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被刺殺身亡的消息曾瞬間霸占熱榜,大家都覺得這很不可思議。
畢竟日本并不是處于局勢動蕩的國家,作為國家領導者,他們應該是受到層層保護的。
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被刺殺成功一定是因為他的壞事做了太多,所以才惹的人神共憤。
其實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早在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在任期間,就有刺客殺首相的情況。
這位伊藤博文就死于刺殺,而且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死亡。
在臨死前,伊藤博文罵了兩個字流傳至今,這兩個字是什么呢?
一、刺殺成功
在1909年的俄國,一名男子手起刀落,將自己左手的無名指砍斷。
瞬間,鮮血狂流不止,可是他并沒有喊疼,也沒有慌亂。
反而是鎮定的拿著自己殘缺的手,在殿前的太極旗上用鮮血寫下“大韓獨立”這4個字。
周圍的人并沒有因他瘋狂的舉動而感到害怕,反而幾人眼神中像是有了火光般堅定。
“我們一定要讓日本人死!讓我們國家得以獨立!”
幾人說著流利的朝鮮語,其中用血書起誓的人名叫安重根。
在砍斷自己的手指之后,他不覺得疼,只覺得有前所未有的信念感,他的整個目光都像是有熊熊烈火在燃燒。
“我們要先殺誰呢?如果殺現在的日本首相,就需要從俄國去往日本,這段路程太過遙遠,我們手里沒有多少錢可以支撐路費,且最終很有可能失敗。”
“那我們就殺曾經那個,伊藤博文!”
幾人在商量的過程中決定將刺殺目標放在退任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身上。
在了解對方行蹤后,幾人很快制定了相應的計劃。
安重根之所以選擇刺殺伊藤博文,主要也因為伊藤博文近日會到中國哈爾濱。
伊藤博文離開自己安全舒適的熟悉環境,刺殺的成功率會更高一些。
而且哈爾濱距離俄國并不算太遙遠,幾人有時間前去踩點布置。
雖然伊藤博文已經卸任首相之位,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刺殺行動并不容易。
這一次伊藤博文也是帶著任務到哈爾濱的,由于日俄戰爭獲得初步勝利,伊藤博文在哈爾濱需要與俄國重要人士可可夫切夫商量瓜分中國東北等事宜。
如果錯過這次機會,伊藤博文一定有所警覺,下次再想刺殺他就不容易。
所以安重根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雖然安重根有著堅定的信仰,信仰可以讓他無所畏懼的勇往直前。
可是想要刺殺一個可能保鏢重重的日本首相,僅憑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
為了能夠成功刺殺,他找到自己的好友禹德淳,二人一拍即合的坐上了去往哈爾濱的列車。
途中經過綏芬河車站時,安重根又忽悠了一名診所的醫生之子劉東夏一同前去哈爾濱。
在10月22日晚,三人就已經抵達哈爾濱,安重根計算著時間,距離伊藤博文到達的26日還有幾天時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進行安排。
為此,安重根提前推算伊藤可能到達的時間,提前去伊藤可能經過的路段進行埋伏。
原本幾人計劃著在伊藤途徑的一個名叫蔡家溝的小站上動手,如果在這個位置沒能動手成功,他們也能準確的打聽到伊藤到達哈爾濱的時間。
這樣一來,幾人就可以兵分兩路,確保伊藤此次行程必死無疑。
為了方便及時傳達訊息,幾人住在哈爾濱“朝鮮民會”會長的家中。
這樣一來,以安重根為主的刺殺小組就成為4人。
負責在蔡家溝小站動手的禹德淳、劉東夏因為重重巡警和憲兵的防護,沒敢輕易打草驚蛇。
以至于所有的希望都留給了在哈爾濱的安重根身上。
在1909年10月26日一大早,安重根就將自己手里的勃朗寧手槍八發子彈全部裝好,上膛。
看著俄國官兵在準備著歡迎儀式,安重根只覺得更加興奮,因為這意味著伊藤馬上就要到來。
因為提前知道候車室只查看除日本人以外的人員通行證,安重根就把自己的行頭打扮的和日本人無異。
從而成功混入日本歡迎隊伍中,其他人員都在等著歡迎伊藤,而安重根在等著殺死伊藤。
他計算著時間,規劃著行進路程,眼瞅著周圍的變化。
看著俄國軍隊奏響樂曲,伊藤在眾人的陪同下走下列車,安重根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于是他快步沖過儀仗隊,在距離伊藤博文僅有五步之遙的地方舉起手中的手槍,片刻沒有猶豫的直發三槍。
伊藤博文避無可避,這三槍結結實實的打在了他的身體上。
場面頓時亂作一團,有驚聲尖叫的,有記者拍照的,有憲兵守護的,還有呼叫拯救伊藤博文的。
可是這三槍都打到了伊藤博文的關鍵位置上,他想活死神都不同意。
僅僅十幾分鐘時間,伊藤博文就咽了氣,而安重根也沒有躲避憲兵的追捕。
他反而是直接拋掉手槍,高喊著朝鮮萬歲,滿臉從容的被捕。
安重根究竟和伊藤博文有著怎樣的仇恨,才讓他堵上自己的性命去殺死對方呢?
二、刺殺原因
日本的國土面積并不大,原本他們可以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這里加以耕耘,日本的發展應該也是不錯的。
然而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就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且開始狼子野心的擴張自己的版圖。
為此,它從周圍的地域開始下手,其中包括我國東北,我國臺海地區,還有就是朝鮮。
從1875年開始,日本就不斷攻擊朝鮮的領土和主權完整,而安重根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中。
他看過日本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擇手段的樣子,看到自己的同胞們受到日本人的欺凌,看到自己的家園滿目瘡夷。
整個世界都被灰暗的戰火濃煙籠罩,而貪心的日本卻對此依舊不滿意。
日本在朝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他們卻將自己的所有侵略行為美其名曰為“保護朝鮮”。
安重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痛恨日本的所作所為,痛恨同胞還沒有思想覺醒,痛恨政權的毫不作為。
為了救國救民,安重根曾開辦兩所學校,只是這樣的行為受到處處打壓。
日本的思想率先得到解放,他們知道想要統治一個地區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統一。
所以他們需要的是思想被奴化過的朝鮮人民,而不是想要奮起反抗的朝鮮人民。
安重根的救國之路自然備受坎坷,并且救亡的時間根本趕不上日本侵略的時間。
在1907年,朝鮮就徹底淪為了日本的傀儡,所有的國家權力均由日本支配。
而當時負責掌控全局的就是伊藤博文,安重根意識到教育不再是重中之重,推翻日軍,鼓舞士氣才是王道。
只是在加入義兵隊伍戰斗后,結果依舊不盡人意。
安重根對伊藤博文的恨意達到頂峰,所以才企圖利用刺殺的方式給日本重擊。
而伊藤博文被刺殺的當天,他前去哈爾濱商談的就是關于吞并朝鮮半島一事。
這讓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安重根怎能不恨?
因此就算他知道自己自殺了日本重要人物后難逃一死,他也心甘情愿的前去赴死。
在繳械投降之后,他是面帶微笑的。
他眼睛里的熊熊烈火在燃燒后,用灰燼開出了絢爛的花朵。
俗話說人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對于安重根而言,他能把將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的伊藤博文刺殺,是他的畢生所愿。
他死而無憾,他也希望他的志氣能夠鼓舞更多的同胞,重燃起愛國的烈火。
用星星之火燎原的方式,拯救國家于危難之際,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因為這場會議的重要性,俄國不僅拍了迎接伊藤博文的隊伍,還派了很多記者記錄這重要時刻。
卻沒想到記者卻全程記錄了這場意外,同時還記錄了伊藤臨死前罵的兩個字,這兩個字是什么呢?
三、臨終遺言
據說人們在臨終之前,腦海里會像過電影一樣回顧自己的一生。
為了給這個世界留下自己最后存在的痕跡,很多人會說臨終遺言。
作為日本第一任首相,雖說伊藤博文的死亡十分突然,可是他的遺言還是被記錄下來并流傳至今。
只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遺言是痛苦的一聲“八嘎!”。
這兩個字我們非常熟悉,這是日本人在咒罵別人時最常說的兩個字。
可見伊藤博文心中的怨恨,他恨這個突如其來的安重根,他恨周圍的安保措施不到位,恐怕也在恨自己這趟出行。
雖然不知道他到底在咒罵什么,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唯獨不恨自己的侵略行為。
他不會意識到是自己的無恥造就了自己的滅亡,因為這句咒罵不帶有悔恨。
什么因種什么樣的果,伊藤博文的結局從他貪婪無恥的欺辱其他國家人民就已經注定。
至于安重根的結局是什么呢?
他在自殺結束之后就安然的繳械投降,因為他知道自己刺殺的是什么人物,也知道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死亡。
日本對于伊藤的死憤恨不已,他們自然不會輕饒這個所謂的歹徒安重根。
在當天中午,伊藤的尸體已經被火車載走,而安重根則是被俄國憲兵帶到派出所。
因為是刺殺日本人,且日本不想放過安重根,于是俄國憲兵只能將其交由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
和安重根有關的其他9名涉案者全部被緝拿,安重根的歸宿是日本下達的“處以極刑”的命令。
面對此,安重根依舊沒有害怕。
他的臨終遺言是希望自己國家在恢復主權后,自己的遺體能夠回到國家落葉歸根。
他表示,如果他知道國家獨立成功的喜訊,他一定會高唱祖國萬歲!
他不后悔自己的刺殺行動,因為在法庭上,安重根就表示自己是為了正義而戰。
是伊藤博文侵略了自己的國家,自己永遠會為祖國的獨立和和平而作斗爭。
結語
安重根的愛國精神永存,他為國家和平和獨立做出的犧牲鼓舞著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
其中包括我國各界名人,比如孫中山,蔡元培等人都為其寫下紀念之信。
至于他的家人,雖然因他的離世而感到悲痛,可是他的母親非常理解自己兒子是在為國家和人民而戰斗。
她知道兒子沒有后悔,所以她也不會為此尋死覓活。
她認為兒子做的是大義之事,是光明磊落的死亡勝過卑賤求生,她為自己的兒子感到驕傲。
只可惜在國家獨立之后,韓國一直想找尋回安重根的尸骨,但如今依舊下落不明。
但人們相信,國家獨立的聲音早已傳到遠在天邊的安重根耳里,他也會和所有曾經經歷過風雨的同胞們共同高喊“國家萬歲”!
你認為安重根的死值得嗎?
參考信源:
【1】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始末:行動前用漢文寫詩明志-中新網
【2】多位首相血濺街頭,日本為啥盛產“刺客”?-澎湃網
【3】三槍擊斃伊藤博文 獲贊“亞洲第一義俠”-海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