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大椿
編輯 | 以安
2025年剛開始,移動支付領域就已經風波不斷。
1月16日14:40-14:45間,支付寶系統突然出現BUG,在5分鐘時間內,無論是信用卡支付、個人轉賬,還是繳費、購票等操作,但凡通過支付寶付款,皆被提示有“政府補貼”,可享受 20%優惠減免。
1月17日凌晨,支付寶官方微博發文回應,辟謠虛假信息:“支付寶官方沒有發送任何資金追回短信”,并解釋了失誤發生的原因,是支付寶某個常規營銷活動后臺配錯了營銷模板,還為了表達歉意和誠意,表示將自己承擔成本和責任,錢不會追回。
但網友們似乎并不“買賬”。支付寶微博評論區出現了大量批評類評論,甚至引起發了網友對支付安全的擔憂。
愿意為錯誤買單的支付寶,這次為什么沒有贏得一片叫好?支付寶作為移動支付領域巨頭出此BUG,用戶金融安全又該如何守護?
支付寶公開回應“打八折事故”,圖/支付寶官方微博
為錯誤買單的解決方案,為何被質疑?
盡管支付寶未曾回應本次事故影響范圍和受損金額等情況,但不少用戶切實薅到了“羊毛”。而愿意為錯誤買單而選擇不追回優惠的支付寶,為什么沒有得到網友的認可呢?
從心理學來看,是網友在“酸葡萄心理”下的湊趣與玩梗。在支付寶微博評論區,許多沒占到便宜的網友表示紛紛非常懊悔:“錯過的羊毛猶如砒霜”“沒有及時發現,并強烈要求支付寶追回款項!“支付寶你不追回我今晚睡不著”,將“不患寡而患不均”心理演繹得淋漓盡致。
網友們看似理性的分析貼,實際上或許是“引起其他網友認同的臆測”。最明顯的莫過于,評論區充斥著“聽說,有人在羊毛群薅了幾十萬”、“2萬人5分鐘瓜分200億”等等高贊評論。
網友紛紛涌入評論區留言,圖/支付寶官方微博
面對這些評論,都應當時刻保持警惕。要知道,能夠薅到大額羊毛的用戶,需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第一,第一時間意識到這是個BUG;第二,在5分鐘內完成付款;第三,號召親友們來薅羊毛,親友們無條件信任立馬操作。
再加上,支付寶出現BUG時明顯是國補優惠的測試階段,國補單人單次上限2000元,據此來看,想要依靠BUG買房付首付幾乎不太可能。
再往深層次看,網友的不滿更源自于支付寶便簽式回復的不嚴謹性,觸及了用戶對線上支付的不安全感。換句話說,相較于支付寶主動承擔責任,用戶更在乎的是支付寶系統內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問題。
面對轉賬都能享受“政府補貼”的極端情況,支付寶僅在回復內表示:“其實是我們在支付寶某個常規營銷活動后臺配錯了營銷模板,把優惠額度和優惠金類型都寫錯了”,這未免有些避重就輕。
安全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安全的投入越多,安全感也會水漲船高。此次支付寶回應,沒有表達出后續如是否安排內部審查、如何加強系統監管等等問題,自然加劇了用戶的不安全感。
微博評論中出現:“用大方掩蓋自己更嚴重的問題!!!支付軟件,營銷后臺動動手指就能出這么嚴重的問題。以后還如何取的用戶的信任???你支付寶所謂的大方顯得更加的可笑與無知!惡意轉賬套取優惠是犯法!這是在無視法律縱容犯罪!”“以為自己很大方嗎,這明顯不合規的,轉賬都能減......”
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危機公關,支付寶是希望通過這次處理,與用戶達成“你敢付我敢賠”的共識。但這一邏輯必須建立在支付安全的前提下,畢竟支付平臺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直接關系到用戶的資金安全和每個人的信息安全,任何潛在的風險都可能引發用戶的不安。
金融安全更應“滴水不漏”
事實上,這并非支付寶首次在數據安全領域“栽跟頭”。
2024年雙11期間,支付寶就曾出現了兩次故障,導致部分用戶無法正常支付。
2024年10月21日晚,2024年淘寶雙11第一波預售尾款支付開始,部分網友反饋支付尾款后,所有訂單退款錢原路退回,但是淘寶上顯示訂單正常賣家準備發貨。凌晨2點時,支付寶在未經本人同意情況下悄悄發起扣款。
盡管支付寶客服表示:“扣款是根據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物下單時的指令進行,因支付系統抖動導致扣款未能實際完成。為保障購物流程完成,系統恢復后,在消費者沒有取消訂單的情況下,會繼續完成訂單扣款,不存在重復扣款”,但也引發了用戶關于“支付寶能在未經本人確認的情況下扣信用卡和儲蓄卡的錢”的討論。
2024年11月11日,部分網友反饋使用支付寶付款時,又出現了支付失敗”“交易創建失敗”“余額寶提現未到賬”等一系列問題。隨后支付寶再度解釋道:“因系統消息庫出現局部故障,導致部分用戶的支付功能受到影響,該故障已修復且不會影響用戶的資金安全。”
2024年雙11購物節期間對故障致歉,圖/支付寶官方微博截屏
盡管官方及時反饋,但頻繁的數據安全問題不斷侵蝕著用戶的信任。如今,新的BUG事件,無疑是在尚未完全愈合的數據安全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資金安全是支付寶的核心競爭力,而產品設計的細節更決定了一個系統究竟能夠走多遠,能否承受住各種考驗。
支付寶此次出現漏洞,凸顯了其在系統安全檢測和漏洞修復工作方面存在薄弱環節。為此,有業內人士建議,風波過后,支付寶應及時開展全面的數據安全評估,包括對數據存儲、傳輸和處理的各個環節進行詳細檢查,識別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同時,應完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審查數據訪問權限設置,查看是否存在過度授權的情況等等,從而在制度層面保障數據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為數據安全穿上一層堅固的“鎧甲”。
“碰一下”的業務推廣期,更需要給用戶安全感
放眼整個國內支付市場,早已形成了微信和支付寶二分天下的競爭格局。不過,在這場支付戰爭中,支付寶和微信從未真正的偃旗息鼓。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中,支付寶以82.8%的份額居首,處于絕對壟斷地位,而財付通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僅為10.6%。但是五年后,支付寶市場份額降低到53.58%,微信支付則上升至39.53%。截止到目前,線下支付場景中,微信以70%的份額遠勝支付寶的20%。
數據指標競逐背后,是二者產品定位、支付流程、應用場景之間的差別。如支付寶更側重于工具性和功能性,在電商購物、生活繳費等場景中,體現了對用戶高效交易需求的積極響應;微信支付則依托騰訊強大的社交網絡效應,擁有天然的社交屬性,使其在轉賬、紅包等社交場景中的滲透率極高。
這種差異化使得前者優于線上,后者優于線下。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之間的硝煙從未停止,但隨著流量紅利增長見頂,抖音與拼多多的圍住堵截,騰訊、阿里兩大巨頭選擇推倒支付“外墻”,尋找新的用戶增量。2024年9月,淘寶官方宣布全面接入微信支付,標志著中國互聯網巨頭之間長期存在的支付壁壘正逐步瓦解。
多一個支付的場景就會多一份支付收入,依托于淘天流量,微信支付也將迎來一波新的增量市場。試想一下,一批鐘愛微信的中老年人,在微信就能完成社交→內容→交易→支付一系列操作,老年人使用支付寶的意愿或將進一步降低。
支付寶亟需贏下一場挽回地位的支付戰役。早在7月份,支付寶也正式推出了新的支付方式——碰一下,即通過引入NFC技術,用戶無需展示付款碼,解鎖手機碰一下商家收款設備即可完成支付。
圖/支付寶官方微博
碰一下,被看做支付寶反攻線下的重要舉措。在使用場景上,相比傳統的“掃一掃”,碰一下縮短了支付路徑,無需打開APP、掃二維碼等過程,減少了支付過程中的繁瑣操作,也避免了因網絡不穩、軟件卡頓而耽誤付款的尷尬。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不用打開應用就能完成支付,至少抹平了一些微信支付在社交場景上的加成,按照支付寶的說法,碰一下能實現“不用問、不用找、不打斷”的支付。同時,碰一下也降低了應用使用門檻,不止年輕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甚至是外籍來華人員的支付需求都能通過支付寶得到滿足。
但初出茅廬的碰一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安全和信任問題。有網友表示:“以往掃碼支付要么輸入密碼,要么通過人臉和指紋等生物識別,但是碰一下連驗證步驟都省去了,太便捷了讓人心里直打鼓。”
也有網友表示“掃碼付款是把錢遞出去,我有變更的余地,碰一下是讓人沒有掌控感,沒有安全感。”甚至有人擔心放在如果手機放口袋或包里,在大街上就能被“碰一下”,錢就“碰走了”。
改變用戶支付習慣是一場耗時費力的長期工程。支付寶目前的挑戰在于,如何加強用戶信任的同時,加大推廣力度、拓展更多場景,讓 “碰一下” 產品“征服”更多用戶,在多元場景釋放更多潛能。
支付寶展示“碰一下”線下使用場景,圖/支付寶官方微博
好在,騰訊給支付寶推廣碰一下留出了擴大規模的時間和空間。12月3日,微信支付聲明了目前沒有推出微信碰一下相關的產品。不過,在不確定性的當下,誰也不知道未來還會發生怎樣的變數和意外,支付寶想要通過碰一下搶奪線下支付市場,還得繼續修煉“金融安全”這項基本功。
(題圖來源于支付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