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國學智慧。聚焦終身成長領(lǐng)域,我是董三自。
《莊子.齊物論》中說: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這是莊子的生命觀。
他認為,人,自從身體成形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開始走向死亡。
這里主要是指人形體上的消亡,其實世上,遠不止這一種死亡方式。
死亡分為4種,第4種才真正悲哀。
1、肉身死亡
這便是莊子所指的死亡。
以釋家的觀點來看,世間萬事萬物,無一不經(jīng)過成、住、壞、空四種形態(tài)。
這種觀點,非常究竟。
既反應(yīng)了物質(zhì)的客觀形成和消亡的過程,又指出其緣由,是因為因緣聚合,也就是各種條件成熟,所以形成,然后經(jīng)歷由盛而衰,最后隨著各種條件的消散而崩壞、瓦解。
死亡,聽上去似乎很恐怖,但實際上不過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生理過程罷了,順其自然就好。活的時候好好活,走的時候坦然的走,沒啥大不了。
2、家族性死亡
相比肉身的死亡,這種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卻比肉身死亡更悲涼。
有些家庭,延續(xù)了封建家長制,家長高高在上,充當著造物主一樣的角色。
他們對家族中的晚輩,子女,發(fā)號施令,指手畫腳。
只要有人敢于反抗,敢于對他們的行為提出質(zhì)疑,哪怕他們錯得再離譜,也絕不會認錯,反而會找各種理由打壓和孤立不聽話的人。
當整個家族都一邊倒地站家長,家族性死亡就發(fā)生了。
從此,這個人從前所做的一切貢獻,全部被抹殺,一切的好,統(tǒng)統(tǒng)被否定。被整個家族視為無物,這不是死亡是啥?
3、社會性死亡
這種死亡通常和上面是連鎖反應(yīng)。
東方社會,本質(zhì)上還是人情社會,以家族、血親為基礎(chǔ)的親緣社會。
當一個人不被家族所容,其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因為高度傳統(tǒng)的社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普遍低認知且盲從。
人們?nèi)狈Ρ鎰e人事物的能力,因此會傾向用一些刻板印象去衡量、定義他人。
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個家里,生了好幾個女兒,后來家中發(fā)生變故,便把其中一個女兒抱養(yǎng)給了親戚。
親戚采取放養(yǎng)的方式,這個女兒性格變得大大咧咧,不受拘束。
長大后回到家中,她媽和姐妹都排斥她,她媽做好吃的會選她不在的時候,如果見她回來,還會把好吃的藏起來。
鄰居看見了,不但不同情,還跟著她媽四處編排她!
這就是人性不堪的地方。
雖然上面這幾種死亡,聽著可怕,但實際看破,放下,就是一個心態(tài)轉(zhuǎn)變的問題。
這個社會,不同于古代,高認知的人越來越多,道德綁架不好使了。
要靠單純的玩花招、信息屏蔽等方式,扭曲他人認知,對家族成員生殺予奪、為所欲為的想法,要破產(chǎn)了。
一個人,不論出生在何種環(huán)境,都不能不加辨別地認同親近之人。
爸媽作賊干壞事,不見得子女也非得要跟著作賊干壞事!
未成年前固然沒有選擇,但成年之后,并無借口!
敢于指出親人的缺點和錯誤,督促他們改進,有原則,有底線,不包庇,不茍同,這才是真正對親人好的方式和理性的自處之道。
哪怕被死亡,也在所不辭。
4、精神死亡
最悲哀最可怕的死亡,當數(shù)精神死亡。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說的就是這種類型。
整天庸庸碌碌,蠅營狗茍,人云亦云,不干人事,四處挑事,只曉得尸位素餐,生活只剩下享樂玩耍,吃飯睡覺之類本能,一味利己,不知利他,沒有任何的精神追求、人生反思。
這才是純粹的死亡,這才是世間最悲哀之事。
人,哪怕處境再艱難,哪怕明知不可避免的走向肉身的死亡,但只要用心活過,努力過,就沒有遺憾。
盡力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去做利他之事,去奉獻自我,去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去探索人生的意義,這樣的人,雖死猶生。
更多精彩:見個人號。
我是董三自。一切為了提升認知,開啟智慧,開啟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歡迎關(guān)注!誠懇邀請您探討、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