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給一位在省內某高校任機關部門副處長的老朋友打電話,電話接通后,他只跟我說了一句話,“正在開會,稍后聯系”,然后就匆匆掛掉了。
等到晚上7點多,他才給我回電話,開口就說“我今天開了8個會,現在終于可以松口氣了”。
隨后,他跟我吐了一肚子苦水。
他說,作為班子副職成員還算好,班子正職參加的會議更多,校長主持的會議要求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書記召開的會議更加要求部門負責人參加,其他校領導主持的會議就可以派副職參加。
有時候參加校務會、校長辦公會或者黨委會,大多數時候從上午開到中午,從下午開到晚上,有個別情況甚至從早上開到晚上。
據他介紹,他所在的機關部門,學校各條戰線的會議都要參加,期末考試會議、教務工作會議、學科建設工作會議、科研工作會議、資產工作會議、學生工作會議、招生會議、就業會議、團委會議、后勤會議、基建會議、黨建會議,等等,但凡有涉及多個部門的會議,他們都要派人出席。
有時候多個會議接連召開時,一個上午要干幾個場子去參會,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
他說,大多數會議其實跟他們關聯性并不大,只是會議的分管部門的校領導都認為這個工作很重要,所以都要求把相關的部門的負責人安排進來。
開完會后,很多工作實際上都要額外再發一次文字的通知或者以工作提示的形式再來進行部署和安排。
因此,這樣的會議開得越多,他覺得越煩惱,完全沒有時間來思考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如何去處理其他的工作。
他自嘲,自己不是處長,而是一個會長。
的確,像這樣的情況,在各大高校當中應該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尤其是歲末年初的時候,各種會議接踵而至。
有時候不僅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會議,甚至還要參加上級部門召開的會議,在各種會議轟炸之下,開會成為了領導干部最主要的工作。
有的人甚至戲稱,領導干部就是要開會的。
在我看來,雖然開會是解決工作的重要途徑和處理工作的重要方式,但是會議過多容易造成文山會海的形式主義。
當大家都以會議落實會議,都以文件落實文件,層層開會、層層發文件的的時候,很多事情和工作都會打空轉,而沒有實實在在的落地。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開一些沒有解決實際工作的會議,對于推進工作實際上毫無意義可言,最后這些事情都沒有落地。
就像有的領導在臺上安排工作的那樣,總是講一些類似“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找到關鍵的問題,要解決具體的問題就要看具體是什么問題”之類的正確的廢話。
總之,當下這股文山會海的形式主義問題依然沒有徹底根除,不僅影響了干部干事創業的效率,還損害了領導的權威和公信力。
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