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5年第一期(總第874期)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是2025年了。原計劃這篇文章是要作為去年年末的最后一篇,也就是2004年的第104篇公眾號文章發出的,這樣正好完成年每周至少發表兩篇文章的計劃。
但是,12月31號學生聯歡,我作為科任老師就算放假了,一放假,就徹底躺平不想動。于是,去年就只寫了103篇,就差這一篇沒有完成104篇的既定任務。給自己找個理由:遺憾,是人生的常態,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沒有什么完滿,不必非要追求一城一池,一時一事的得失。
那就把這篇文章作為新一年的起點吧。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源自公眾號留言中的一個提問:
想請教水寒老師一個問題 您作為一位初中語文教師,初中三年的課文有限,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慢慢的會不會沒有了最初當老師的動力? 盡管說經典是常讀常新的,但是對于應試,教法應該還是相對固定的,老師們要從二十多歲教到六十歲,這樣不會疲倦嗎?老師們會不會教著教著語文課就沒有了詩意只剩下經驗和熟練?
如果缺乏進取精神,確實會陷入到職業倦怠的泥淖中去,但如果有進取心則不同。事實上老師并不是只教課本,自己讀書更不只局限課本,而且學生也個個不同。推薦你再好好讀一讀初中教材中學過的文章《敬業與樂業》。后面有時間會詳細寫寫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在十月底做了這個簡單的留言之后,兩個多月以來,我一直在就這個問題做深入的思考,能想到的因素很多。但最終經過梳理,我歸結為兩大方面。
一、不要一直在應試的圈子里打滾
機緣巧合,在工作的第五年之后,我開始參與區里的中考模擬題和中考閱卷等工作,然后這件事一干就是連續十幾年。這十幾年中,還有幾年參與了北京市官方中考試題評價的撰寫。
橫向比較,我想沒有幾個同行比我在應試方面的經驗更豐富。如果把比較范圍縮小到一線教師這個群體,那我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人比我在中考命題閱卷方面的經歷更豐富。
連續這么多年的命題、閱卷以及指導備考,我的心態也在變化。最初參閱命題閱卷時,很得意,甚至覺得學生的命運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但隨著這方面的經歷越來越豐富,幾年后,我就越來越發現考試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方面,沒有任何一份考試題是完美的,因此并不能指望通過考試完全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另一方面,本就問題多多的試卷,再加上過于頻繁的測試,對學生真實能力的提升就更加有害無益。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與實踐,我開始跳出應試這個圈子,并且,在反對應試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大力倡導要“研究”不要“死揪”,要研究考試,不要死揪學生。當把考試看透了,能夠清楚知道每道試題的來龍去脈,清楚地預判每道試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這時就沒有任何必要再拼命地用考試和練習去訓練學生,隨便拿一個什么樣的材料,都能夠在看似不經意的教育教學之中,和考試能力緊密吻合。
如果長時間在應試的圈子中打滾,甚至以指導學生應試拿高分為能事,那用不了多久就會產生極強的職業倦怠感,因為作為老師,他會覺得已經爬到頂峰了。但如果能從應試這個圈子跳出來,俯視考試,自然會發現,考試不過是教育教學中極微小的一部分而已,還有更多更有價值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那自然就不會有很強的倦怠感了,自然就會動力十足了。
二、不要把自己和學生完全捆綁在一起
當老師,是很容易以學生取得的成績為榮的。有很多老師,習慣于把自己教出的學生有多少考上了211、985乃至清北掛在嘴邊,他們要把這個作為“我是一個好老師”的證明。
我不這樣想,“名師”并不必然出“高徒”,有“高徒”也并不就能證明自己是“名師”,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像我們通常想象的那么緊密。我經常和學生說:“學習考試是你們自己的事,不是老師的事”。“我是不是個好老師,不必須用你們的成績來證明。”學生和老師有各自的成長需求和成長路徑。
我不會僅僅想著我是在教學生,事實是我在和他們一起學。我不怕課堂上的“橫炮”,插嘴,只要和課堂有關,和正在學的內容有關,盡管插,盡管問。如果這個問題我不會,我就老老實實地承認我不會,下課后我會再去研究,研究完了之后告訴學生我的研究過程,而不只是結論,算是給他們語文學習打個樣兒,告訴他們什么是“時時處處學語文”。
我也不會把什么職稱、榮譽之類放在我的教育教學生涯要考慮的目標之中,什么特級,什么教授,什么優秀教師,得到了又怎樣?自己幾斤幾兩,自己最清楚,不必非得要靠這些外物來加持,然后才不心虛。
能在對未知的不斷探索中獲得樂趣,這本身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而這種探索,永無止境,比一切的職稱和榮譽都更為迷人。在這個AI本身已經不斷迭代的時代,一旦停下學習和思考就意味著落后。除了每周固定更新公眾號文章之外,我還會每天寫課后總結與反思,這種記錄和反思,是一個梳理思想,深化思想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思維的樂趣,怎么會倦怠呢?怎么會沒有動力呢?
最后,回到梁啟超先生的說法來,他在關于《敬業與樂業》的演講中這樣講道:
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么呢? 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 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一步一步的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 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感。 第三,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游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閑煩悶。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
經過這么多年教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我對梁啟超先生的話,有了更為深入的體會和認知。動力十足地迎接2025年,擁抱一切不確定性,擁抱一切變化。
最后,祝新的一年里,諸位朋友開心快樂,事事如意!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最近開始講《古文觀止》的公益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