剛性需求,又通過人文精神與職業倫理的浸潤,塑造有溫度、有深度的照護服務者,最終推動我國長期照護行業向專業化、精細化、人性化方向邁進。
三鏈融合,打造全周期教育體系
長期照護師培養需覆蓋其職業生涯各個階段,因此應構建“學歷教育奠基→崗前培訓入行→繼續教育提升”的全周期教育體系,精準滿足職業發展各階段的能力需求。
學歷教育是夯基儲能的專業“育苗”階段,應以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為培育主陣地,實施分層分類培養。首先,高職院校應在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開設“長期照護方向”必修課,如失能老人綜合照護、社區長護服務實務等,系統傳授照護理論、操作規范與倫理知識,培養具備基礎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其次,應用型本科應聚焦醫養照護與管理專業融合,增設健康政策分析、照護資源配置與優化等進階課程,培養兼具專業照護技能與行業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強化戰略思維與資源整合能力。
崗前培訓是精準適配的入職“賦能”階段,應構建“政企校”協同培訓機制,確保新入職人員快速勝任崗位。首先,標準化通識培訓應要求從業人員完成24—80學時的系統學習,涵蓋長護險政策解讀、基礎實操演練(如清潔照護、排泄照護)、模擬場景考核等核心內容,筑牢職業準入門檻。其次,開展定制化定向培養,由長護服務機構聯合院校開設“訂單班”,針對失能失智照護、康復護理等細分領域,設計個性化培訓方案,通過“理論學習+崗位實訓”模式實現“培訓即就業”的精準對接。
繼續教育是持續提升的職業“續航”階段,應建立“年度復訓+專項認證”的終身學習機制,推動能力迭代升級。首先,年度復訓應要求從業人員每年完成24—40學時學習,內容緊跟行業前沿(如 AI 照護機器人應用、長護險政策動態調整、應急救護培訓),通過案例研討、技術工作坊等形式更新知識結構。其次,專項認證應開設傷口造口護理、吞咽障礙管理、心理危機干預等專業課程,考核合格后頒發專項技能證書,激勵照護師向“一專多能”方向發展,拓展職業發展空間。
通過全周期教育體系的貫通,推動長期照護師培養實現從“院校理論教學”到“崗位實踐應用”再到“職業能力躍遷”的閉環管理,既為行業輸送“下得去、用得上”的基礎人才,又為骨干力量搭建“升得了、學得好”的成長通道,最終形成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才梯隊。
四方聯動,多元主體共筑育人機制
長期照護師培養需凝聚政府、院校、企業、行業組織四方合力,構建“政策引導—院校育人—機構實踐—行業認證”的協同培養網絡,推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全鏈條培育生態。
政府應在培養體系中扮演“規劃者”與“監管者”雙重角色。國家層面,有關部門明確職業定位、等級劃分及能力要求,為培養體系提供綱領性指引;開發標準化培訓包,包括教學大綱、教材及考核題庫,保障全國培養內容的規范性與一致性;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對培訓機構按合格人數給予獎補,對中西部地區傾斜專項轉移支付,降低培養成本;建立嚴格的準入與監管機制,制定培訓機構資質標準,實施白名單動態管理,從源頭上把控培養質量。
職業院校作為理論育人主陣地,應深耕理論教學,通過深化教學改革實現“學用結合”。一方面,在校內打造高仿真實訓基地,模擬居家、機構等真實照護場景,配置智能監測設備、康復訓練器械等,讓學生沉浸式掌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推行教師“企業實踐制”,要求專業教師定期深入服務一線,將行業新技術、新需求融入課程設計,確保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同頻共振。
定點長照服務機構則應聚焦實踐賦能,以“雙導師制”為核心,構建“理論+實操”雙軌培養模式:院校教師負責理論知識體系構建,企業資深照護師開展一對一實操帶教,幫助學員在真實服務場景中積累經驗、提升應變能力。此外,機構深度參與課程開發,通過定期反饋崗位技能需求、行業發展趨勢,推動院校優化培養方案,實現“畢業即上崗”的精準育人目標。
行業組織則應強化專業引領,在專業建設與行業交流中發揮樞紐作用。參與課程開發,制定認知癥照護、康復護理等細分領域培訓標準;組織職業技能大賽、學術座談等活動,搭建經驗交流與技術創新平臺;同時,推動行業規范與認證體系完善,引導從業者參與技能等級認定,助力提升職業認同感與行業整體水平。
四方主體應各司其職、協同聯動,從政策保障、教學實施、實踐落地到行業規范形成完整閉環,為我國長期照護師隊伍的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閉環管理,構建標準化動態評估體系
長期照護師培養質量控制需貫穿“入口—過程—出口”全鏈條,打造“標準引領、考核嚴格、持續迭代”的質量管理閉環,確保培育對象兼具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標準體系建設是質量控制的基礎,國家層面除了統一組織開發長期照護師培訓教材、配套題庫與教學視頻,還應制定嚴格的師資認證標準,建立雙軌師資認證體系:理論師資要具備醫學、護理學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且有2年及以上教學或行業實踐經驗;實踐導師需持有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具備5年及以上一線照護經驗,且近三年無服務質量不良記錄。目的是通過源頭把控師資與教材質量,為規范化培養奠定基礎。
考核評價創新是質量控制的關鍵,應推行“1+X”證書融合制度,將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效銜接,構建多元化考核體系:理論考核占40%,聚焦醫學基礎知識、長護險政策法規、職業倫理等內容,采用機考形式實現全國統考;實操考核占50%,設置居家照護、應急處置等模擬場景,考核口腔護理、管飼飲食、噎食急救等核心操作技能的規范性與熟練度;案例評審占10%,重點評估照護從業人員在需求評估、方案設計、跨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建議引入獨立第三方認證機構全程監督考核過程,切斷“考培利益關聯”,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
建立動態迭代的持續改進機制也是完善長期照護師質量管理閉環的重要方面。應依托數字化反饋系統,實時采集照護師服務投訴率、客戶滿意度、技能復現率等多項核心指標,定期分析評估培訓質量并形成質量分析報告。每2年根據政策調整、行業技術迭代等情況,及時修訂培訓大綱,更新課程內容,確保培養體系始終契合行業發展需求,持續提升照護師培養質量。
從標準制定到考核評價再到持續改進,全流程質量控制體系既可守住“專業能力底線”,又能打開“職業發展天花板”,為我國培養“技術過硬、服務規范、適應變化” 的新時代長期照護師提供可靠保障。
多元保障,構建照護師培養支持體系
長期照護師培養體系的可持續運行,需整合政策、資金、社會等多維資源,構建“激勵有力、投入多元、認同提升”的全方位保障機制。
政策激勵方面,為打通職業發展通道,一是要加強緊缺職業導向,將長期照護師納入國家及地方緊缺職業目錄,在就業扶持、落戶積分、公租房申請等方面給予優先政策,增強職業吸引力。二是創新職稱體系,探索建立獨立的照護師職稱評審制度,為照護師開辟明確的職業晉升路徑。
資金保障方面,應構建多元籌資格局,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個人參與”的資金鏈。一是政府財政支持,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長護人才培養給予專項轉移支付;地方政府設立長護人才培養專項資金,按培訓合格人數給予機構相應獎勵補貼。二是企業培訓投入,要求長護服務機構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提取培訓經費,用于員工技能提升與職業發展。三是個人分擔與激勵,探索建立個人培訓補貼機制,減輕參訓人員經濟負擔,確保培養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認同方面,通過立體傳播與價值重構提升行業地位。一是典型示范引領,聯合媒體開展“最美照護師”“金牌照護團隊”等評選活動,通過紀錄片、訪談節目等形式傳播一線故事,樹立照護師“專業、溫暖、可信賴”的職業形象。二是職業價值賦能,定期舉辦長期護理行業發展座談,邀請國內外專家解讀政策趨勢、分享創新技術,提升社會關注度;推動照護師納入“專業技術人員”類別,規范職業稱謂與服務標準。三是國際經驗本土化,明確照護師的專業技術人員屬性,規范職業稱謂與職業形象,推動形成尊重、認可照護師的社會氛圍,增強從業者身份認同感,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長期護理事業。
結語:以多層次體系建設筑牢照護人才根基
長期照護師培養的多層次體系建設,是我國積極應對深度老齡化的核心戰略布局。這一系統性工程以政策法治化、教育規范化、實踐協同化為支點,推動長照人才培養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跨越,逐步構建起 “學歷有層次、培訓有體系、認證有標準、發展有通道” 的現代化培養范式。
作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落地的“人才底座”與健康服務業升級的“動力引擎”,該體系不僅破解了照護服務供需失衡的現實困境,更通過職業發展通道的打通、社會價值的重塑,讓長期照護成為兼具專業性與溫度的陽光職業。其價值不僅在于滿足國內老齡化治理需求,更以“中國方案”的實踐探索,為全球長照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參考。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指出,培養高素質長照人才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礎工程”。未來,唯有緊扣政策導向深化制度創新,依托產教融合強化協同育人,錨定質量優先完善評價體系,才能真正實現長照服務的專業化、職業化、可持續化發展,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高質量照護中安享晚年,為“銀發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ZGYB202506)
作者 | 翟穎莉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
來源 | 中國醫療保險
編輯 | 徐冰冰 劉新雨
熱點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