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去的幾天里,大家可能會頻繁看到一些營銷號把比爾蓋茨這個名字和孤獨癥/自閉癥放到一起。
然后是鋪天蓋地的大佬生平事跡,或許會順帶著科普一下孤獨癥譜系障礙的醫學概念;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無良媒體會強化“自閉癥都是天才”這個錯誤的刻板印象。
為啥?因為大佬的首部自傳馬上會全球發行。在書里,他自己主動,也應該是首次公開了一個震撼的自我認知:如果以現代醫學標準衡量,童年的自己很可能被診斷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
來源:中信書院
盡管,就算他自己不說,比爾蓋茨的名字也常年和馬斯克、愛因斯坦、梵高等等名人列在一起,被人們猜測為譜系人士,成為一眾營銷號以獵奇視角蹭“自閉癥”流量的素材,當然,這其中大部分是不靠譜的。
只是這次是蓋茨自己親口說出來,分量和真實性當然不一樣。
他在書中寫道,幼時自己的“社交遲緩、重復性行為(如搖晃身體)”曾被視為“古怪”,但這些特質卻成為他在數學和編程領域高度專注的源泉。
1.
從“怪小孩”到
“微軟創始人”
1955年,比爾·蓋茨出生于美國西雅圖的一個律師家庭。他從小便展現出與同齡人的“格格不入”:不愛社交活動,卻對邏輯和數字異常敏感。在湖濱中學(Lakeside School)就讀期間,他沉迷于計算機編程,甚至因過度使用學校計算機資源而耗盡年度預算。這種“固執的專注”正是孤獨癥譜系的典型特征之一。蓋茨的父母曾擔憂他無法融入社會,但通過心理輔導和選擇提供計算機資源的私立學校,幫助他將“缺陷”轉化為優勢。正是這所學校的資源,讓他結識了后來的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開啟了技術創業的序幕。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
1973年,蓋茨考入哈佛大學,卻在兩年后毅然輟學,與保羅·艾倫共同創立微軟。這一決定源于兩人對“數字革命將改變世界”的預見。憑借對技術的極致追求,蓋茨主導開發了MS-DOS和Windows操作系統,推動個人計算機普及化。至1995年,他連續13年蟬聯《福布斯》全球首富,微軟也成為全球科技行業的代名詞。他在自傳中坦言,這種“非典型思維”源于對復雜問題的沉浸式探索,例如為Altair 8800編寫BASIC程序時連續數日不眠不休。
2000年,蓋茨卸任微軟CEO,轉向慈善事業。他與前妻梅琳達共同成立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累計捐贈超580億美元,致力于消除貧困、改善全球公共衛生,尤其是脊髓灰質炎根除和艾滋病防治。
2022年,他宣布捐出全部財富并退出富豪榜,將“技術改變世界”的理念延伸至社會公平領域。這種從商業到公益的轉型,既是對個人價值觀的踐行,也體現了對系統性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
2.
孤獨癥特質與成就的
雙向塑造
蓋茨在自傳中坦言,孤獨癥特質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社交障礙曾讓他感到“難以融入”;另一方面,重復性行為和高度專注力使他能夠長時間沉浸于復雜問題中。
這種“非常規思維”與愛因斯坦、莫扎特等歷史名人的經歷不謀而合——他們均被后世推測具有孤獨癥譜系特征。蓋茨的成功表明,神經多樣性并非缺陷,而是人類認知潛能的一種表現形式。
蓋茨的成功離不開家庭與教育的包容。父母未將他的“異常”視為病態,而是通過心理干預和資源傾斜(如選擇擁有計算機的私立學校),為其天賦提供生長土壤。
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與當代神經多樣性倡導者強調的“適應而非矯正”不謀而合。正如他在書中所言:“早期干預與適合的環境能夠幫助個體發揮潛力。”
3.
對孤獨癥群體的
三重啟示
1.激勵ASD個體的自我認同
蓋茨的公開表態,可能鼓勵更多ASD人士接納自我。正如蓋茨在書中所寫:“我們需要的不是消除差異,而是構建一個能包容差異的世界。”
比爾·蓋茨的自我揭示,不僅是對個人歷史的回溯,更是一次對“正常”概念的挑戰。在科技與文明高度交織的21世紀,人類的進步愈發依賴多元思維的碰撞。孤獨癥譜系障礙者的“非常規”視角,或許正是破解復雜問題的密鑰。當社會學會將神經多樣性視為資源而非負擔時,下一個蓋茨或許不再需要以“怪小孩”的身份艱難成長,而是能在理解與支持中自由綻放。
2.打破社會偏見:從“缺陷”到“差異”
蓋茨的自傳為孤獨癥群體提供了強有力的正名案例。長期以來,ASD常被簡化為“社交無能”或“智力障礙”,但蓋茨的經歷證明,此類特質可能催生獨特的創造力。例如,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單向專注力”在科技、藝術等領域往往成為突破性創新的引擎。這種視角的轉變,有助于社會從“同情”轉向“共情”,從“矯正”轉向“賦能”。
3. 推動系統性支持體系的構建
蓋茨基金會雖未直接資助孤獨癥研究,但其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實踐(如疫苗普及與疾病防控)展示了系統性支持的重要性。若將類似模式應用于ASD群體,可能推動教育體系改革(如個性化課程設計)和企業雇傭政策調整(如接納遠程辦公以減少社交壓力)。例如,微軟近年來推出的“神經多樣性招聘計劃”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后記
考慮到國內外不同尺度的診斷標準和診斷率,以及社會不同的包容度,蓋茨這番假設性的言論其實也并沒有特別大的意義。
但來自成功人士的這種坦誠,至少可以讓我們期待一下,在一波流量的狂歡過去之后,能夠又潛移默化的,讓國內的大眾更準確地認識“孤獨癥譜系障礙”以及這個群體。
少一些偏見,少一分歧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