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洶涌湍急的河水,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但總有最先過河的人。
作者|王彬
封面|Unsplash
大模型爆發至今已接近兩年,市場上幾乎沒有人再討論 AGI 了。新技術的早期狂熱已經散去,AI 投資熱潮消散,甚至人們對聊天機器人的興趣也變得寥寥。更多人開始思考起大模型的應用落地,AI 廠商的發布會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行業案例的分享。
OpenAI 去年底連開 12 天的發布會,同樣幾乎通篇強調應用,底座技術的升級內容少之又少。2025 年開年,大模型創業公司零一萬物被曝放棄預訓練業務,創始人李開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國內的 AI 行業已經進入到落地為王的階段,“2025 年將是大模型的考驗年、應用爆發年和商業化淘汰年。”
去年,中國大模型應用落地的速度已明顯加快。招投標市場公開信息顯示,2024 年共有 1520 個大模型相關中標項目,累計中標金額達到 64.67 億元,中標項目及中標金額分別較上年增長 15.5 倍及 7.4 倍。無論是 AI 大廠,還是“ AI 六小虎”們,都開始比過去更密集、也更激烈地爭搶 B 端市場。
但 B 端市場和 C 端完全不同,此前大模型市場奉行的大規模投流打法在 B 端完全行不通。2024 年的大模型招投標市場中,仍然是幾家頭部 AI 大廠吃下最多訂單。它們對行業理解程度更深、B 端服務經驗更多,也更有人力和物力來精準服務。
根據第三方機構智能超參數最新發布的《中國大模型中標項目監測報告(2024)》,2024 年,在通用大模型廠商中標排行榜中,科大訊飛以 91 個中標項目、披露中標金額 84780.8 萬元排名第一,斷層式領先其他廠商,成為 2024 年度標王。
圖源智能超參數
只是,當下 B 端市場整體 60 億元的體量,距離市場預期仍然有較大差距,但好在大門已經打開——2023 年,市場的整體中標金額只有 7 億多。B 端的想象空間和可能性足夠大,所有廠商都在努力叩開大門,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面對洶涌湍急的河水,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但總有最先過河的人。
過去一年,科大訊飛無論是與中石油、中海油、中國綠發等央國企頭部龍頭聯合打造的標桿性落地應用,還是率先推出智能代碼、智能招投標等 B 端爆款產品,都為行業提供了一個清晰模型落地的參考性案例,進而逐步打開 B 端大模型市場規模。
從這個角度上說,AI 大廠或者六小虎們,或許都在摸著訊飛過河。
01|B 端落地的土壤
和早期 To C 應用的火爆景象相比,大模型在 B 端市場的落地一直磕磕絆絆。
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行業客戶往往高估大模型的效果,期待大模型將會對原有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但期待往往落空。
“最早大家看到大模型,感覺大模型什么都能做,能力非常強,但是一旦回到具體的業務上,發現很多東西它又無法解決。”科大訊飛星火軍團政企業務副總經理王剛說。
大模型又是一項重投入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打通企業上下游環節,再加上私有化部署的巨額成本,“基本上幾千萬可能就出去了。”一些傳統行業信息化程度低,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清洗工作,應用成本更大,甚至最終效果也無法保證。
最初的興奮期過去之后,B 端市場對大模型變得冷淡起來。互聯網上流傳著各式大模型應用的調侃:忙活半天,最后發現還是人工省錢好用。
頭部大模型廠商是市場科普和呼吁的先行者。自 2023 年起,諸如科大訊飛、華為、百度、阿里、騰訊等眾多廠商,紛紛在不同場合突出大模型的產業價值。一些廠商選擇在企業的部分業務環節先行試點,以打造示范案例。
比如去年兩會期間,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就在建議中強調,要加快大模型在行業領域的應用落地。他建議首批可以加快開發面向金融、工業、汽車、文旅、政務、教育、醫療等關鍵行業的應用場景,加快打造標桿示范,在成效驗證后向全國規模化推廣。
“我們需要有一個基本判斷,未來的三五年之內大模型會賦能千行百業,從根本上改變現在以人力和時長為代表的商業模式,這是毋庸置疑的,你一定得相信并高度重視這件事,這比原來讓企業上網、上云、上大數據還要更加真切。”劉慶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為此,劉慶峰多次在央國企乃至政府層面進行宣講推廣,不斷打造出大模型在 B 端落地的土壤。訊飛星火的每場發布會中,劉慶峰同樣在不遺余力地強調模型的應用價值。
一些行業熱門的 B 端爆款產品,也是科大訊飛率先投入繼而吸引其他廠商跟進。比如此前大熱的 AI 代碼產品,早在 2023 年 8 月,訊飛星火就推出了智能編程助手 iFlyCode,在代碼生成和補齊維度上超越 ChatGPT。國內部分廠商直至當年下半年才相繼跟進投入。過去兩年,AI代碼已經成為大模型落地應用最廣泛的B端產品之一。
政策端也在積極引導,鼓勵央國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產業變革。去年 2 月,國務院國資委專門召開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要求中央企業加快布局和發展人工智能產業。10 家中央企業在會上簽訂倡議書,表示將主動向社會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在科技廠商與央國企的共同推動下,中國大模型市場已經誕生不少示范性應用案例。比如新華社報道的國家能源集團智能無人評審系統,目前已實現非招標采購全類別、全評審方式全覆蓋,智能評審準確率達 97%。這一系統正是由訊飛參與聯合打造,在國資委網站上作為典型案例推薦。
這同樣也是科大訊飛率先走通的落地場景。除了與國能集團聯合打造的智能無人評審系統外,科大訊飛還將這一應用推廣到整個行業,對外推出智能投標助手“星火投標”,在B端及C端市場廣泛應用。當下,整個招投標市場幾乎都開始了智能化改造,不僅AI大廠相繼推出相關應用案例,一些中小創業公司也紛紛推出智能投標應用。
過去一年,中國大模型的行業落地速度明顯加快。2024 年市場公開披露的大模型中標項目比上年增長了 15.5 倍,公開披露的中標金額從 2023 年的 7.89 億元,增長至去年的 64.67 億元,一年增加近 60 億元。
02|央國企為何青睞科大訊飛?
縱觀 2024 年的大模型招投標市場,通用大模型企業仍然是絕對主力。《中國大模型中標項目監測報告 (2024)》顯示,以科大訊飛、百度為代表的頭部科技廠商拿下市場最多訂單,科大訊飛更是成為 2024 年度標王,斷層式領先其他廠商。
面對投入更重、介入程度更深的 B 端業務,這些傳統科技廠商在人力、物力上都較創業公司更有優勢。它們對細分垂直行業的理解也深一些,不少廠商如科大訊飛本身就在教育、醫療等行業廣泛布局。
“從我們落地的項目來看,除了一些通用型的場景,很多都是要和客戶的業務系統進行深度對接。”負責訊飛星火政企業務的王剛說,他們往往需要針對不同行業客戶需求給出深度定制的解決方案。
為此,科大訊飛此前專門整合了訊飛研究院、相關業務單元及部分前場力量,成立星火軍團,來承擔央國企側的大模型解決方案開發和市場拓展。
“最難的有兩個,一個是場景,一個是數據。”王剛介紹。數據指的是如何對行業客戶的海量原始數據進行語料清理、收集,場景則更考驗大模型企業對細分行業的理解程度。
行業中哪些場景亟待大模型改造?哪些場景人工智能仍然無法解決?不同的業務場景對大模型的也需求不同,一些諸如客服等場景對模型的容錯率更寬容,但生產場景哪怕 1% 的錯誤都不能接受。有的場景通用模型就能解決,但有的場景需要通用+專業大模型才能落地。
中國信通院《大模型落地路線圖研究報告》
從數據到場景,從落地到后期維護,科大訊飛總結了一整套可復制的方法論。去年的科大訊飛全球 1024 開發者節上,劉慶峰總結了科大訊飛在大模型落地方面的經驗,構建起從“建算力、理數據、訓模型”,到“落場景、保安全、精運營”的全套解決方案。
基于這套解決方案,過去一年訊飛與行業龍頭企業打造出諸多亮點案例。比如科大訊飛與中國石油、中國移動、華為聯合打造的昆侖大模型。8 個不同參數大小的模型覆蓋從日常辦公到專業勘探等多個不同業務場景。去年 12 月,昆侖大模型參數規模從 330 億升級為 700 億,應用場景拓展至 43 個,業務覆蓋范圍更廣、結合更加緊密。
王剛介紹,當下大模型的 B 端服務往往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模型幾個月就會迭代,場景同樣如此。”很多時候,他們都需要與客戶成立聯合工作組,不斷根據模型能力的提升和場景變化來更新迭代產品。“你不僅要幫客戶把能力構建起來,還要和客戶一起打磨場景、迭代產品。”
2023 年,科大訊飛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同發布的行業大模型尚且只有 12 個。到了去年,雙方共建的行業大模型就達到了 20 多個,覆蓋超過 300 個應用場景,所覆蓋行業和場景數都是業內第一。
不少業務場景都是在迭代過程中不斷完善的。比如被國資委網站推薦的國能集團智能無人評審系統,最早剛剛落地時準確率大概只有 60%-70% 左右,但經過雙方一年的迭代和升級,現在國能集團的智能無人評審系統準確率接近 100%,實現采購評審“靠人—少人—無人”的突破。
這背后離不開訊飛星火底座模型的迅速迭代和升級。事實上,在不少廠商已經紛紛放棄預訓練的當下,科大訊飛可能是當下少有仍在堅持基礎模型投入的廠商。
從 2023 年 5 月發布至今,訊飛星火經歷了至少 9 次的版本迭代與更新,相當于每隔兩個月就有一次升級。去年 10 月 24 日,訊飛星火 4.0 Turbo 版本在七大能力上超過 GPT-4 Turbo,代碼能力和數學能力超越 GPT-4o。
03|清晰的大模型落地路徑
2024 年被稱作是大模型應用落地的元年,但直至最后兩個月,大模型的應用落地才算真正爆發。根據第三方機構智能超參數統計數據,2024 年市場超過 4 成中標項目都集中在去年的 11 月、12 月,兩個月公開披露的中標金額占到全年的 56%。
圖源智能超參數
即便從全年來看,去年市場公開的 1520 個中標項目和 64.67 億的累計中標金額,較整體產業規模仍然相去甚遠。
目前,大模型招投標市場的主要采購方仍然是以央國企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企業,且集中在能源、化工、金融等重點行業,大量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等仍未享受到人工智能的產業變革,不少行業如制造業的滲透率仍然較低。
行業對大模型落地應用充滿著矛盾和猶豫,沒有可參考的標桿案例,也沒有成功經驗,一切都處在摸索之中。
過去一年,行業落地應用更多的大模型項目仍然是以知識型相關的,對工業化生產的賦能與改造才剛剛起步。業內人士也不斷對外呼吁,當前大模型的技術落地仍然存在不小挑戰。去年,劉慶峰對外表示,大模型落地已經進入到更復雜的深水區,“當我們推出新模型時,必須有對應的場景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
根據不同客戶需求,科大訊飛提供了一個更加靈活的大模型落地解決方案。比如“通用大模型+專業大模型”組合更低成本的商業化落地方案,即一個通用大模型用于語義理解,幾億、幾十億至幾百億不等的更小參數的專業大模型來負責組合完成任務,兼顧成本與效果。
科大訊飛還開發了針對教育、醫療、司法、政務等民生剛需領域的創新產品和應用。在教育行業,打造了基于“問題鏈”的高中數學智能教師系統,可以智能生成教學問題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輔助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并逐步解決問題;在醫療行業,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 2.0,可以完成醫療專業文書生成、醫療多輪交互等六大醫療核心場景事項;在司法領域,星火法律大模型賦能庭審筆錄制作、裁判文書編寫、法條類案檢索等司法場景。
從科大訊飛與行業龍頭共同打造的多個標桿性應用,到各類引爆市場的 B 端火爆產品,大模型的 B 端市場才逐漸發展壯大。有了顯著成效,有了領軍企業的帶頭,市場的大門終于打開。
更難能可貴的是,訊飛星火是完全基于國產化算力打造的底座模型。過去一年,科大訊飛利用有限的全國產算力,仍然可以打造出引領行業的 B 端大模型服務能力,算是為不少仍被算力掣肘的中國科技公司們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樣本。
“我們要給世界提供第二種選擇。”劉慶峰在去年底的發布會上說。去年底,科大訊飛與華為、合肥市資產運營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國產超大規模智算平臺“飛星二號”已正式啟動。他認為,只有在真正自主可控的平臺上,才有真正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未來。
在大模型深水區的商業化落地過程中,大家都是摸石頭過河,而科大訊飛的所作所為和展現的成績,更像是那個放石頭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