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人而言,過年回家總是一件向往和抗拒參半的事情。每次回到家,我們都要面對代際差異帶來的文化和習俗差異,與親近之人的情緒摩擦無可避免,甚至有時令人心累。
自己的父母何時能接納自己已是一個獨立的人?這件事似乎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今天這支短片的主人公是一位錫克教家庭的小男孩,在他心中,人格獨立的年齡是13歲。在13歲生日這天,他決定做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將母親要求蓄留的長發剪掉,留長發是錫克教的傳統,而剪發代表著他長大成人的決心。
蓄長發戴頭巾,是錫克教男性的典型特征。這一宗教的信眾主要集中在印度次大陸地區,絕大多數錫克教信眾是印度人。除了長發頭巾(kes)外,嚴格的錫克教教義還要求男性佩戴發梳(kanga)、手鐲(kara)和短劍(kirpan),并且貼身衣物應穿短褲(kacchera)。這一系列特征在印度語讀音中均以“K”字母打頭,因此也被稱為錫克教信眾的“5K準則”。
片子中,文具店老板在聽到男孩想買剪刀時神情嚴肅,不愿意將剪刀賣給小男孩,也是因為剃發是錫克教教義中的首要禁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更是自然造物,神圣不容侵犯。戴頭巾的老板自然不會允許一個小孩子做出這種忤逆行為。
但在現代社會,為日常起居生活的便利,男性會在成年后剪去長發。因此剪短發這一行為,也逐漸成為錫克族男性的某種“成人禮”。
短片導演Divij Roopchand也是印度人,他說片子的靈感來源于一篇刊載于《衛報》的故事:一位母親難以忍受自己的孩子紋身,刺青對她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傷害。這篇報道啟發了他反思錫克教家庭中,孩子對傳統文化的反抗,這種反抗心理也普遍存在于他和周圍的朋友身上。
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片中的男孩意識到自己存在的獨立性,房間墻上的歌手海報被視為一種世俗化、現代化的向往,也在這種向往下,男孩剪去母親重視的長發,“背叛”了母親和教義。導演Divij Roopchand喜歡在短片的結尾處,男孩漠然的態度,這是對母親巨大的傷害,但或許在成長的過程中,傷害總是在所難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