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控智駕戰略副總裁林巧、產品專家周功,詳細分享了該公司取得的最新進展、技術挑戰,以及對礦山無人駕駛賽道的發展預測。
背景及車型簡介
2023年,易控智駕(以下簡稱「易控」)在新疆一個礦場部署了200多臺無人礦卡;同年10月,易控進入國家電投的礦區,令業主方對無人作業大為改觀。如今,國家電投的5個露天礦,都大量采用了易控的無人化方案。
到2024年初,開始陸續有行業專家、院士、學者去現場看無人作業。
“礦山圈和科技圈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其大部分構成企業是大型礦企和工程建設企業,他們的評判標準就一個維度——能否干活兒。”
- 礦區無人駕駛的必要性
從勞動力替代層面來看,礦山司機不僅工作環境惡劣,從業門檻還非常高——首先要有B照,還要做脫產培訓考試。另外,由于礦山是24小時連續作業的,一班司機需要工作近10個小時,而且很枯燥。
從礦場管理層面來說,如果存在管理或不合規的漏洞,或者發生人身安全事故,甚至有可能要負刑事責任。
- 為何難以純電化?????
在目前的新能源礦車中,增程是絕對的主力。之所以沒有主打純電,是因為礦山的加電基礎設施跟進比較慢,需要考慮做建設和降本規劃、拉電,以及位置規劃。
但林巧還是認為,純電化發展起來也會很快,預計2025年純電會占比30%以上。
至于氫能車,其實2022年易控已經做了相關測試驗證,但其規模化的成本偏高,經濟價值沒有凸顯。
“其實我們非常看好氫能車在礦車領域的應用,因為氫的能量密度大,對于礦車來說更適合去用,因為這意味著噸位也大。”
林巧表示,氫能礦車的應用,還需要打造出一個標桿,才會有人愿意去投入。
- 為何選擇百噸量級車型?
林巧表示,盡管露天礦在逐步大型化,生產效率需要跟上。但同時也要考慮成本的上升,所以大家普遍還是選擇了額定90-100噸載重的礦卡。
“它既能電動化,又能國產化:再大的噸位,電動化就很難了,也降低了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性。”
在林巧看來,將「無人化、電動化、大型化、國產化」這四點融合,就會得出車型的最佳選擇。
工藝及場景挑戰
雖然應用迅速,但挑戰也必然存在。周功總結出四點礦山無人駕駛的難點:
1、網絡盲區:因為礦坑非常大,礦卡推進的過程中,采區會持續發生變化,原有布設的基站,信號覆蓋的角度也會發生變化,原有的5G網絡可能會覆蓋不住。因此,易控也做了基于弱網條件下如何連續運營作業的相關工作。
2、循環作業:不管是揚塵、降雨、下雪等天氣,生產系統都要全天候投入生產。為此,易控也增加了調度的靈活性,比如說裝載區的派車調度管理、車速調控、道路的擁堵調控、路口的擁堵管控。
例如,從系統層面去控制在狹窄裝載區內的車輛數,使得它的運轉更高效。
另外,人工作業需要交班、上下車,收車等,而無人車輛是不需要收車的,只要定期進行加油或者是充電就可以。
3、采煤場景:采煤對于作業系統的安全、穩定、高效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場景更加復雜:它需要定點卸載,也會有很多彎道、坡道,以及大量車輛的匯流。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交叉路口、與人工車輛的混行,混編卸載等等。
對此,易控會提出裝載工藝、參數設計,面向礦方去做生產管理。對于具體的路線、工藝參數及設計,易控都有標準的相關文件。
4、多環節無人化:無人礦車的「采運排」是產生價值的部分,易控已經將加油、點檢等環節也無縫銜接到作業流中。例如在運行道路之外去設置點檢位置、加油位置,讓車輛可以自動駛入駛出,實現無人化。
現有產品的四大特點
林巧介紹稱,從易控最終的產品形態看,它已經解決了四個問題:
第一、對網絡的依賴度更低:
礦車作業時,地圖可通過眾包實時更新,并通過大量自身的算法進行優化。這樣在降低單包數據量的同時,又能做到精準,從而降低網絡的依賴度。
第二、單車能力更加智能、靈活、安全:
基于車規級算力平臺,通過標準化、模塊化,和軟硬協同,提高可靠性。
第三、線控底盤:
由于每個礦的工況差異性較大,線控底盤的能力需要適配多個廠家和噸位。因此,易控形成了一套平臺化能力,可以適配多個廠家,從60噸到200噸都可以進行匹配。
第四、生產效率優化:
易控采用了Transformer+OCC的模式,可以將粉塵識別得更加精準,不懼中小雨雪天氣。同時在決策規控上,能夠融合礦山作業現場的特點,做到絕對均勻碾壓的效果,車轍更少產生。
在卸載能力上,易控可以做到單排多車同時卸載,每一個卸載位可以卸更多的車,提高生產效率。
駕駛之外的AI價值
林巧表示,隨著AI的大模型發展,數據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高。如今,易控開發了一個自動化的數據采集系統,可以將數據自動化存儲上云。
“通過飛輪效應,我們會在礦山賽道跑得越來越快,可解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有深度。”
在林巧看來,AI會實現產業鏈橫向和縱向的雙增長。例如易控已開始給客戶提供礦巡產品,還有智能化的采圖設備等,都是AI增量的外溢。
他舉例稱,除了自動化的運輸能力,自動化技術也可以應用于生產管理全面協同。因此易控提供了一體化管理平臺的解決方案,用于提升管理效率。
“甚至于,道路的維修維護也可以應用AI能力。例如維修之后的驗收,就能利用智能的采圖設備采出來,自動算出坡度、高度、寬度等,評判是否合格。”
體量遠超Robotaxi
在林巧看來,2024年,易控實現了質的飛躍。
根據該公司的數據,其全無人礦車一個月可跑350萬公里,而且至今沒有安全事故,讓業主意識到了其安全性。
同時,無人車作業效率可超過人工的80%,同時大大減少用人成本——原來,200臺礦車需要800多人來運行,無人化之后,人數就下降了70%以上。”
“有了應用成果之后,不管是礦方還是政府、行業協會,都在與我們探討出臺更適用于無人駕駛的礦業法規。例如「高溫天氣必須收車」這種規定,都是基于人制定的,現在也需要基于機器更新法規。”
2024年,易控實現了超過1000臺車輛真實運行,整體運行里程3000萬公里,在露天礦新增無人車滲透率達到8.3%,增量占到市場的70%以上。
據他預測,2025年,全國礦卡落地數量,大概率會超過5000臺,新增車輛的滲透率肯定會達到20%以上。
“當乘用車還在向L3努力的時候,一些礦山已經實現了常態全無人運輸。同時,從車輛數量來看,無人礦車的數量也遠超Waymo等Robotaxi公司的體量,單車的經濟價值比乘用車也高很多。”
林巧介紹稱,目前有易控車輛在運行的礦有20個,而且去年該公司突破了煤礦場景,除了大部分的剝離項目外,現在已經有6、7個采煤項目。同時,其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的業務量也在增加。
如果要量化易控去年的產量,大約為1.6億立方米,相當于愚公移了兩三座山。
“部分礦已經實現生產量的50%以上用無人駕駛來實現,甚至還有一些礦是全100%無人駕駛。以山東一家石灰石礦舉例,他們在2023年5月份就已實現了常態化無人,現在運行了一年半的時間,基本上做到了全礦常年無人駕駛的狀態。”林巧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