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南省寧陵籍詩詞名家喬進禮所著的《通波居士詩稿》日前出版發行。該書集結了喬進禮15年來創作的400余首傳統詩詞,內容涵蓋詠史抒懷、人生感悟、自然景觀描繪及社會現實,既有辭藻華麗的浪漫主義詩作,也有樸實沉著的現實主義表達,詩韻精妙,流暢自然。
喬進禮,號通波居士,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人,寓居上海松江。現任上海市松江區韻文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出版有長篇小說《柳葉紛飛》《囈語者言》,文史類著作《松江詩歌史》《松江歷代三百名賢故事集》等。
翻閱詩稿,其中很多作品反映了作者在松江生活的所思所感。如《拜陳子龍墓》《清明游二陸讀書臺詠懷古跡》等作品表達了對松江歷史人物的敬仰和懷念;《游九科綠洲感秋》《松江十二景》等描繪了詩人對松江自然美景的贊美和感悟;《讀玄宰山水詩意》《題趙左山水畫》等作品展現了詩人對松江書畫藝術的欣賞。
“我2011年大學畢業后來到上海,雖然離鄉多年,但仍然關心家鄉人民的生活,百姓的疾苦,每次探親都寫下了詩篇。”喬進禮說。如《梨花雪》寫寧陵縣梨花開時北方大雪對梨農的影響。再如《老農吟》(又名《哀老農》),則反映了小麥熟時連天風雨,給農民造成的損失。《中春還鄉》等作品則描寫了回鄉探親的感受。
十余年來,他從記者到律師、撰稿人,雖然輾轉多個行業打拼,但從小酷愛傳統詩詞的他始終堅持研讀和寫作,并利用業余時間講課普及詩詞格律,影響了一批詩詞愛好者。
如詩集中祭拜云間派代表人物的詩作《丁酉冬至 祭拜陳夏墓酹酒賦詩》。創作背景為:2017年冬至,他與徐航、王魯直、沈亞娟等人籌辦上海市松江區韻文研究中心時,一起到夏氏父子(夏允彝、夏完淳)墓、陳子龍墓拜祭,旨在傳承云間派詩詞文學之余緒。“云間派詩詞文學在明末清初時,曾經風靡全國,現當代以來傳統的詩詞創作逐漸受到冷落。”喬進禮介紹。韻文研究中心成立后,堅持線下設雅集,線上刊詩文。同名公眾號至今已發布170多期,發布作品超過8000首,其中大量作品描寫上海松江的風物人情,增加了松江的人文底蘊。
自序
通波居士,乃余自號也。余自歸德府來,于通波塘畔卜居,迄今十有三年矣。斯塘,舊名顧會浦,北宋年間所鑿,以其流經松江府北之通波門,遂更今名。居士者,古時居家修行者之美稱,別有德才而隱居未仕者,亦常自謂,多冠以家宅臨近之風物,如東坡、南山之類。余未敢自詡德才,然隱居未仕于此,竊慕古人修行之義,兢兢于筆硯文字之間,以冀有所得,有所 樂也。
余性好詩文,稗官、小說、詩詞、散文乃至公文之屬,皆 有涉獵。或曰:“汝年幼,而奮力于此,有家學之淵源,先輩之教誨乎?”吾族素以詩禮傳家。初,余不知先人之德,及長,方得觀族譜而知之。《喬氏族譜·宗約八則》文曰:“吾族素 號書香,豈可有名無實?況不讀書之人,昧厥義理,流于匪僻,真是上辱祖宗。凡我族人,但能一日兩餐者,務使其子弟讀書, 既可繼吾書香,又能不流匪僻,至拓宏產業,乃其余下。”又曰:“吾族詩禮傳家,從無叔侄兄弟相戲謔之惡風,然近今世 族大家多有之。第恐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故明白言之,以作炯鑒,犯者即責。”
吾父、母及祖母、叔、姑輩,皆不諳文墨,惟吾祖父,博學多識,曾設杏壇講學,授語文。人民公社時,又為會計,精于計算。吾幼時,常依祖父家,見其壁間題:“假作真時真亦 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諸句,雖不解其意,然愛其字之龍飛鳳舞也。
祖父未教余讀書,然常諄諄告誡,讀書為平生修行之大事,改換門庭之正途。余少時即深信之,尤喜詩詞、古文諸書。束發之年,吾母病逝,高中三載,憂思百結,兄又得癲狂之病,吾心之傷,識者皆知。苦讀之余,無有所樂,惟有詩文,可寄哀思。于是,常誦李太白、蘇東坡、陸放翁之詩詞,以放舒懷抱。若李白之“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蘇軾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陸游之“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每逢心窮路盡,茫然若失,吟詠百遍,方得解脫。
中學歲月,雖青春年少,然忙于應試,不得閑讀,惟作文時喜附打油一首,常博師者之哂。至入大學,始得暢游書海。余專業為律法,然閑暇時盡以文學為事。凡古今中外之書,史 籍所列者,一一展讀。古人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讀者既廣,不免手癢,躍躍欲試,始自古體,雖不習平仄、格律,然用韻已有法。于是,校刊發,系報載,同窗好友之間, 嬴得才子之名,亦有薄幸之毀。因家貧而自卑故,戀愛多舛,纏綿凄惶,不足與外人道也。惟沉湎詩文,稍解相思。于是口誦、手寫篇章若干,雖章法稚嫩,但勝于真情之流露,實感之描摹,至今日讀之猶可玩味。
畢業初兩年,漂泊不定,郁郁不得志,凡愈困難時,愈肆力于詩文,功力漸深。后得松江報總編輯吳先生之青睞,入報社,專寫茸城之舊史,兼采松江之新聞。穩定十年,博覽群書,凡有進賬,必分些許以購書,家中藏書漸豐,而眼界益廣。交良友,辦雅集,創詩社,與人切磋技藝,互校短長,乃知先前之不足,而盡力于補短也。數年之間,詩文日富,不滿于一體之工,凡律、絕、古風、 歌行之類,皆有涉獵。格律漸為工穩,而章法亦窺門徑。于古人中,先喜李白、蘇軾、陸游諸豪士名家,漸研杜詩、柳詞諸沉婉佳作,而后漸及兩宋與元明清諸子,雖不敢言熟,但大體文脈之流變,各家之異同,已了然于胸。
吾之詩觀,重風骨而輕技法,意氣為上,技力為下,少用僻字冷典,多重情思生活。著重靈臺方寸之表達,黎庶疾苦之記錄,不為名利,自出機杼,輕事雕琢,少留痕跡,大體性靈派之遺風。近年,愈重復古之功力,吾曾以“復古為基,性靈為用”八字評明清之際云間派諸家,亦為吾詩觀、詩風之寫照。浦南陸先生主松江文壇,頗有憐才之德,見吾年輕有志,遂托以撰寫《松江詩歌史》。松江古城,史跡悠遠,文脈綿長,古有云間派詩詞,風靡全國。余既客居松江,精研方志,于是夙興夜寐,不敢負托付之效,歷二年之功,成一冊之書。松江古稱華亭,別稱云間,通波之塘即屬其治下,通波之人亦如此,余雖無戶籍,焉能以方外而處此耶?故命吾集為《通波居士詩稿》。
中學時所作,均于畢業前焚毀,此時思來頗覺后悔。緣當時之作,雖無巧技繁章,然勝在樸實無華,天趣盎然。大學時所作,則擇優者修正之,劣者刪汰之。此集共四百余篇,大體為近十五年所作,體兼古近,不拘一格,之所以稱詩稿者,以 示未終定之意也。異年閱歷更深,功力又進,再行修刪,也未可知。
喬進禮甲辰年暑月于通波塘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