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從江西的“鼠頭鴨脖”事件到浙江的“活蛆食堂”,從霉變食材到集體食物中毒,觸目驚心的案例一次次刺痛公眾神經。
這些公安事件不僅威脅學生健康,更動搖了家庭和社會對校園餐飲的信任。反觀我們鄰居日本,其學校供餐制度以嚴謹管理和高標準執行聞名,為我們提供了寶貴參考。
一、頻發的安全事件:校園餐盤的信任危機
學校食堂安全事故近年為何層出不窮?這里既有管理不力,也有官商勾結的結果。
2023年,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鼠頭鴨脖”事件引發全國熱議,校方和當地市場監督局均辯稱“非鼠頭”,還逼迫學生更改說辭,后在全國網友的追查下,上一級調查組才給出真相;
2024年,河南三門峽義馬市第一初級中學上百名學生因食堂食物引發集體食物中毒;湖南長沙中加中學因使用爛番茄和臟桶盛放菜品,導致學生急性腸胃炎;遼寧本溪五里甸學校甚至將準備喂狗的剩菜重新給學生食用。
2024年12月,廣州大學一名食品安全員因曝光過期霉變食材被開除,甚至被送往精神病院,暴露出管理亂象。
而2025年5月22日,浙江寧波余姚實驗學校小學部食堂被曝絞肉機火蛆,多名小學生就餐后腹部疼痛。
這種現象不僅是在公辦學校發生,即使在收費數萬乃至數十萬的國際學校也屢有發生,譬如2018年,上海張江的中芯國際學校被家長發現食堂使用霉變食材,去年11月,上海世外國際幼兒園發生一起視為質量安全事故,76位小朋友食物中毒,后被發現食材有蟲子,蝸牛,調味料發霉,連腐敗的豆皮也做給孩子們吃。
據教育部統計,2020-2024年,全國學校食品安全事件年均約300起,中小學食堂因集中就餐、監管薄弱,成為重災區。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報告顯示,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問題占全國餐飲服務投訴的15%以上。
這些事件讓學生餐盤成為隱患之地,亟需系統性改革。
二、問題根源:制度與執行的多重漏洞
學生食堂安全問題頻發,根源復雜,涉及制度設計與執行漏洞以及官商勾結和校園的腐敗:
1.食材采購不規范
為降低成本,部分學校選擇低價供應商,導致食材質量堪憂。2018年,上海中芯學校被曝使用過期調味品和霉變蔬菜,采購環節監管缺失。2024年,云南某學校因運輸不當提供變質豬肉,引發學生不適。2.外包模式管理混亂
全國約60%的學校食堂采用外包模式,承包商為追求利潤,使用劣質食材或忽視衛生,而這其中又涉及到外包商與學校領導甚至教育局個別人的官商勾結。如湖南中加中學事件,承包商用垃圾桶盛放菜品,反映出學校監管形同虛設。遼寧本溪五里甸學校,食堂將原本準備喂狗的剩菜(裝在狗食袋子里,含牙印和大米粒)重新給學生食用引發家長憤怒。學校食堂是一塊肥肉,成為校領導和后勤撈錢的手段,部分高校一個食堂三年的承包期,相關負責人可撈到幾百萬的灰色收入,這其中少不了部分權力階層的參與。
3.衛生與加工漏洞
食堂加工環境不達標、交叉污染頻發、食品留樣制度執行不力。譬如河南鄭州華南城第一小學半年未更換公筷,增加風險;而浙江余姚的絞肉機蛆蟲也屬于長期不清洗導致,說明食安規章制度欠缺,安全意識淡漠。。4.監管與問責不力
家長監督權受限,問題多靠偶發曝光,事后追責困難。地方監管檢查流于形式,責任分散。同時,學校領導,老師與學生的分餐制度也導致了食品安全的管理不力。大部分的食堂(包括我家兩個孩子的學校),校領導,老師和學生吃的伙食都不一樣,也不在一起就餐,食堂提供的小鍋菜能保證學校教職工的滿意,但學生們的滿意誰來負責?
5.學生選擇權缺失
中小學生因集中就餐,缺乏選擇權,而在學校,其與校老師天然的不平等關系導致即使有問題也無法反映;而同時,家長的監督渠道不暢,導致問題往往在事故后才會暴露,但傷害已經造成。
中國針對學校食堂安全的法規逐步完善,但執行力不足:
?《食品安全法》(2021修訂):第五十七條要求學校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建立食材采購、加工和留樣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校園食品安全管理規范》(2024年):要求“明廚亮灶”工程,安裝監控設備,確保操作透明。
?2019年新規:校領導陪餐,記錄食品供應鏈信息,定期接受檢查。
?2025年專項整治:教育部聯合多部門部署“校園餐”整治,強調應急演練和常態化檢查。
?地方實踐:2023年,上海學校食堂ISO22000體系覆蓋率達100%,建立247家承包商數據庫,但全國推廣不均。
盡管法規體系日益完善,執行不力、地方差異和家長參與度低等問題,使監管效果打折扣。
四、日本經驗:嚴謹管理的全球典范
日本的學校供餐制度以低事故率和高標準著稱,年均事故不足10起。其經驗包括:
1.法律保障
《學校供餐法》(1954年制定,持續修訂)明確中央政府制定營養標準、地方政府提供資金、學校實施供餐的責任。每所學校配備營養師,設計熱量600-800千卡的均衡菜單。2.全鏈條監管
食材采購由供餐中心統一管理,供應商需通過嚴格認證,食材來源可追溯。食堂操作全程監控,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加工環境符合“三防”要求(防鼠、防蟲、防塵)。食品留樣保存72小時,地方衛生部門每季度檢查。3.家長與社會監督
每一餐校長會先試吃,沒問題后再送到各個教室。而學校也會定期舉辦“試餐會”,邀請家長品嘗學生餐并提出建議。菜單和食材來源公開,家長可通過線上平臺或實地檢查了解運營情況。
4.食品安全教育
學生參與餐食分發和清理,培養衛生意識;教師講解食物來源和營養知識,將食品安全融入教育。5.快速應急與零容忍
2025年5月,新潟某小學誤將含漂白劑的水提供給學生,學校立即上報,6名學生無嚴重后果,透明處理避免危機擴大。
參考日本經驗,我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法規執行
強化《食品安全法》落實,明確校長問責機制,制定全國統一食堂安全標準,地方監管結果須公開。2.規范食材采購
建立公開招標機制,強制執行臺賬管理和食品留樣制度,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每季度抽檢。3.優化外包管理
禁止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外包;城市學校外包需明確承包商資質,公開公正透明,合同納入食品安全條款,教育部門每年審計。4.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性
食堂配備營養師,設計科學菜單;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定期培訓,參考日本持證標準。5.增強家長監督,并建立陪餐制度
建立家長監督委員會,定期舉辦食堂開放日,公開食材來源和菜單,搭建線上監督平臺。同時建立陪餐制度,要求校領導和后勤負責人與學生共餐,而不是吃小鍋菜。學生能吃得,領導為何吃不得?沒有為校領導和老師們特別準備的餐飲,才能從根源上保證學生的食品安全!
6.推廣營養餐計劃
擴大《營養改善計劃》覆蓋,確保低收入學生獲得安全餐食。7.強化應急與問責
建立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預案,24小時內上報;對責任方實施行政和法律問責,情節嚴重者追究刑事責任。
學生食堂安全問題頻發,根源在于食材采購不規范、外包管理混亂、衛生漏洞、監管不足和監督不暢。我們應借鑒其經驗,從法規完善到執行落實全面發力,讓學生餐盤承載健康與信任,而非隱患與危機。
孩子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底線,我們的希望,如果基本的餐飲安全都做不到,我們怎么能指望學校能把孩子們培養成一個健康的對社會負責的有用之才?
因為引入了日本學生餐的范例,我想會少不了一些人的批評和責罵,但我要說,罵我可以,請先把簡單的學生餐做好再罵。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忍不住吼一聲的中年boy。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不干正事的餐飲老斯基,也是一個外貿哥。
許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轉發。
為防失聯,加好友(微信號:67932342)
每天早上七點發
導讀: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