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5年,廈門人居設計生活節,以“涌動”為主題,寓意著力量的積聚與釋放,象征著行業內部涌動的活力與潛能。作為其中的重要板塊,人居空間設計展既是設計與石材結合的成果展示,更是相互學習、借鑒與啟發,共同推動行業發展的創新動力,為未來的人居環境提供了諸多可能性。
基于此,我們特別發起設計師與石材品牌的深度對話。訪談將圍繞策展主題、設計呈現、石材表達、人居環境等多個維度展開,我們將聽到設計師們如何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行業中的新趨勢,如何運用創新的思維打破傳統束縛,將創意轉化為令人驚嘆的設計作品。同時,石材品牌代表也將分享他們如何緊跟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策略,推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產品。這些新穎的視角將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設計與石材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推動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以“消失的森林”為主題,融入共生理念,強調人與自然、自然元素與人造材料之間的和諧共存。共生,源自生物學的概念,指的是不同生物或事物之間互相依存、共同生存的關系。在本案中,這種理念被應用于設計,通過“木”與“綠色石材”的結合,重構森林礦山,強調可持續性。設計不僅關注美學,更重視環境影響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醒“淘金者”——即人類,在開發自然資源時,應充滿對自然的探索和敬畏之心。
本案在有限的時間及空間里重新探索石材的建構關系,采用量化模塊化方式,為石材的可回收利用提供可能性,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同時強調環保理念。這種設計方法體現了共生理念中的互利共生關系,即在設計和使用過程中,既滿足人類的需求,又保護和促進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這種方式,設計旨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棲,推動社會向更加和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消失的森林》效果圖
只此青綠是當下流行的青綠色系大理石,清新雅致、玉質感強、細膩高級。因其耐酸耐堿易打理,質地堅硬、耐磨、油性好,應用范圍極為廣泛,除地面、墻面、臺面、衛生間等,還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可適配雕刻等精細工藝手法,亦可以薄板形式應用。自有礦山,供應穩定、充足,備受酒店、售樓處、精裝房、豪宅別墅、私人會所等各類項目青睞。
只此青綠
今年廈門人居設計生活節的主題為《涌動》,其中天然石材作為落地的主材,彭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兩者之間的碰撞與融合的?能否給您帶來一些設計上的思考和啟示?以及本次的策展主題靈感來自哪里?
本次策展的主題靈感主要源自當前社會中人與環境共生、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石材的紋理是大自然“涌動”力量的凝固,我們將這些自然紋理視作一幅幅畫作,巧妙地嵌入木構框架之中。
《消失的森林》效果圖
今年的主題是《涌動》,從石材品牌的角度來看,陳總有什么期待和預期?為什么決定參與本次策展,如何讓石材《涌動》起來?
在當今時代,青年設計師猶如創意的涌泉,腦海中滿是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于傳統石材從業者而言,石材不應該僅僅是缺乏情感的冰冷裝飾物料,在設計師別具匠心的構思下,石材被賦予了生命與溫度,成為能夠傳遞情感與故事的獨特載體,演繹出別具一格的空間美學,讓原本冷硬的石材在建筑與藝術的舞臺上綻放出溫馨而迷人的光彩。
對于策展主題,彭老師有哪些想要著重表達的?在設計過程中,您如何平衡創意的前衛性與實用性,確保展覽既引人入勝又能引發行業內的深刻思考?
我們希望在展示石材的同時,實現可持續性。為此,我們考慮了材料的回收利用,并采用模塊化設計展廳,使其像快遞包裹一樣易于組裝和拆卸,以便在不同項目中重復使用。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人們對展會可持續性的關注。
設計追求的是創意與實用的平衡,石材品牌也有需要平衡的東西,陳總怎么看待平衡“感性的、先鋒性的完整表達”和“理性的、現實的做好生意”?
道家秉持陰陽平衡之理念,于設計領域而言,設計師所秉持的先鋒性與生意人所運用的營銷策略,理應達成一種和諧統一的共生關系。正如道家所倡導的“道法自然”,更多地指向一種內在的協調與平衡,是事物發展的理想狀態。
設計師的先鋒探索為商業發展注入創新活力,而生意人的營銷手段則為設計理念的傳播與落地提供支撐,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行業在遵循自然規律與內在平衡統一的軌道上穩健前行,從而實現藝術、創意與商業價值的有機融合,煥發出蓬勃且持久的生命力。
在彭老師的設計中是通過哪些具體手法或元素來體現《涌動》這一主題,使觀眾能夠直觀感受到這種動態與活力?比如色彩、形狀、材質等方面是如何體現的?
“涌動”描述了事物動態變化的過程,意味著事物內部充滿活力和能量。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產品展示方式,在空間中引入聲光電的動態結合,讓觀眾的情感隨著空間燈光的明暗變化和音樂節奏的演變而沉浸式體驗。
《消失的森林》效果圖
那從陳總的角度,石材是如何幫助設計師完美表達空間和意向的?請說說最有代表性、或者最有挑戰性的3個方面。
彭老師本次方案的靈感和理念,源于對“綠色”的理解和延展,由材料出發,構建了一個簡潔又亟待探索的理想空間。這與我們珍惜只此青綠,追求可持續經營的理念不謀而合。為了更好的表達策展理念,我們與設計方進行了很多探討,最終在模塊式裝配、展品可回收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同時引入了全新的超薄復合透光工藝,最大化合理利用材料的同時,也是石材應用方式的全新試驗。
那對于彭老師來說,除了視覺上的展示,您如何通過空間的設計、展覽的氛圍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能否針對設計中的亮點展開說說?
我們希望觀眾像“淘金者”一樣探險,在空間動線設計上故意拉長動線,形成回字形。我們強調產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因此在展廳中央設計了一個名為“消失的礦山”的藝術裝置,由一系列帶有功能的石材小夜燈組成。當“淘金者”取走小夜燈時,“礦山”也隨之消失,這同時也是對觀眾珍惜自然資源的提醒。
《消失的森林》效果圖
陳總從石材人的角度來解讀這個空間,情感共鳴點在哪里?
在為只此青綠命名的過程中,團隊潛心查閱海量古籍資料,經過反復斟酌與篩選,最終選定“只此青綠”這一蘊含詩意與文化底蘊的名稱。最終呈現給大家的空間里,每一道切割工序都經過精心計算與精準操作,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復推敲,力求達到工藝與藝術的完美融合。相信來參觀的大家都會有自己獨到的體會。
在本次展覽中,彭老師又如何將石材與策展主題相結合,展現其獨特之處?在這個過程中,石材是否被賦予了新的設計語言或功能?能否分享一些創新的使用案例或思考?
我們在展廳中央設計了一個類似古代“編鐘”的石材結構,結合音響效果,演奏出“涌動”的能量。除了展示石材大板外,我們還開發了一些石材小夜燈等衍生產品。
我們知道方案初創階段,雙方就材料和設計大方向進行了很多討論,也對方案細節展開了很多討論和推敲。最終方案得以成型,在陳總看來,石材方和設計方成功配合的關鍵要素有哪些?有什么好的經驗分享?
首要的是確立共同的價值觀,進而將這份厚重與溫度傳播給廣大消費者。我們堅信,設計蘊含著無限潛力,能夠為石材賦予遠超其物質本身的價值,讓每一塊石材都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獨特載體,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出傳統文化的耀眼光彩,使傳統與現代在石材的世界里交相輝映,衍生出別具一格的魅力與意義。
站在設計師的角度,彭老師如何確保雙方創意的有效融合,共同推動展覽項目的成功?這種跨領域合作帶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前期,我們與品牌方進行了充分溝通,了解他們希望展示的石材產品特性和工藝能力,并在展廳中體現產品的價值。例如,這次的產品雖然不透光,但通過做薄處理實現了透光效果,我們在墻裙上采用了大面的波浪形透光工藝來展現這一特性。
基于當前的設計趨勢和您的觀察,彭老師認為未來設計將如何演變?石材在這一演變過程中將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新興的設計理念或技術可能與石材相結合,推動石材領域的創新?
縱觀世界設計發展趨勢,未來設計將繼續朝著可持續、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石材因其唯一性、自然性和獨特紋理,將繼續在空間裝飾中扮演重要角色。未來,我們可能會利用掃描和3D打印技術將石材的自然紋理應用到更環保的產品上,實現石材的多元化應用。
陳總又如何看待石材在人居空間應用上的未來前景,是否存在新的藍海?
在時代的浪潮中滾滾前行,石材作為大自然饋贈的高端材料,其天然的質感、獨特的紋理和堅固的特性,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而當下所涌現的新機遇與新市場,即所謂的“新藍海”,更多地體現在設計師們于空間領域中那些天馬行空般的創意發揮上。
無論是精巧別致的小工藝品,還是溫馨實用的家居用品,亦或是廚房中的櫥柜設計,石材憑借其卓越品質,在這些領域正不斷拓展著應用邊界,通過設計師們的奇思妙想,被塑造出各式各樣既美觀又實用的作品,從而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求,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與活力,持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作為策展設計師,彭老師對未來設計與石材結合的愿景是什么?您認為石材在未來設計中將如何繼續發揮其獨特價值,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石材和木材作為最古老的建筑材料,擁有現代工業產品所不具備的自然性表達。人們需要自然松弛的感受,而石材的特性正是營造這種空間的最佳選擇。
作為石材品牌,陳總覺得當下石材應用方式是否已經得到了充分探索?未來的石材設計將如何演變?在石材行業與設計師的合作模式上是否還有應該優化、加強的方面?
當下石材領域仍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尚未被充分挖掘。石材目前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場,然而要實現其更大的價值,不僅需要更精湛、獨特且富有創意的杰出設計,以此賦予石材更豐富的美學內涵與實用價值;還需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價格體系,使其在市場流通中能夠精準地反映石材的品質、工藝以及設計附加值等綜合因素,從而在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同時,保障整個石材產業鏈的健康、穩定與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石材行業邁向更高的發展臺階,讓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材料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更為絢爛的光彩。
在未來的征程中,我們滿懷期待,有越來越多的新銳設計師能夠嶄露頭角,以他們獨特的視角、新穎的創意和精湛的技藝,雕琢出更多別具匠心的佳作,并在各類權威賽事中斬獲殊榮。這不僅將為設計師個人贏得聲譽和機遇,更會為石材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新元素,推動整個行業在設計美學與應用實踐的道路上穩步邁進,實現石材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贏共榮。
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擁有建筑裝飾工程設計專項乙級資質及“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公司的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建筑、室內以及軟裝陳設的一體化設計服務。“共生形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包括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筑類別)唯一金質獎、連續九年蟬聯美國室內設計雜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獎、英國第25屆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得主暨年鑒封面作品得主、德國紅點設計大獎、香港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WIN Awards 英國《世界室內新聞》雜志大獎金獎、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金獎、GADA 全球建筑設計大獎金獎等。
“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我們的名字就決定了我們的包容性,同時,我們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詞組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于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于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
品杭奢石館,一座匯聚全球美學精粹的殿堂,以超過5000平方米的壯闊展廳,精心呈現來自全球10余個國家的天然輕奢大理石瑰寶。這里不僅是石材的海洋,更是藝術與設計的交融之地,每一件展品都是大自然億萬年造化的結晶,蘊含著無與倫比的獨特韻味。
品杭奢石館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全球高端地標性建筑項目,從繁華都市的摩天大樓到靜謐幽雅的私人府邸,無不彰顯著其卓越的品質與非凡的格調。其品牌影響力跨越國界,暢銷海內外,成為國際石材市場上一顆璀璨的新星。
廈門石材展 掃碼預登記
尊享VIP禮遇
2025廈門國際石材展
一起釋放吧
策展 | 梁志天 × 漢榮 風起浪成
策展 | 謝柯 × 凡希 它山之石
策展 | 莊瑞安 × 英良 巋然獨存
策展 | 黃永才 × 新鵬飛 從石頭中解放“生命的跡象”
策展 | 唐忠漢 × 金石源 空間中的空 · 間
涌動丨2025廈門人居設計生活節官宣
本文由廈門國際石材展授權轉載,城市建造家保留原創觀點
轉載請聯系授權!
| 約稿合作 |
Mor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