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尋訪桂平明朝時期的武靖州故事,跑了一趟了武靖州故地,今天的桂平金田武靖村。
在進武靖村的路上,無意間看到路邊有個牌子,這是一個普通的水利工程介紹牌,這沒什么好說的,但上面顯示有一個武靖村管轄的地名:那念屯。
這可就有點意思了。
了解一點廣西文化的都知道,帶“那”的地名,在廣西使用非常的普遍,可以說是廣西的一個獨特的地域文化,再俗一點說,這是很“壯族”的一個文化特征,因為古代的壯族先民日常語言中,把田地稱為“那”,用熟悉的田地作為地名的一部分,體現了壯族先民對田地的崇拜和依賴。
比如田地所在地形,地貌,區域生活居民的習慣,都可以成為地名的起源之一。
因此,打開的廣西地圖的比例尺越大,找到的“那”字地名就越多。據統計,全國帶“那”字的地名,大到縣,市,小到村,屯,街道之類,有12000多個,其中廣西就占了三分之二有多,有8000多個。
廣西這8000多個帶“那”的地名,其中99%以上又集中在桂西的百色,崇左,河池,南寧等地區,而桂東的桂林,梧州,賀州等地則相對較少,反正分布規律就是地理越往西,“那”字地名就越多,越偏東,就越少。
既然廣西帶“那”字的地名這么普遍,在桂平金田的武靖村看到一個“那念屯”,也應該算是很正常的事情,還能說什么“有點意思”,又能扯出什么樣的故事呢?
這就得好好說桂平的地方人文歷史了。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因為寫些桂平人文故事,看了幾年的桂平舊文獻,知道桂平有一些帶“那”字的地名,這些“那”字地名,主要集中在今天的石龍鎮北邊,即石龍鎮區和黔江之間的山區,如那婆,那造,那利,那累等等,有十余個之多。
這些“那”字地名為何會在這個區域出現?是如何形成的,這就和明代時期的大藤峽瑤民起義有關系了。
現在所謂的“五十六個民族成份”之分,如壯族,瑤族,苗族之類,實際上是民國以后才慢慢形成的一種族群稱謂定義,說遠的先秦到宋元時期,在今天桂平區域生活過的少數民族是怎么樣變革的,這是一個大話題,就不扯了,只知道大概在宋元以后時期,桂平區域生活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瑤族”先民。
因為種種的歷史原因,瑤族先民陸續的集中到大藤峽山區聚居,但由于封建時代中原王朝對待少數民族都有一些不公平的政策對待,所以,官府和地區少數民族有很多的矛盾。像在大藤峽地區,官府限定了瑤族先民是不能出山開墾田地的,出了很多“不能這,也不能那的”種種歧視政策,由此激化了區域的官府與民族百姓之間的矛盾,最后大藤峽地區就爆發了持續二百余年的對官府的抗爭,即自元泰定二年(1325年)開始,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才基本停息。
自然的,為了對付大藤峽地區瑤族先民一次次,一代代的起兵抗爭,大明官府也一次次,一代代的出兵鎮壓。
在宣德三年(1428年),徐州人山云以鎮蠻將軍,總兵官職出鎮廣西,進剿大藤峽,由于長期用兵,官府兵力吃緊,于是,根據當時情況,其上報朝廷,提出“以狼協剿”的策略,即從桂西田州一帶調集能征善戰的土司武裝,狼兵來協助官兵進剿,鎮壓大藤峽及周邊的瑤民起義。
也就這個時候開始,桂西大量的土司武裝,狼兵部隊陸續的被調到桂東區域駐兵協防。如正統間的南丹衛調賓州(今賓陽),奉議衛調貴縣(今貴港),向武衛調貴縣西北;成化間的上隆州土官岑鐸一系整體搬遷桂平開建武靖州,等等。
到時嘉靖中期,由于官府采取懷柔政策,出臺了諸多的緩和政策對待瑤民,如開放一些近山田地歸瑤民,設瑤圩允許瑤民進行各種日常商業貿易,由此,大藤峽變亂漸漸平息。
那地方平穩了,作為軍事力量駐防的大量狼兵,就失去了“軍事”存在的意義,能撤回原藉的,哪來的回哪去,就撤回原藉;要留守的,則被官府派遣到桂平一些邊遠山區的交通要道屯兵落戶。如桂平黔江南岸沿河一帶的趙里(今桂平蒙圩)、 武平里(今桂平石龍)和甫里(今桂平石龍),這些地方,往北過黔江就是大藤峽地區。
到萬歷年后,地方更是趨于太平,連那個省級的武靖州建制都漸漸降級為千戶所了,這些狼兵駐點的軍事性質就顯得更加弱了,慢慢的官府也不再重視這些地方,狼兵沒有了軍籍,兵籍,就被編成為了“民籍”,“民甲”接受地方的民政管理。
而“狼兵”實際上也是后來定義為壯族的主體族群之一。
正所謂,同宗同族,他們長期的此地居住,生活,自然的就把原來的生活習慣,民族傳統給帶到這些地方,于是“那”字地名也就在這些地方慢慢出現了。
當然了,“狼兵”在桂平的開始,發展,結束的歷史,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要討論起來,也是個論文,這話題改天在說,就說正是因為當時“狼兵”被劃定的區域,固定在今天石龍鎮一帶,這區域也是如今桂平“壯族”人群最為集中的地區。
自然而然的,在這里就出現了桂平區域內很明顯,很集中,很壯族的“那”字地名文化了,
那為何幾十公里外的桂平金田鎮武靖村也會出現一個“那念屯”,并且是桂平范圍二十六鄉鎮中,除石龍鎮外唯一一個帶有“那”字地名的呢?
這也和武靖州的裁撤有關系。
明代末年,由于大藤峽地區沒有了戰事,作為軍事機構的武靖州失去了設立的必要,從省直轄軍事的武靖州,被降為武靖千戶所,后來大部分的官兵,狼兵撤走,軍事性質沒有了,也就成為了武靖鎮。
到清康熙初年,由于地方行政改制,桂平縣區域重新設立鄉里區劃,武靖鎮也就被撤銷了,成為了一個村,留在當地的原狼籍居民也只有紛紛解散另找出路了。
當中的一個吳姓人家,就選擇留在了原武靖州城不遠落戶,不知道這個地方是原來武靖州最風光的時候就有的地名,還是吳姓人家落戶后才有的地名,反正這個地方就叫那念,一直發展到現在。
而“那念”在壯語中指的是什么意思呢?這肯定不是從現在的字義上來理解了,應該從壯語角度來分析,不過,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不懂壯語,也就四處求證了一下。
一,桂平地方文獻中說,“那”是田,“念”是黑色,“那念”即是指田的土是黑色的。
二,請教了懂壯語的朋友,他說現在壯語黑色不是“念”,“那念”可能是從人名而來,“那”是田,“念”是人名,即阿念(音)家開辟的田。
想想朋友說的似乎有道理,因為請教朋友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只提供了“那念”兩個字,他就給出了上面的回復。而查地方資料所言,“那念”是清康熙時由一吳姓人家所開建,有沒有可能,這個吳姓人家,他名字中帶“念”(音),就是他開墾了這一片土地,人們就把這叫“阿念家的田”,由此,“那念”,“那念”的叫,就開啟了今天“那念”屯的歷史呢?
當然了,具體是怎么回事,現在無法查證了,畢竟幾百年過去,歷史很難準備還原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