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琳娜和幫她定制旗袍的紅幫裁縫金達迎師傅。寶琳娜和葉亦健參加2025年寧海縣新年登高挑戰賽。寶琳娜向“一日書法老師”寧海縣文聯主席王蒼龍了解中國書畫。
因為一本書,奔赴一座城。
去年上半年,22歲的墨西哥姑娘寶琳娜在中國朋友處偶然看到寧海作家葉亦健的書《火鍋愛湯圓》,便通過翻譯軟件一口氣讀完。她被書中的文化和美食深深吸引。
經過精心準備,幾天前,寶琳娜跨越了大半個地球,攀山渡海來到寧波,與葉亦健來了一場“萬里之約”,并在寧波“city walk”,四處打卡。
記者全程跟拍寶琳娜的寧波之行,從“她”角度來看真誠友善、包容開放的中國。
“在墨西哥工作的好友把《火鍋愛湯圓》帶出了國,又恰好被一位喜歡中國文化的墨西哥女孩遇見,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了。”葉亦健感慨道,寶琳娜跨越大洋的文化之旅,也讓他自己成了故事里的人……
1月2日,歷時半個月,那身從寶琳娜落地寧波起才開始“量、裁、試、改、做”的天青色旗袍,終于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
“這是一份載著深厚情誼的‘回禮’。它記錄了時間,也見證了一本書、一個人、一座城之間的一段奇妙緣分。”葉亦健說。
回想起一個多月前,剛剛得知有個墨西哥女孩因為《火鍋愛湯圓》要來寧波的時候,葉亦健對那一刻心情的描述是“抓耳撓腮”。
寧海有什么好吃的?寧海有什么好玩的?甚至如何向寶琳娜介紹寧波都是個問題。
葉亦健說,自己心里反復盤算著寧波的“好東西”,怕不夠有驚喜、也擔心不夠有吸引力。
深思熟慮后,他認為,《火鍋愛湯圓》這本書是最好的情感鏈接。
“這本書的靈感來源于在鄉鎮工作時遇到的一位重慶女孩。她的故事扎根于基層,故事里有‘酸甜苦辣’,細節處是‘柴米油鹽’。”葉亦健分析,如果寶琳娜對《火鍋愛湯圓》感興趣,那她可能也會對生動的寧波人、中國人的真實生活感興趣。
正因如此,從吃一碗糯嘰嘰的湯圓、熱騰騰的海鮮面,到體驗年輕人的“人氣單品”新能源汽車,再到鄉間度假、喝一杯村咖……葉亦健嘗試從“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將寧波人的日常生活“壓縮”進寶琳娜的旅行。
因為驚喜,往往隱藏在日常生活中。
葉亦健說,在書中,寧波與重慶兩地的文化元素,通過不同文化背景下年輕人的碰撞與融合變得立體,又有默契。就像是寶琳娜在寧波的探索與發現,從飲食文化、生活習慣、人際交往中的價值觀,每一次“巧妙”的碰撞,都能看見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與最初的擔心不同,我發現語言并不是最大的隔閡與障礙。相反的,我們都抱著對彼此文化的好奇心,在溝通中尋找共鳴和理解。”葉亦健說,比如在介紹湯圓的糯米外皮、慈城年糕這些大米制品的時候,寶琳娜很快就想到了墨西哥是玉米的家鄉。她說墨西哥的很多美食都離不開玉米,就像大家都熟知的“Taco”。
再比如在見到中國的龍時,寶琳娜說,在墨西哥的神話故事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圖騰,叫做羽蛇神。人們稱之為庫庫爾坎(kukulcan),也是瑪雅人心目中能夠帶來雨季和豐收的神靈。
“這些都給我帶來了很深的觸動。”葉亦健說,這也是第一次如此深刻而又具象化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們能在溝通中感受到彼此之間的友誼與尊重。”
在寧波的日程即將進入尾聲,寶琳娜也為葉亦健帶來了一份“禮物”,就是將《火鍋愛湯圓》翻譯成墨西哥的官方語言西班牙語,介紹給更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甚至是網絡讀者。
“借著寶琳娜‘東’游,我也了解到了一句拉美諺語,‘真正的朋友能夠從世界的另一頭觸及你的心靈’。我認為,這句諺語也是一句預言,它預示著一切跨越山海的友誼,都將因人文相親而變得更加深厚。”葉亦健說,只要文化交流仍在繼續,故事就可以不斷續寫。
張芯蕊 王心怡/文 吳冠夏 應秀一/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