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反對比例超出10%,復宏漢霖私有化最終以失敗告終。
回顧港股18A的發展軌跡,交織著機遇與爭議,每一家企業的重大抉擇,都如同在書寫一部扣人心弦的商業史詩,情節跌宕起伏,結局充滿未知。復宏漢霖的私有化失敗,絕對是其中令人矚目的關鍵節點,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深刻印記。
近年來,港股市場的持續低迷,恒生醫療保健指數連續四年下行,創新藥企業的估值被無情壓低,股價長期在低位徘徊。在此背景下,2024年6月,大股東復星醫藥宣布將以現金及換股的方式,私有化復宏漢霖,這被認為是打響了18A私有化的第一槍。
但就在外界認為在復星醫藥控盤下,私有化復宏漢霖將十拿九穩時,劇情卻突然反轉。在今年1月22日復宏漢霖的H股類別股東大會上,私有化計劃因股東反對比例過高而折戟沉沙。
私有化失敗后,復宏漢霖的前路迷霧重重。
01
私有化為何失敗?
復宏漢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由劉世高和姜偉東聯合復星醫藥共同創立,主要專注于單克隆抗體藥物的開發,產品覆蓋腫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
在當年,PD-1與生物類似藥是絕對的前沿產品,而這些都是復宏漢霖布局的重點。憑借熱門的產品布局,復宏漢霖于2019年9月通過港股18A制度登陸港交所,發行價格49.6港元/股,IPO募集資金30.96億港元,以當時收盤價計算,市值267億港元。趁著18A熱度,復宏漢霖股價一度在上市后沖破67港元,公司總市值超過360億港元。
圖:復宏漢霖股價走勢,來源:雪球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欣欣向榮的18A會突然失去光芒。從2020年8月起,復宏漢霖股價就隨著市場開啟單邊下跌模式,最悲觀的時候,復宏漢霖股價甚至已經不足10港元,較高點跌幅超85%。
持續低迷的股價給公司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一方面,嚴重打擊了投資者和員工的信心,使得市場對公司前景產生諸多疑慮;另一方面,股價未能準確反映公司實際資產價值,導致公司難以通過股權融資獲取業務發展所需資金,極大地制約了公司前行的步伐。自IPO后,復宏漢霖就再未從港股市場獲得融資,對于極度依賴巨額研發資金投入的創新藥企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阻礙,甚至可能成為致命傷。
想要獲得市場認可,就必須要進行更前沿的研發,而更前沿的研發又需要更多的資金,顯然需要資本市場的助力。“研發-融資”的死循環,猶如“莫比烏斯之環”詛咒,縈繞在復宏漢霖的心間。
如此困境之下,由大股東復星醫藥出面進行兜底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能夠通過集團注資解決資金問題。因此在去年6月份,復星醫藥拋出私有化提案,計劃以最高54.07億港元出資,收購復宏漢霖所有H股和非上市股份,實現對復宏漢霖的私有化收購。
以此私有化提案計算,復星醫藥對復宏漢霖上市股份回購價格為24.6港元/股,遠高于當時停牌的18.84港元的市場價格。消息一出,市場立馬做出反應,在股價復牌當時,復宏漢霖股價暴漲19.4%以22.50港元收盤,并在此后持續于24港元左右徘徊。
然而,這場看似充滿希望的私有化進程卻遭遇了少數股東的反對。在H股股東大會的投票環節,贊成票占比80.57%,反對票占比19.25%。盡管贊成票數量占據優勢,但根據收購守則,只要反對票數占比超過10%,提案便無法通過。最終,復宏漢霖私有化計劃因中小股東反對而宣告流產。
中小股東反對的核心原因可能是回購價過低,雖然24.6港元的回購價格高于當時的市場價格,但相較于49.6港元的發行價,折價幅度仍超過50%。毫無疑問這些小股東是堅定看多復宏漢霖未來的,他們相信生物醫藥行業當前的低迷只是暫時現象,復宏漢霖的真實價值不止于此。
或許這種想法并沒有錯,但對于復宏漢霖來說恐怕已經錯失了最好的機會。
02
最好的節點
復盤復宏漢霖的發展進程,當下可能是其價格最高的節點,因為其已經兌現了當初IPO時的全部預期。
2023年,復宏漢霖全年營收53.95億元,同比增長約67.8%;凈利潤5.46億元,首次實現全年盈利,成為首個依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港股18A公司。2024年,復宏漢霖延續強勁的增長態勢,半年營收27.46億元,同比增長9.82%;凈利潤3.86億元,同比增長60.97%,在一眾創新藥企中脫穎而出。
在產品布局上,目前復宏漢霖已有6款產品在中國獲批上市,4款產品在國際獲批上市,4個上市申請分別獲中國藥監局、美國FDA和歐盟EMA受理,16個產品在全球范圍內開展30多項臨床試驗,對外授權全面覆蓋歐美主流生物藥市場和眾多新興市場。
首款重磅產品漢利康(利妥昔單抗)作為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生物類似藥,具有開創性意義;第二款產品漢曲優(曲妥珠單抗)在中、歐、美三地獲批,是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的典范;首個創新藥漢斯狀(斯魯利單抗)則是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
圖:復宏漢霖產品管線一覽,來源:公司公告
漢曲優作為復宏漢霖的重磅產品,在全球市場一路“乘風破浪”。截至目前,已在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亞、新加坡、阿根廷、巴西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是獲批上市國家和地區數量最多的國產生物類似藥。不僅如此,漢曲優還被納入中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醫保目錄,極大地提升了藥物的可及性。市場表現方面,漢曲優的成績同樣耀眼,2023年銷售收入達到27.37億元,2024 年上半年更是斬獲14.74億元,同比增長15.4%,成為推動其業績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PD-1創新藥漢斯狀憑借其差異化優勢,在2022年3月上市后,銷售額持續攀升。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1.2億元及6.7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0.2%及21.8%。2025年2月5日,漢斯狀成功獲得歐盟委員會批準,聯合卡鉑和依托泊苷用于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的一線治療,成為首個且唯一在歐盟獲批該適應癥的抗PD-1單抗。此外,其也在積極推進漢斯狀在美國的相關臨床試驗,力求打開美國市場。
以商業化結果而論,復宏漢霖已經兌現了當初的全部預期,而聚焦后續管線,復宏漢霖短期內已經不會再有重磅產品獲批。可以說,現在就是復宏漢霖的預期高點,只不過并未獲得市場的足夠認可。
放眼未來,隨著生物類似藥集采的壓力逐漸逼近,復宏漢霖的前景并不樂觀。2025年1月14日,安徽省醫保工作會議明確將牽頭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這一舉措被視為生物藥集采的“升級版”,涉及品種范圍更廣、市場規模更大、競價更為激烈。一旦集采全面實施,生物類似藥的價格大概率會受到沖擊,復宏漢霖利潤空間可能被壓縮,市場份額也面臨被競爭對手蠶食的風險。
綜合來看,當前復宏漢霖已實現IPO預期,處于盈利狀態,此時進行私有化,有助于擺脫資本市場短期波動的影響,集中精力應對未來挑戰。對復星醫藥而言,私有化復宏漢霖,可加大創新藥領域投入,完善醫藥產業鏈布局,提升整體競爭力,還能增強集團融資與戰略的靈活性,實現雙方長遠發展。
03
前路迷霧重重
對于私有化失敗,市場已經用腳投票對這件事給出回應。消息傳出次日,復宏漢霖股價一度下跌超過11%,當日收跌7.95%,股價由此前的24港元左右跌至15.74港元。雖然后續復宏漢霖股價出現連續拉升,股價重新回到20港元以上,但依然不改市場對于私有化失敗的失望。
在私有化失敗后,復宏漢霖將重新面對“莫比烏斯之環”詛咒。或許有投資者認為,復宏漢霖可以憑借產品矩陣創造持續的現金流來覆蓋后續研發費用,可生物類似藥集采預期不斷增強,留給復宏漢霖的時間可能已經不多。
早在2020年,復宏漢霖就有在A股科創板上市的計劃,但2021年與2022年兩次延長A股發行上市有效期。按科創板IPO計劃,擬募集資金40億元,其中24億元用于生物類似藥及創新藥研發項目7億元用于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9億元用于補充營運資金。但在2024年7月,受當時不樂觀的融資環境影響,復宏漢霖宣布終止科創板上市工作。
如今復宏漢霖正在瘋狂地將管線進行BD授權,這無疑是在為生物類似藥集采而尋找后路,雖然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公司價值,但難改復宏漢霖融資難的問題。
怎樣重新獲得市場認可?怎樣獲得更多融資?這無疑是復宏漢霖最需要解決的兩大課題,也是管理層接下來需要提交的答卷。如果這兩道題回答得不夠好,那么這次沒有完成的私有化或將是復宏漢霖投資者心中永遠的遺憾。
· 靶點格局 ·
| |
· MNC觀察 ·
| |
| | |
| |
· 產業地圖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