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名氣雖然趕不上元稹和白居易,但也是中唐時期頗具影響力和頗為活躍的詩人之一,而且他是大唐王朝的高壽詩人之一,享年八十四歲,歷經九朝,目擊了太多的歷史滄桑。
李益一生創作了很多佳作,單是流傳下來的千古名句就不在少數,諸如:“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李益的仕途總體而言比較坎坷,前期擔任過一些幕僚和低級官吏,半生蹉跎,四處漂泊,后期,逐漸進入朝廷中樞,而且,中晚唐歷史上著名牛李黨爭的骨干力量牛僧儒就是他主考時選拔的,他本人官至禮部尚書。
李益生平相當的長時間內都寄身邊塞,先后六次從軍,前后時間長達二十多年,與邊塞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有著很深的體會和見解,從而,促使其成為著名的邊塞詩人。
李益以邊塞詩著稱,詩文體現出朝氣蓬勃、銳氣昂揚、不懼艱險、誓死奮戰的特色,閃爍著現實主義與愛國主義光芒,極具歷史意義。下面學習他的一首《城傍少年》。詩作原文如下:
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
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
偶與匈奴逢,曾擒射雕者。
名懸壯士籍,請君少相假。
這首詩的大意是:
少年英雄自小就生長在邊城傍邊,自幼習武,長期從軍,弓馬嫻熟,武藝高強。
少年英雄有膽有識,豪氣干云,常常獨自一人在陰山下狩獵。
偶然遇到前來進犯的敵人,少年英雄勇敢地與之相斗,一舉俘獲了那兇悍的曾經射雕的敵人。
少年英雄的名字被列入壯士錄,名揚遐邇,所以,請求你稍稍伸出援手,給我提供一些幫助。
李益這首《城傍少年》是一首詠人五言律詩。
整首詩開篇先描寫了一個生長在邊境城市的少年,出身于行伍世家,從小就接觸弓馬,有著勇敢的心志。
接著,描寫少年膽識過人的一面,常常獨自外出狩獵,一人一馬,是一位勇敢的孤膽英雄。
然后,進一步描繪少年的勇武,曾經偶然遭遇匈奴人,但他毫無懼色,勇敢戰斗,最終成功地俘虜了敵人當中射雕的勇士。
最后,敘述了這位少年一舉成名,因為孤身擒敵這個壯舉,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壯士錄,所以,李益請求這位壯士可以稍稍相助,以便能夠一同建功立業,從而表達了自己對少年英雄深深的敬仰之情。
全詩語言淺白,通俗易懂;簡潔明快,自然流暢;鏗鏘有力,慷慨激昂;語氣堅定,奮發向上;蘊藉深邃,激人奮進。
突出特點是采用白描手法,從少年的家庭出身入手,截取了少年孤身出獵、孤身擒敵兩個典型畫面,生動傳神地塑造了一位膽識過人、武藝高強的孤膽英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敢于向匈奴挑戰的少年的贊賞和敬佩,頌揚了少年的勇氣和膽識,進而也顯示了唐朝時期的尚武精神,以及將英勇殺敵的愛國奉獻精神視為一種美德的價值觀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