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盧寶榮:一線科學家投身科普的又一范例
——寫在《走近科學:科學家帶你探究科學前沿》出版之際
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度演化期,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國正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而實現從“世界工廠”向“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轉變,亟須依靠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在此過程中,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對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都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把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論斷,對于我們理解何為實現中國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意義重大。
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它通過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來提升經濟發展,從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而科學普及能為科技創新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它通過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來提升公眾的科學認知,使公眾能夠更好地理解科技創新成果,更容易接受和應用新技術、新概念與新產品,從而促進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快速商品化和社會化。如果公眾對科學技術缺乏基本的認知,科技創新的成果就難以被接受更遑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在促進公眾對科技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推動科技成果廣泛應用的同時,也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由此可見,科學普及與科學教育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驅動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而我自己參與“種子科教援藏”的經驗也印證: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對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國家建設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我們開啟了“種子科教援藏”之路,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的邊境重鎮亞東縣中學和實驗小學開展科普與科教工作,至今從未間斷。
“種子科教援藏”是上海一群富有愛心、有情懷、熱衷育人的志愿者,繼承和發揚“時代楷模”——鐘揚教授的“種子精神”,以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科育人為目標,以“種子科教、播種未來”的情懷為愿景,將科學家精神與科學方法、實驗探究有機融合形成的一套科學普及與科學教育課程,希望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在西藏地區的孩子們心中。
在短短6年的“種子科教援藏”實踐中,我親眼見證了西藏地區的孩子們的成長,深深感受到科學普及與科學教育“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我一開始接觸的這些同學,雖然他們的知識面不夠寬廣,對知識的理解也相對淺近,但他們有著熱切的求知欲,在與志愿者老師共同探索科學奧秘時,他們的科學興趣和夢想的火種得以點燃,探究精神和潛力被激發,才能得到充分展現,在短時間內迸發出了無以言表的力量。
我也經由這段西藏支教經歷親身感受到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的力量,并由此聯想到如今面向公眾的科普和科學傳播工作,如果能由更多奮斗在科學研究一線的科學家來擔綱,其效果和影響力或難以估量,因為這些科學家有寬廣的科學知識背景、扎實的科研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在自己研究領域的第一手研究成果,他們更有可能將科學知識及其探究過程準確無誤地傳播給大眾。
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科學》雜志向我約稿,希望以我多年研究的方向為基礎撰寫科普文章。正是因為我切身感受過科學普及和教育的強大力量,所以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約稿,并有多篇文章刊登于雜志的《大家·科技前沿》欄目。
我很認同《大家·科技前沿》這個欄目設立的初衷:推動“科技大家做科普”,在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的同時,讓更多人了解我國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的進展,知道科學發現的來龍去脈及曲折過程。幾年運作下來,這個欄目已經初具影響力,愿意為之撰稿的一線資深科學家、技術大咖在增加。我認為這個欄目本身就是一線科學家投身科普的又一范例。
如今,這個欄目的精華內容能夠以《走近科學:科學家帶你探究科學前沿》(以下簡稱《走近科學》)科普文集的形式出版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在樣稿中也看到不少熟悉的科學家的名字。十分有幸能與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們并肩同行,一起推動前沿科技的傳播。
我們知道,《科學》(Science)雜志為紀念創刊125周年(2005年)提出的125個仍待破解的科學問題在全球激起長時間的科學熱,這是一個難得的案例。這125個問題涉及生命科學(46%)、宇宙和地球科學(16%)、物質科學(14%)、認知科學(9%)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政治與經濟、能源、環境與人口等多個學科領域。這些問題既代表了科學研究的前沿方向,也反映了科學共同體對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深刻思考。對這些前沿科學問題的了解、思考與回答,不僅對科學家探索未知非常重要,還對激發公眾熱愛科學、理解科學也具有難以估量的意義。
與此相應,《走近科學》一書通過對一些前沿科學技術問題的深入淺出的解讀,包括基本理念、發展過程、存在問題和未來的挑戰等,使對前沿科技感興趣的公眾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復雜性、趣味性、新穎性以及科學家在面臨科技嚴峻挑戰時的睿智、果決、堅毅與大無畏精神。
閱讀《走近科學》,或有助于提升公眾對科學研究的認識,對科學精神有進一步理解,從而助力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促進全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和支持,為我國的科技創新筑建更廣泛的社會基礎。
2024年4月16日,中國科協發布的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比前一年的12.93%提高了1.21個百分點,呈現提速增長趨勢。但這一數據與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大于20%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因此,我們依然任重道遠。希望《走近科學》這本書能夠帶動更多的一線科學家參與科學普及,也希望通過科技界、科普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在全社會,特別在廣大青少年中播撒更多的科學種子,假以時日,終能看到結果。
-本文作者盧寶榮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以上內容摘自《走進科學》一書前言-
名家
匡定波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走近科學》的魅力在于它的前沿性和對科學發展新現象、新概念、新認知的引入。作者團隊匯聚了眾多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他們不僅擁有深厚的學術造詣,更具備將復雜科學原理轉化為通俗易懂語言的能力。在他們的引領下,相信讀者會從那些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過程中,感受科學探索的艱辛與喜悅。
卞毓麟
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終身名譽理事長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前副理事長
如今,即便AI大模型仿佛無所不知,廣大讀者依然迫切需要由一線科學家創作的“元科普”精品。此類作品是對科學前沿的清晰闡釋,對知識由來的系統梳理,對未來發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學家親身沉浸其中的獨特感悟。《走近科學》正是一部由眾多知名科學家共同創作的元科普文集,它是一股源自科學前沿團隊的清泉,其準確性和可讀性毋庸置疑。
江世亮
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
《文匯報》科技部前主任
作為《世界科學》的讀者,集在本書中的文章我大多是看過的。但現在放在一起看,突然有了一種徜徉前沿科學探索館的興奮。這些領軍科學家娓娓道來的“元科普”,讓人有直抵(知識)本源、得其真傳的快慰,是的!新質生產力時代需要更多《走近科學》這樣的“新質科普力”佳作的支撐。
姜雪峰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爭先創優獎獲得者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持續深入發展,將會帶來爆發式的躍遷。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普及既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創新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走近科學》以廣闊的視角涵蓋了從生命科學到智能信息等前沿領域的最新探索與發現,帶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遙遠而神秘的科學殿堂,成為連接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它是每一個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渴望理解未來的人不可錯過的精神食糧。
點擊加購
《走近科學:科學家帶你探究科學前沿》
梁偲 游文娟 王喬琦 主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目錄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點擊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月刊定價15元/期
全年訂閱價180元
訂閱方式一:
“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訂閱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263
訂閱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