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業者要恐懼失敗
作者|楊曉鶴
玉伯還記得從大廠離開創業的那一天,他為此計劃了一年多。
作為阿里前端第一人、語雀創始人、飛書產品副總裁,這一身title加持下,這一年中,他設想了很多種創業模式,想過很多種產品思路,但都被他中途一一推翻。唯一沒變的是:在這個AI時代,非常值得通過創業去做點有意思的事。
但他最顧慮的,卻是『失敗』。不是害怕失敗,而是覺得不能因此浪費時間。從中科院光學研究院畢業,這么多年一直在大廠工作,如今年過中年,留給他創業的時間并不多,人生沒有幾個十年。
在考察了國內外很多AI產品后,他形成了幾條AI時代的創業選擇思考:
第一不要做人人可見的大賽道,Chatbot、AI搜索、AI瀏覽器都是大廠必爭之地; 第二不要做在大模型進化后容易覆蓋的產品,要在垂直領域的Agent上多思考; 第三不要做自己沒優勢的產品,比如AI PPT,重點不在產品,在素材和模板的豐富度;
基于這三點思考,他想幫助內容創作者做“找資料 + 寫稿”這件小事,目前已推產品名為『YouMind』的 0.1 版本,『現在大模型能發揮20-30%左右的能力作用』玉伯說道,為了讓AI更智能,他們做了很多prompt工程、產品細節設計等各種工作。
其實,做內容創作小助手這條賽道上,競爭非常激烈。存在最早的印象筆記、有一定用戶基礎的flomo、得到的Get筆記、國外Notion等等一大堆產品。
在玉伯看來,YouMind最重要的差異化是:相信人是創意的源泉,同時AI可以輔助創作,在AI與人的協同中,實現人人皆可創作。在已開放的1000多內測用戶中,YouMind 的訂閱付費率遠高于3%,『超出很多C端AI工具產品1-3%的付費率』。等全量開放后,就能初步有營收,在一些小點上已經看到達成PMF的可能。
在同行中,劉少楠做了flomo、小報童等多款知識產品;肖弘則是做了新媒體易插件壹伴后,又做了爆款AI插件Monica。在玉伯看來,大家的定位不同,路徑卻有相似,YouMind從內容出發,未來希望有機會成為下一個YouTube。
目前YouMind首輪融資近千萬美元,春節后將上線0.2版本,并加速出海步伐。
以下是鯨選AI對玉伯的專訪,內容略有編輯:
一、AI創業不能只想做Super App
鯨選AI:當時離開阿里就想創業嗎?都想過什么路徑,或者想過什么好的點子嗎?
玉伯:在2023年離開阿里時,就想過創業,但想得不太清楚,所以又去飛書做了一年。在飛書的一年里,也在看 AI創業方向,越看越清楚,最終選擇了2024年出來創業。
2023年看機會時,研究過 Stable diffusion等文生圖方向,還有AI陪伴等偏社區類的產品。總體感覺不太適合我。
鯨選AI:壁壘也不太高,好多套殼產品是吧?
玉伯:當時研究過幾十個產品,很難談有什么壁壘。談AI應用的時候,我覺得應該把壁壘特別是技術壁壘這件事情給忘掉。壁壘很可能是在后期找到的,而不是在前期想清楚的。
鯨選AI:為什么要忘掉壁壘?
玉伯:AI應用最簡單的分類,就是To B還是To C,國內還是海外。這樣形成了四個象限。To B應用,考驗有資本人脈、行業數據等壁壘。To C應用,對創業公司來說,大家都是同一個起點,更多看誰的雪球能夠盡快滾起來,滾起來之后才有壁壘。
所以早期還不如忘掉壁壘這件事,專心做好產品和運營。讓雪球滾起來,才能發現自己是在上坡,還是下坡。有意思的是,滾雪球的邏輯里,早期應該選擇寒冷之地,往上滾雪球,更有機會越滾越大。到了一定階段后,再找到下坡路,這就是從PMF到規模化增長的拐點。但這個拐點,對大部分創業公司來說,都很遠。早期不用多想。
鯨選AI:您此前做語雀,創業后有思考原來的協同工具還有什么地方能改進嗎?
玉伯: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辦公協同賽道都已經是紅海中的紅海,國內頭部兩家是飛書跟釘釘,還有 WPS也很強,國內辦公協同是他們的主賽道。
辦公協同的核心并不在工具層面,而在工具適配背后的組織理念、組織變革層面。
鯨選AI:那您當時想做那種流程化組織管理的產品嗎?類似AI時代的Tower那種。
玉伯:我其實不太想往這方向,因為我在飛書就是在做這一塊,可以說是一個比Tower復雜多的項目管理軟件。
未來一人公司或者幾人公司等小微個體,我覺得并不需要復雜的管理軟件,而且后續組織可能發生很大變化,會有幾萬個 Agent協同,人與Agent之間的協同,這個賽道更有意思。
鯨選AI:所以您創業時,沒有側重協同,而是側重了語雀原來擅長的知識庫?
玉伯:知識庫這個東西其實很多人有誤解,大量知識庫根本不是做知識管理的,而是做項目管理的,特別是在大廠。很多時候,知識庫是跟某個項目管理軟件掛鉤的,比如啟動了一個雙11項目,或春節項目,然后很自然會在語雀里新建一個知識庫,用來承載這個項目相關的目標規劃、PRD、系分、里程碑、項目總結等各種文檔。
有意思的是,一個項目往往會持續幾個月,等項目結束后,其實絕大部分情況下,那些文檔就再也沒有人去看了,都是過程性質的舊內容。比如真正的PRD,是在代碼里。真正的業務邏輯,也在代碼里。文檔里的東西,要小心。
也有那種有沉淀價值的知識庫,但非常少量,比如在阿里內網語雀里,有人收集了馬總的各種歷史講話、視頻等資料,這些知識庫可以常讀常新,可惜非常少。
鯨選AI:因此,YouMind的誕生思路是想做激活知識庫存產品?
玉伯:目前YouMind主要服務超級個體,激活個體的內容創作,企業知識庫都是落在客服、智庫等場景,YouMind不擅長。
使用YouMind,可以做兩種知識庫:一種是臨時抱佛腳的知識庫。比如下周要做一期播客,可以通過YouMind就播客主題快速采集一些資料,同時寫出一些稿件,目的就是為了能在錄播客前,有準備,甚至能提前寫好逐字稿。這種用法,我稱之為臨時抱佛腳。臨時抱佛腳,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多抱抱,持續抱,就可以在不斷抱的過程中,成為某領域專家。
YouMind可以做的第二種知識庫,是基于興趣的某領域知識庫。比如我長期對某個領域有興趣,日常看到相關資料就會去收集,一點一點積累,就形成了自己的領域知識庫。這種需要有很持久的興趣。
鯨選AI:所以說您當時出來創業的時候,沒考慮過做一個AI搜索,或者說做一個AI瀏覽器,這種前景巨大的產品。
玉伯:我沒考慮過。因為我覺得AI搜索 、AI 瀏覽器都是巨頭賽道。去年這個時候,我很看好AI Coding,我是研發出身,對這個很懂,也做過Cloud IDE。但好在沒入場,因為我對人人皆可編程或做軟件,內心里并不信。我相信的是,人人皆可創作。
鯨選AI:那您找的創業縫隙或者說機會是什么樣。
玉伯:我找的縫隙就是那些大廠看不太上的地方。
我想做內容創作助手,第一批目標用戶是三分鐘以上的圖文、播客、視頻這些中長內容的創作者。不少VC一看,會直搖頭,會覺得中長內容的創作者這個人群沒多大,遠不如做短視頻的。
中長內容創作者,全球可能也就百萬到千萬用戶量級,大廠一定是大千萬級甚至上億的用戶規模才看得上。大廠不太會真的投入,大廠半年一次的績效體系,會讓他們對小眾用戶很難有長期投入。
但對創業公司來說,我算過一筆賬,我只要搞定幾萬付費用戶,其實就能養活團隊。如果能有幾十萬付費用戶,那就有機會成為獨角獸。我相信從小做起,反而更有機會做大。
鯨選AI:盡管您履歷過去不錯,創業還是很接地氣。
玉伯:因為現在燒錢創業的邏輯,我覺得不成立了。看過太多燒錢的方式做創業,挺過三年的很少。
二、AI產品要找到小切口和大理想
鯨選AI:您過去一直用什么筆記工具,是不是很多資料沉淀在里面了,利用率高嗎?
玉伯:我用過最早的一款產品Evernote(印象筆記),當時海外版用了十幾年,突然有一天不想付費了,我發現立刻就可以不用了。同理,iCloud那些照片,實際價值是在拍的那一刻。拍完后,價值就銳減了。
鯨選AI: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YouMind很多圖片和視頻也能識別嗎?
玉伯:YouMind會對音頻、視頻等不同模態的內容進行采集整理,最終目標是能幫助用戶,將各種多模態資料先變成稿子,再可以進一步生成視頻等多模態內容輸出。
鯨選AI:您最終設想的個性化創作的形態是什么樣子?
玉伯:用創作去消費。最近兩三年從大廠離開的人,很多都在賦閑,有時候下午不知道干嘛,也不可能每天刷抖音。
我其實希望更多人通過內容創作去打發時間,通過它賺還能一點小錢。 而不是把大把時間花在刷短視頻上。
少刷點抖音,正在成為社會的某種共識,就如少抽點煙、少喝點酒一樣。然而,在已達小康的社會里,大量用戶特別是三四五線地區,用戶最多的就是時間。少刷點抖音后,多出來的時間,去做什么呢。我覺得這里有機會,就是去創作。與其看別人的故事,不如做自己的一點點作品,哪怕很粗糙。創作的喜悅感,是遠大于消費的。一旦體驗過創作的喜悅,就很難再回去。
鯨選AI:為此,您在YouMind產品設計方面,做了哪些亮點功能?
玉伯:目前有兩個點,一是做了很多減法,只留下必要功能。
比如,YouMind中有個編輯器,但并不是文檔編輯器,而是稿子編輯器。稿子編輯器更像一張紙,能寫寫畫畫就好。Office定義的文檔(Document),Notion定義的在線文檔(Page),對寫稿來說,功能都太多太冗余了。稿子編輯器還在進行中,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上線。會大幅簡化,會比記事本很簡單,同時因為簡單,所以有機會變得更自由更強大。
第二個點是,會嘗試做內容創作的手動擋 + 自動駕駛體驗。這個還在瘋狂迭代中,等后續用產品說話。
鯨選AI:創業從一個想法到一個產品,其實要經過很多迭代,在功能方面有反直覺設計嗎?
玉伯:具體來說,目前YouMind 0.1版本就是一個AI資料夾。如果從用戶需求出發設計,很容易做出另外一個 Readwise或Cubox。
如果真這么做,很可能要把 Readwise的功能全做一遍,然后再把Cubox的功能也做一遍,所有功能追求你有我也有,你沒有我也有。好像也沒什么錯。
這過程中,我往往會停下來,會花大量時間去想清楚究竟什么功能不需要做,不斷做減法。
思考之后就會發現,YouMind并不是要做AI資料夾,資料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創作。這樣,手段就可以更簡單更本質。比如劃線高亮這些功能,對YouMind來說,就是沒必要的。有必要的,是保存有價值的片段。保存片段,比在原文劃線高亮,是更基礎的需求。
鯨選AI:您是看到國內微信公眾號做了這些事情,覺得沒必要了嗎?
玉伯:這個不是根據競品去決策,而是根據自己的產品定位和目標人群去思考。之前俞軍老師有一個說法挺好:用戶其實不是具體的人,而是不同人的同類需求的集合。
比如:我有需求a,然后你也有需求a,然后把你和我的需求a抽象出來,定義有需求a的畫像才是我們的用戶,這是需求的集合。
鯨選AI:YouMind具體還有哪些產品功能是基于這樣的思考?
玉伯:比如標簽功能,也沒必要。為什么打標簽?是想找什么東西時更方便。AI現在可以不用標簽就幫你通過向量位置去找到要找的內容,打人肉標簽就沒必要的。
鯨選AI:現在有AI批量生成熱搜文章的工具,差異化方面,YouMind想做高質量的生成內容?
玉伯:信息內容過剩時代,要勝出最終還是靠質量,靠差異化、多元化。好的內容,最終還是靠人,AI可以輔助人去創作有創意的內容。
鯨選AI:擔心大模型進化到覆蓋你們嗎?
玉伯:不擔心。反而有點恨鐵不成鋼:LLM的發展還是太慢了。只要場景足夠具體,大模型就很難覆蓋,或者說很難就具體場景做得很深,特別是在內容創作領域。
鯨選AI:目前YouMind有一兩千個內測用戶是吧?
玉伯:其實有六七千用戶申請內測,但我們只通過了一兩千。
三、最大挑戰生是建立社區生態
鯨選AI:創業半年來,產品有重大功能調整嗎?
玉伯:到目前為止沒有,中間有的是,不斷推翻一些過去的想法。
比如對資料的加工整理,我們曾想過曾經有一版類似albus.org(可參考百度文庫的自由畫布)。我當時在想,自由畫布是不是一個好的資料整理加工的產品形態。
后來我在一些同類產品用戶群里,潛水了好幾個月,發現從用戶的反饋來看,自由畫布有好多問題。自由畫布初用驚艷,再用,往往沒有再用了。
后來我們放棄了自由畫布,重新探索新的產品形態。
鯨選AI:說到大廠的產品設計取舍,我聯想到騰訊文檔把那個標題跟下面正文沒怎么區分,這點讓我感覺很不適應。
玉伯:在這里面是個流派,比如做筆記的產品,很多就會把標題跟正文給模糊掉,甚至不需要寫標題,比如說蘋果 iPhone Notes就是記事本,記事本思路其實確實不需要標題。第一句話摘取下,其實就是標題。
但很多時候我們在寫稿或寫文檔時,有個標題很正常,和正文混在一起就會很難受,騰訊文檔應該是做了二者的折中,有標題橫線但是不明顯,四不像。
鯨選AI:明白了,回到YouMind,您認為什么類型的東西會是最大競爭對手?
玉伯:海外有個產品叫 Cubby,他的很多想法跟我很像。它是直接To B,主打面向團隊的主題研究場景,比如說寫投研報告。YouMind選擇了主打超級個體,當前大家的賽道不太一樣。
鯨選AI:YouMind國內外有哪些類似的競品?
玉伯:我們的產品像是Cubox + flomo + NotebookLM - N。如果硬要說在哪個賽道,可能是在AI筆記賽道。
不談產品理念,談產品功能層面上,很多產品都會有重合,功能層面,往往無新鮮事。就如iPhone 有的功能,其實Android手機都有,甚至Android的功能更多。但iPhone就是iPhone。堆功能去拼產品,意義不大。
鯨選AI:老羅的新AI產品很注重語音輸入,你怎么看。
玉伯:坦率說,感覺老羅的創新性太少了,看完視頻后,我安裝的欲望都沒有。
鯨選AI:海外用戶付費能力比較強嗎?
玉伯:海外為工具付費的個體確實意愿更強,我們這種產品不出海,在國內真的是死路一條。
四、找到時代紅利和自己的PMF
鯨選AI:您覺得現在AI時代創業,哪些產品有潛力?
玉伯:做一個基于SD,包裝一下就可以文生圖的產品,我感覺這種太薄,后來看到了類似Perplexity,類似于GitHub Copilot,還有Cursor,Devin,覺得這才叫AI產品。
鯨選AI:你去年用的最印象最深刻最亮眼的AI產品是什么?
玉伯:Devin,相當于你每個月500元到雇了一個員工,你可以給他下任務。比如說我想做一個查詢天氣的小應用,支持哪些城市,多久時間更新,你把這個需求給描述清楚,然后他會幫你去拆解需求,開始去建代碼倉庫,開始寫代碼,寫的過程中他會確定我的需求,是不是應該這樣的?
目前說幫我去買杯咖啡,它肯定買不了,但是你可以問他,幫我研究一下咖啡有哪些品牌,形成一篇市場分析文檔。
鯨選AI:您此前寫代碼還比較多,現在又開始在用AI大量的寫嗎?
玉伯:倒沒有。我現在更多時間在產品定義和運營上。
鯨選AI:有靠Devin來來實現各種想法驗證嗎?
玉伯:也沒有。我們更多是用Devin來做我們不想干的事情,比如說后臺管理系統。不太想浪費時間去弄,這種情況下用Devin或者Cursor快速去搞一個。但讓它搞一個復雜點的功能,就別指望了,Devin當前只是實習生水平。
鯨選AI:我想問一下,YouMind這個事情重運營嗎?
玉伯:運營非常重要。比如YouMind 0.1我就開始運營內測。因為我覺得運營有一個非常大的作用:能盡快讓產品跟種子用戶的需求匹配上。不存在突然的PMF,PMF也有0.1、0.2、0.3,然后某一天,變成PMF 1.0,才達成 PMF。
鯨選AI:您覺得達到了一定階段,付費率多少是OK的。
玉伯:目前我們的付費率大概4%點多,很多 To C工具產品一般是1~3%。能夠保持在 3% 左右,就很不錯。
鯨選AI:我在即刻看,內測用戶基本是您的粉絲,我覺得大家評價都還好
玉伯:我經常發即刻,也在準備做小紅書,大家有批評這個事是在我預期內,甚至我有點失望,罵的人太少了。最近小紅書上有不少負面評論,但太少了。
我在觀察有多少人不看好,早期不看好的人越多,產品的成功率反而可能越高。看好的說明是共識。但往往,被看好的產品是走不遠的,特別是在早期。
鯨選AI:為什么這么說
玉伯:大家都看好,一定有問題。
別人罵的時候,反而能很快知道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偽需求。
我們更愿意聽付費用戶的聲音。愿意用錢來支持你的,肯定更接近真需求。用嘴巴罵你的,往往只是嘴癢。那些罵產品的人,如果同時付錢了,就特別值得研究。如果只有夸贊,團隊容易自滿。反而有罵聲,團隊會容易看清楚什么是真需求,然后產品上就更清楚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有人罵,是很好的事。
鯨選AI:現階段產品的難題是什么
玉伯:找到用戶真需求,做出PMF。
鯨選AI:AI付費產品應該怎么定價?
玉伯:在海外一個用戶收200美元,類似Cursor是192美刀,如果能吸引1萬個付費用戶。一年團隊成本就能覆蓋,就能養活團隊。
我覺得完全有機會做到10萬用戶以上,成為一家利潤很好的小公司。對大廠來說,才10萬付費用戶他根本看不上。
鯨選AI:您去跟投資人交流,投資人現在更看重什么?
玉伯:投資人更多的時候是看重想法,現在還想知道這個項目究竟能做多大,然后怎么一步一步走過去。他會和你討論哪些步驟是靠譜的,哪些步驟是不靠譜的,更多關注這個故事有多大和可行性。
鯨選AI:您跟YouMind 的投資人交流,市值你覺得最高能達到多少
玉伯:早期比較輕狂。我內心覺得至少百億。
鯨選AI:這個判斷依據是什么
玉伯:我心里YouMind是一個新時代的多模態的YouTube,YouMind的命名是致敬YouTube。
其實我們現在做的一些事情有點跟Notion比較類似,而且Notion靠AI整個營收翻了好多,但它官網有句話叫做:AI只是一點點幫助,我們核心還是學YouTube建立內容社區。
鯨選AI: 產品會走All in one這條路嗎?
玉伯:辦公軟件其實就這個思路。都是這個思路,包括海外也是一樣的,你像Notion也有了日歷。聽說Notion很快也會有郵箱,Notion就差Slack了。
鯨選AI:所以未來會給YouMind增加哪些功能嗎?比如PPT生成。
玉伯:其實我不太看好去年比較火的 AI PPT。
鯨選AI:AI PPT這塊好像付費率還可以。
玉伯:對,但它其實基本上也是花錢砸出來的,這個場景是有的,用戶也是有的,但是競爭的壁壘不太高。
鯨選AI:您感覺這個產品在市場上大概是有幾個月的領先?
玉伯:看是誰,假設大廠看上,要抄一個YouMind可能需要3-6個月,沒那么復雜。
我覺得AI應用真正的差異化競爭力,一個是產品理念,一個是用戶數據積累。產品理念,很難被大廠抄走。能抄的只是功能。
鯨選AI:未來不明朗,但您第一天就開始賺錢,對于AI 創業者來說,去夢想改變世界第一天,就要想先活下來,先養活自己?
玉伯:嗯嗯,雖然目前融資拿了錢,但整個團隊最現實的目標就是收支平衡,所以我們12月6號上線第一天,我就說要開始掙錢。
鯨選AI:最后一個觸及靈魂的問題,您是想做一個商業化成功的,還是理想化的一個產品?Ps,您本身已經財務自由了嗎?
玉伯:我沒有財務自由,有一堆期權,但全是一堆虛假的數字。所以能掙錢當然也想掙錢,如果在自己想做的理想化產品過程中,順便把錢掙了是最好的,如果嘗試發現理想不靠譜,那依舊是先掙錢。
視頻內容推薦:
主理人交流:
加入AI鯨英社群,和上千CEO、投資人和行業大牛一起共話未來!
別只顧看參數了,黃仁勛正在顛覆什么?
羅永浩亮出AI“殺手锏”, 不做百鏡做Jarvis丨鯨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