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在那里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于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后,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系縛就斷了。系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系,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解脫了以后,于世間的一切都無所取著。無所取著的緣故,所以自知已證得涅槃而說: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清凈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不再攀緣執取下一生的識,我說不會再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到處攀緣,只會看到緣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槃、寂滅、清涼、清凈、真實。」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時分,禪修告一段落后,去見尊者摩訶拘絺羅。兩人見面,問訊寒暄后,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說:
「拘絺羅學友!老會發生嗎?」
「舍利弗學友!會啊!」
「拘絺羅學友!死會發生嗎?」
「舍利弗學友!會啊!」
「拘絺羅學友!老與死的發生,是由于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舍利弗學友!老與死的發生,不是由于自作,也不是他作、自他共作或無因緣,而是因為誕生了的緣故。」
「拘絺羅學友!那誕生,是由于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舍利弗學友!誕生是因為『有』的業力蓄積成熟緣故。」
就這樣,尊者舍利弗一路追問,尊者拘絺羅一路解答:
「有」的形成,是因為「取」;取的形成,是因為「愛」;愛的生成,是因為「受」;受的生成,是因為「觸」;觸的形成,是因為有「六入處」;六入處的生成,是因為「名色」;名色的生成,是因為「識」。
「拘絺羅學友!那識的生成,是由于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舍利弗學友!識的生成,是因為名色的身心和合緣故。」
「拘絺羅學友!前面你說名色的生成,是因為識的緣故,后面又說識的生成,是因為名色的緣故,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應當怎么來理解呢?」
「舍利弗學友!我來打個比方,這樣比較好理解。譬如,如果要將三根蘆葦在空地上豎立,則三根蘆葦必須輾轉相依,才能鼎立起來。如果拿掉一根,其它兩根就會立不住,而拿掉的那一根,也同樣立不起來。識依于名、色的情形,就像這樣,三者必須輾轉相依,才能生長。」
聽了尊者摩訶拘絺羅的這番解說,尊者舍利弗心中十分佩服,就以種種的贊嘆來稱揚他,并且說:
「拘絺羅學友,如果比丘能依于對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等的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可以稱他為法師比丘了。如果依著對老死等厭患、離欲、滅盡而修,則可以稱他為依法次第修行比丘了。如果對老死等厭患、離欲、滅盡,不取著而解脫,則可以稱他為現法涅槃比丘了。」
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三九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四經》,后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二八八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六七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