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智慧與人生境界:
王雷泉講演錄
用禪的智慧,尋找真理與自由
編輯推薦
著名佛教哲學研究者王雷泉先生面向學生與公眾的講演文稿,此次得以首次結集。主題涉及佛教的思想與方法、中國佛教的歷史演進、儒釋道三教關系、佛教哲學與環境生態、禪的智慧與現代意義等,對《法華經》《般若心經》《六祖壇經》等佛教經典也進行了哲學解讀。
作者簡介
王雷泉,1952年生,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84 年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佛教哲學、宗教學原理的研究。著譯有《摩訶止觀釋譯》《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宗教卷)》《王雷泉講國學·了凡四訓詳解》《禪與西方思想》《禪宗與精神分析》《中國佛教的復興》等。
內容介紹
(以下內容轉載自作者公眾號“默雷涌泉”)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為社會各界開設講座或會議發言的記錄稿,經修訂后,列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師說”系列。叢書篇幅為每本15萬字左右,故只收入十一篇。
《中國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1993年7月26日講于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刊于河北禪學研究所編《第一屆生活禪夏令營專輯》(1993年)。作者在柏林禪寺生活禪夏令營一共講演過四次,選首屆這篇以作紀念。
《中國佛教之重建——以太虛〈中國佛學〉為中心》,2015年8月21日講于復旦大學宗教學系舉辦的“中國宗教暑期班”。本文據朱明川同學記錄稿修訂。
《心凈則國土凈——佛教哲學與環境生態》,2008年3月30日講于無錫靈山,同年7月27日講于廬山東林寺。本文在研究生曾蔚記錄稿基礎上略作修訂。本文原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作熱身,當時李家振先生一起參與其事。既已經講過同類主題,論壇就不去參加了。
《禪的智慧與人生境界》,2014年6月22日講于上海圖書館,作為“都市文化·重讀經典”活動。這個題目在政教學三界講過幾十次,以上海圖書館的整理稿最為專業,亦授權超星作視頻轉載。
《教外別傳與宗教兼通》,2017年6月10日講于北京什剎海書院“什剎海論壇·2017佛學季”。這個題目在黃梅四祖寺禪文化夏令營也做過演講,因在什剎海書院講了一天,故記錄稿比較完整。
《“煩惱即菩提”辨析——以〈壇經〉為中心》,2009年8月10日講于黃梅四祖寺“禪文化夏令營”,據林濤記錄整理稿修訂。
《法華精神與人類宗教的未來》,本題先后講于:浙江桐鄉香海禪寺禪修營(2012年8月12日);山東博山正覺寺佛商禪修班(2012年10 月5 日);東南大學“中西經典文化”系列講座(2013年4月22日);成都文殊院“智慧之旅”禪修營(2018年7月19日)。本文以香海禪寺記錄稿為基礎,收入本書時略作增刪。
《觀音信仰與佛教慈悲精神》,2009年11月15日在普陀山觀音文化論壇的講演。據研究生劉紅青記錄整理稿修訂,發表于復旦禪學會內刊《佛教觀察》第八期。
《真理與自由——佛教的思想與方法》,2020年11月20日講于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君子知道”大講堂。由管院教師鄒瑞玥整理成文,收入本書時,有適當刪減。
《上帝·天命·實相——三教融會背景下的棲霞論道》,2023年4月2日講于首屆“云善文化講壇”。這個題目先在上海宗教院校教師研修班上做過演講。
《須向那邊會了,卻來這邊行履——從永嘉玄覺到南懷瑾》,2023年10月20日在“從永嘉玄覺到南懷瑾學術研討會”上的主旨發言。
目錄
上下滑動翻頁
精彩書摘
上下滑動翻頁
???點擊書籍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師說”系列叢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