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年初一,是中國傳統(tǒng)里最為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春節(jié)。按照民間的習俗,春節(jié)的慶?;顒訒拇竽耆某σ恢毖永m(xù)到元宵節(jié),持續(xù)時間長達十六天。
因此,過春節(jié)除了召集全家人吃“團年飯”以外,還會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安排,比如放鞭炮、祭祀祖先、發(fā)紅包、拜年等。
發(fā)紅包是指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而拜年則是指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走訪,送禮道賀。下面,我們要講的就是中國人春節(jié)拜年時“送禮”的習俗。
“拜年”的時間一般是從大年初一,也就是“春節(jié)”的當天開始。
盡管頭天晚上大家為了過“除夕”一直熬到凌晨才睡下,但是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七八點,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得起床,換上嶄新的衣服,再拎上一早準備好的禮物去拜年。
拜年的順序通常是按照輩分來排列,先去長輩家拜年,再去平輩家,最后去晚輩家;按照親疏關系來排,則是先到直系親屬家,再到姻親家,最后到上級和同事、好友家。
在不同的年代,國人中最流行的春節(jié)禮物也各不相同。
一、解放以前最流行:送禮條
北方一些地區(qū)以前過春節(jié)流行送“禮條”,這種“禮條”一般是割成長條形的五花肉,或者是帶骨頭的里脊肉。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按照傳統(tǒng),女婿要在這一天去給岳父、岳母拜年。
去的時候,人們就會割一塊有肥有瘦的“禮條”送給二老,作為對尊親的孝敬之禮。中國人割豬肉當禮物是有傳統(tǒng)的,這個傳統(tǒng)并不只限于春節(jié)。
《論語·述而》中說:“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strong>
孔子說,只要有人愿意帶著十條干肉來當學費,他從來都沒有不盡心教誨的。可見得孔夫子最早向?qū)W生收取的“學費”,就是做成臘肉的“禮條”。
《儒林外史》的故事里,主角范進中舉后,他的岳父胡屠夫知道后,馬上割了七、八斤肉,笑嘻嘻地提著去向他道賀。
在這里,“禮條”變成了長輩送給晚輩的禮物,但是這只是作者為諷刺胡屠夫這類人,故意為之。在民間送禮習俗里,正常情況下的“禮條”,還是由晚輩送給長輩的。
二、四、五十年代:一筐饅頭
解放初期,國家經(jīng)濟比較困難。當時普通市民吃米、吃肉都要憑“票證”定量,所以春節(jié)送“禮條”就不那么流行了。
在北方,過年送的禮物改成了送“一筐饅頭”。不過,作為禮物送出去的饅頭,并不是我們?nèi)缃袢粘J秤玫哪欠N大白饅頭或圓饅頭。
這種饅頭是專門為春節(jié)特制的,一種帶有裝飾的“棗花”饅頭。這種饅頭制作時,會加入食用色素在饅頭上面做出面雕的花朵與綠葉,再用紅棗點綴。
圓形的饅頭寓意“團圓美滿”,紅棗則寓意“早生貴子”、“吉祥好運”。再加上紅棗被認為是對健康有益的食品,所以又帶有“健康長壽”的祝福。
南方人不愛吃饅頭,送禮多送“米糕”,糕點上面同樣也會嵌紅棗、花生之類的點綴。也有一部分經(jīng)濟稍微寬裕的人家,在春節(jié)拜年時會送禮品券、搪瓷水杯、洗臉盆等。
但是總的來說,饅頭這種禮物出現(xiàn)的頻率相對較高,成了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春節(jié)禮物。
三、六十年代:《毛主席語錄》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全國人民最愛讀的是《毛主席語錄》。這本小冊子雖然不大,但是里面全是偉人的閃光語言。
《毛主席語錄》就像智慧的燈塔一樣,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激發(fā)了當時六億中國人民昂揚的斗志。
盡管這本小冊子到了今天因為時代的變化漸漸退出了人民生活的舞臺,但是西方世界的政客們至今還把它捧在手心上,奉為金玉良言。
在前幾年的英國議會上,英國的財政大臣和在野黨議員就曾經(jīng)先后拿出它當眾誦讀,借偉人的語錄來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增添說服力。
過年送“書”的習俗,大概是六十年代的中國人獨創(chuàng)的。但是由于中國人送禮特別忌諱“諧音”,所以到了七十年代,人們就不再互相贈送“紅寶書”了。
四、七十年代:“三樣寶”
七十年代中國已經(jīng)改革開放了,隨著“中美關系破冰”,西方對中國的經(jīng)濟封鎖慢慢被打破。外貿(mào)出口生意漸漸紅火起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
這個時候春節(jié)大家最愛送“三樣寶”:它們分別是“掛面”、“白砂糖”和“罐頭”。那么,為什么國人開始流行送“掛面”呢?原來七十年代中國農(nóng)業(yè)大豐收,面粉的產(chǎn)量提高了。
再加上當時中國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掛面生產(chǎn)技術,比如“低溫索道式烘干工藝”,以及國外的先進設備,掛面的產(chǎn)量大幅增加,價格也就降下來了。
再加上掛面存放的時間遠比饅頭、米糕長,所以人們就喜歡拿它當禮物了。
另外,當時流行用“白砂糖”當禮物是因為當時這種調(diào)味品依舊要“憑票購買”。直到八、九十年代產(chǎn)糖量提高了才有所好轉(zhuǎn),但是北京直到1991年才徹底停用“糖票”。
至于“罐頭”也是一樣,當時算是高檔貨,尤其是“黃桃罐頭”之類的水果罐頭,曾經(jīng)被當成營養(yǎng)品專門送給老人和病人滋補身體。
五、八十年代:點心
八十年代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年代,當時很多中國國人從原來的單位辭職“下?!苯?jīng)商或當個體戶,社會上出現(xiàn)了很多“萬元戶”。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jié)的禮物也要升級換代了。這個時候拜年再送土制的“手工大饅頭”和原生態(tài)“白砂糖”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當時主要流行送“稻香村”、“冠生園”等中式糕點鋪子制作的“桃酥”、“鮮花餅”等精美的糖果和糕點,以及八十年代從海外地區(qū)傳進內(nèi)地的“酒心巧克力”、“金幣巧克力”等。
這些糕點里面“桃酥”的歷史比較悠久,相傳是出自唐朝的宮廷御點,原來叫“酥油餅”,宋元時期在民間開始流行起來。
桃酥的外形像桃心,“桃”在傳統(tǒng)文化里面象征著吉祥、長壽與幸福,因此人們特別喜歡用這種點心來當禮物。
六、九十年代:煙、酒、茶
這個時期,國民的溫飽問題基本已經(jīng)解決了,家家戶戶都不缺吃穿,因此像饅頭、米糕、桃酥這種“充饑”的食品,就漸漸拿不出手了,于是人們就開始尋求更加“高檔”的禮品來送人。
記得當年請客有一個規(guī)矩,那就是要請人吃那些“又貴又吃不飽”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東西又貴又吃不飽呢?
當然不是刺參鮑肚這些了,因為這些東西里自己在家里做來不好吃,比它們更適合當禮物的是白酒、香煙和茶。
九十年代五糧液、茅臺是送禮的大熱門兒,當年那些男性長輩們愛喝;除了逢年過節(jié)平時在家沒事也會小酌一杯。
至于香煙就送大中華、黃鶴樓之類的;茶葉則是龍井、普洱等名茶,價格昂貴但一次只取一小撮來泡就足夠了。
七、千禧年以后的禮物
進入千禧年以后,我們加入了世貿(mào)組織(WTO),經(jīng)濟騰飛起來了人們要什么有什么,原來稀缺的食物全部都成了常見的“大路貨”。
名酒、香煙和茶葉雖然依然昂貴,但是前二者有害健康,最后一樣也不如“咖啡”流行了,所以人們過春節(jié)也不一定要拿它們當禮物了。
這個時候,人們選擇禮物往往會看拜訪的對象是誰再投其所好,禮品自然是百花齊放了。
結語
從解放前夕承載著樸素情感的“禮條”,到五十年代象征著溫飽滿足的“一筐饅頭”,再到后來風靡一時的“紅寶書”、“三樣寶”,以及隨后涌現(xiàn)的新式糕點、煙酒茶。
直至新世紀以來春節(jié)禮品的“百花齊放”,這一路變遷不僅是中國春節(jié)禮物演變的縮影,更是中國百姓物質(zhì)生活水平持續(xù)提升的生動見證。
記憶中,孩提時代最為期盼的莫還是過于那滿載祝福的“壓歲錢”,以及親戚間傳遞溫情的“糖水罐頭”了。
然而,時至今日,隨著物質(zhì)條件的極大豐富,即便是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也似乎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略顯平淡,走親訪友攜禮而行的習俗也不免受到?jīng)_擊。
盡管如此,春節(jié)送禮這一傳統(tǒng)習俗依舊深深根植于人心,它如同一座橋梁,承載著人們對親朋好友的美好祈愿與深情厚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