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歲末的鐘聲漸漸遠去
我們滿懷希望地迎來了全新的一年
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
有什么比用一場味蕾的盛宴來慶祝
更加貼切呢
跟著小編一起
啟幕舌尖上的瀘州非遺之旅吧
先市醬油
在合江,先市醬油“調和五味,口福萬家”,是“中國醬油傳統釀造的活化石,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從1893年至今,先市醬油百年堅守傳統技藝,其傳統釀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合江縣志》記載,先市醬油具有“濃郁清香,醇和爽口,咸甜適度,鍋煎不糊,久存不生花”等特點。
瀘州鄧氏桂圓干果
瀘州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成就了我國成熟期最晚的桂圓,最遲十月中旬瀘州人都還能吃到鮮果桂圓。公元1628年,鄧氏家族祖先鄧道協對鮮桂圓、荔枝進行晾曬和土灶烘烤,使得鮮果可以保存一整年甚至更久。瀘州鄧氏桂圓干果傳統制作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納溪護國陳醋
護國陳醋始于1889年,具有130余年生產歷史。產品經過四個步驟,三十六道工序,按照護國陳醋特有的祖傳配方和傳統手工技藝,固態發酵,三年陳釀精心配制而成,系傳統小壇釀造食醋的典型代表。納溪護國陳醋傳統釀造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瀘州肥兒粉
始于1819年,創于1956年的“瀘州肥兒粉”,早先的產品叫“瀘州米羹羹”,其作坊生產始于清康乾盛世,興于嘉慶道光兩朝,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嬰幼兒補充食品之一,它采用樂捷配方和比善工藝,是瀘州的特產、四川的老字號。瀘州肥兒粉傳統制作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江門葷豆花
江門葷豆花可追溯到夜郎古國江門寨,在豆花的基礎上,加入瘦肉等形成與原豆花不同的風格,故別于原豆花而叫做葷豆花,起源于江門,所以叫江門葷豆花。江門葷豆花傳統制作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納溪“活水兔”
活水兔始創于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歷經幾代傳承人的不斷完善、改良,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川菜。納溪“活水兔”傳統制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密密麻麻的花椒,熱騰騰的滾油,獨特的香氣和麻辣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敘永兩河桃片
兩河桃片始產于清光緒年間,由糕餅師羅承安用優質糯米、核桃仁、蜜桂花、豬板油等主要原料,反復實踐精制而成,甜度適當,清香可口,“卷得攏,撕得開,點得燃",因其風格獨特,譽滿全川。兩河桃片傳統制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堯壩黃粑
黃粑制作以優質糯米、粳米為原料,冰糖、紅糖等為輔料,經粳米磨漿、糯米蒸飯、拌和漿飯、切塊包封、入甑復蒸等工序精制而成,所產黃粑色澤黃潤紅亮,體態糍嫩柔軟,味道甜爽清香,是聞名遐邇的傳統風味食品。堯壩黃粑包封,沿用傳統使用的包粑材料——當地山坡天然生長的良姜葉。良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溫、味辛,具芳香,有和胃暖胃,防治胃寒冷痛、胃寒嘔吐等功效,具有鮮明的傳統特色,是“藥食同源”的典型范例,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古藺麻辣雞
古藺麻辣雞是古藺縣的一種特色食品,是古藺人祖祖輩輩研究出來的一種鹵制小吃,以鮮、香、麻、辣、著稱。古藺麻辣雞傳統制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每當逢年過節,古藺的家家戶戶就準備一只大公雞,以自制鹵水鹵制再加以特制蘸水,邀請自家的親戚一起品嘗。曾在《舌尖上的中國2》“露臉”。古藺麻辣雞現在已經走出四川,并遠銷國外。
太伏火腿
皮黃亮,瘦肉紅、肥肉透。脂香濃郁,咸度適中,肉質細嫩且肥而不膩,營養豐富,是饋贈、自享的上乘之選,太伏火腿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老鹵匠肖鴨子
憑借獨特鹵制技藝,鴨子色澤誘人,口感醇厚,深受當地人喜愛。老鹵匠肖鴨子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瀘州白糕
始于1920年,色澤雪白,口感松泡香甜,點綴芝麻紅點,充滿瀘州特色,瀘州白糕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瀘州紅橋豬兒粑
外皮軟糯,內餡豐富多樣,有甜有咸,是瀘州人難忘的兒時味道。瀘州紅橋豬兒粑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瀘州#首個世遺春節來瀘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