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從而繼京劇、中國剪紙、二十四節氣和太極拳等,成為中國第44個申遺成功的文化遺產。
正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在宣布春節申遺成功的介紹詞中所言,在中國,“春節標志著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歷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所以至遲從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將每年一月定為歲首起,正月初一就作為“新正”即每年的元旦具有了特殊的意義,直到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已改用公歷的中國才將不再是“元旦”的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也就是說,“春節”正式成為這一中國最重要傳統節日的法定名稱,距今不過111年歷史。盡管如此,正月初一很早就和“春”結下不解之緣,先秦遺留、被作為《四書五經》之一傳承至今的《春秋》,以魯國視角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間242年的歷史,全書第一句話“元年春王正月”,就將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正月初一和“春”融為一體,這個2746年前的“春王正月”,可視作迄今被明確記載的,中國暨世界上第一個春節。“介紹詞”指出,申遺成功的并非僅僅“春節”,而是以“過年”俗稱概括的一系列傳統活動,認為“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由此可見,“春節”的名字雖然年輕,但包含在“過年”定義下的春節文化遺產卻不折不扣是源于古代中國、經歷數千年積淀的豐富寶藏,由中國出面申遺,可謂名實俱符,順理成章。
就像對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一樣,人們對春節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也經歷了螺旋起伏的過程。一衣帶水的日本曾沿襲中國農歷千年之久,卻在明治維新后于明治三十一年(公元1898年)廢除農歷,明治四十三年(公元1910年)將春節和公歷元旦合二為一,朝鮮、韓國、越南等同樣從中國先后引進農歷和“過年”習俗的國家,也曾分別在長短不等的一段時間里遠離了“過年”習俗。甚至,“過年”的發源地中國,也曾在20世紀初改用公歷的最初兩年,試圖徹底鏟除“過年”舊俗,甚至為此頒發禁令。說到底,這些在今天看來令人費解的做法,出發點是當時人們對“現代化”的片面認知,在急于擺脫落后的情緒驅使下,錯誤地將本是文化瑰寶的春節習俗,和另一些確實應該揚棄的舊俗不加辨析地一概拋棄。
所幸中國和世界逐漸認識到自己過去認知的錯誤,開始越來越充分理解了春節和“過年”習俗的真正價值。如今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等早有“過年”習俗的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年味”和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概念本身正不可阻擋地回歸,而在北美、歐洲、大洋洲、非洲等世界更多地方,原本對“過年”概念較陌生的地方也開始涌現“年味”,一些華裔較多的外國城市,春節前后當地商家會隆重舉行“春節特別活動”,政要甚至一國領導人會穿上中國傳統服裝、操著生硬的漢語拜年,華裔舉辦的“花車巡游”等新年活動,也會看到許多特意趕來助興的其他族裔和公共服務部門的團隊。每逢此時此刻,我們都能真切體會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個中三味,也會更深刻地體會到由中國出面為新年和“過年”申遺的必要性、重要性。
然而,隨著“過年”作為寶貴文化遺產,其價值正迅速為世界所認知和肯定,另一些同樣有悠久“過年”習俗的民族也開始“發聲”,個別國家曾嘗試搶先為春節申遺,而在華裔和這些族裔都為少數民族的美國、加拿大等地,后者則不斷以“并非只有中國人才過春節”、“把春節叫做‘中國年’不妥”為由,迫使當地各級政府、政要出于“政治正確”的心態,不得不將叫慣了的“中國年”改稱“月亮年”之類。
“過年”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也是認同這項傳統習俗的所有人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從這個意義講,中國人并不介意與世界各國人民分享這個歡樂的節日,分享“過年”的幸福感,也并不一定強求所有外國人都必須管春節叫“中國年”。我們為春節和“過年”申遺,當然絕非出自如此狹隘的目的。
然而無論如何,春節源起中國是客觀事實,正如“介紹詞”所準確指出的,春節并非僅僅是中國傳統歷法的第一天,更是圍繞“新正”所展開的“一系列社會實踐”,如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等公共慶典,又如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長輩、親友及鄰里拜年,表達美好祝愿等家族和家庭活動,所有這一切,追根溯源都起源于古代中國,兵隨著時代發展和地域變化不斷注入新的元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中國申遺的接受,意味著對這一“中國版”春節暨“過年”文化源起客觀實施的“背書”認同。不僅如此,將“中國年”改稱“月亮年”之類僅為回避“中國起源”而刻意作出的解讀,事實上更乏科學性——眾所周知,春節的“正日子”是農歷大年初一,而中國的農歷是既看日相、也看月相的陰陽歷,而非如回歷那樣僅看月相的太陰歷,“月亮年”云云,反倒是對春節概念的誤讀和誤解。
由此可見,由中國出面為春節和“過年”申遺,在春節“世界化”提速的今天,有著積極和深刻的意義:作為“春節文化”的發源地和春節、“過年”文化遺產的母國,我們在這一進程中未必強求每一個過春節的外國人都管它叫“中國年”,但我們有義務告訴他們準確的相關溯源、定義和內涵,因為作為全人類最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春節既是“中國年”,也是“世界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