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快要滅亡的時候,由于封王太多太濫,導致王爵的漢字都不夠用,因此,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頂編。就是將先前封的王爵,要是此人陣亡、削除或者投降的王位,由另外一個人頂編。比如說康王,最先是汪安鈞,后來在汪安鈞蘇州投降的八王之一被誘殺,便把康王轉封給汪海洋。還有一名奉王古隆賢當了叛徒,奉王這個位置就由另一個人頂編,下面我們就重點講述頂編奉王的這個人,他的名字叫黃朋厚。
黃朋厚,又叫黃明厚、黃十四、十四郎、小老虎(其叔叔黃文金是大老虎,又稱黃老虎),廣西博白東鄉山豬瑯那亭人,此人在太平天國早期沒有什么名氣,只是跟著叔叔黃文金一起,帶著族人和鄉親上千人參加了金田起義,當時才15歲跟著黃文金打仗,很少有人知道他。不過他打仗英勇,歷經百戰,逐漸成長為了一員太平軍將領,他先是封為兗天安,后封奉王,與其叔叔黃文金同守湖州。
黃朋厚的叔叔黃文金是太平天國重要將領,人稱五虎上將,他作戰驍勇,轉戰各地,屢屢克敵制勝,多次擊敗清軍,成長為一員難得的猛將。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黃文金奉命駐守湖口,擊敗湘軍被封為堵王,后拱衛湖州即使天京陷落,他鎮守的湖州依舊固若金湯,成為清軍和洋槍隊的噩夢。
就在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的天京被清軍攻陷,幼天王洪天貴福等突圍至廣德州(今安徽廣德)。此時,黃文金、黃朋厚叔侄擁兵數萬,并據守湖州和廣德兩地,成為播遷中的太平天國政權最可依賴的力量,黃文金、黃朋厚的地位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幼天王還在湖州,這里已經成了清軍必破之地,四方之敵云集在湖州城外,在敵人的強大進攻面前,黃文金、黃朋厚叔侄決定保護幼天王入江西與侍王李世賢軍同去湖北會合扶王陳德才大軍。卻在赴寧國途中的昌化石牛橋時,黃文金不幸為炮所傷不治身亡。
黃文金陣亡之后,大軍不可一日無主,此時,幼天王封黃朋厚為欽命統領南方主帥,頂 替他叔叔黃文金統率這支護送幼天王的軍隊,其職位高于諸王之上,黃朋厚成為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
黃朋厚率領的這支護送幼天王的隊伍一開始有數萬人馬,然而,前面有清軍攔截,后面有敵人追擊,這支太平軍只得在夾縫中穿行,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路狂奔,一時敗多勝少,一路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士卒越打越少,士氣極為低迷,作戰信心受到嚴重挫傷。
尤其是作為當時最高軍事統帥的黃朋厚,人稱只有匹夫之勇,自己作戰勇猛,但率領大軍謀略欠缺,這天護送幼天王一行來到江西贛南的石城境內的楊家牌村時,既沒有放警戒,也沒有流動哨,竟然認為清軍的追兵沒有那么快就能追上來,于是下令部隊稍事休整,并開始開始埋鍋造飯,裊裊炊煙在山野間升起,難得片刻休整的太平軍將士席地而坐,享用晚餐,隨后進行休息。
令黃朋厚沒有想到的是,這天半夜三更時分,清軍在候補知府席寶田的率領下,對太平軍悄然展開偷襲一場剿滅太平軍最后余燼的大網,就在夜幕的掩護下張開了。隨著猛烈的槍炮聲,疲憊不堪的太平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部隊立即打成了沒有建制,隨后四處潰散,許許多多的太平軍被割斷長發,換掉戰衣,成當地老百姓隱蔽起來,就地散開,趁著夜色,使清軍無法辯別,逃命要緊,頃刻之間,附近村子的山坡上,飛發遮天蔽地,尸體橫七豎八。
楊家牌兵敗處
最終這支太平天國的首腦機關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干王、昭王等四王被俘,后全部凌遲。幼天王洪天貴福當時雖然僥幸逃脫,但在十幾天后又被抓獲,接到解押到南昌,不久之后在南昌就地凌遲處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由此重重的落下了帷幕,從此也就宣告滅亡。
作為這支護衛隊伍的最高軍事統帥的黃朋厚,在隊伍遭遇突然襲擊的這天晚上,竟然憑借自己的武功,而不顧主人幼天王及諸王的安危,帶著極少部隊人馬,腳底抹油跑得快,得以逃出包圍圈,幾經輾轉,終于投入康王汪海洋大營。
然而,這個時候各路太平軍已經是群龍無首,各自為戰,大家誰也不服誰,都想當老大,特別是作為安徽系的康王汪海洋,當時的地位不高,又跟過叛離天王的石達開,所以難以服眾,而康王此時手握重兵,想要掌控全部就得清除那些老廣西,讓自己的安徽系上位占坑。通過權欲私心,排除異己的汪海洋的一番情理,找借口先殺了紀王黃金愛,后又干掉了侍王李世賢。生下黃朋厚這種已經封王的廣西人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認為太平軍已無可救藥,便暗中與左宗棠聯絡,投降清朝。
黃朋厚投降之后,鑒于汪海洋的軍隊還比較強大,所以左宗棠并沒有立即叫他剃發、易服,而是安排他留在太平軍中做臥底,找到機會把這支隊伍一網打盡。機會終于來了,1866年1月,由于黃朋厚提供的情報及時,對太平軍了如指掌的清軍展開連續攻擊,汪海洋陣亡,后來這支隊伍亦全軍覆沒。
太平軍覆亡后,黃朋厚結束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正式加入清軍陣營,一開始的時候,因為他在太平天國位高爵顯,還一度擔任過太平天國護衛幼天王主力的最高軍事統帥,殺戮過很多清軍的兵將,很多人上書要對他實施極刑。
此時,本不熱衷招降的左宗棠認為他是個人才,愛惜他的武勇,還特地向朝廷上了《請將歸誠之黃朋厚免罪給守備銜片》,建議“免罪并賞給守備銜”,得到皇上的批準,為此,黃朋厚由太平天國的奉王、南方主帥,小老虎,變成清朝的正五品守備。官雖然小了許多,但對黃朋厚來說,保住了腦袋就算不錯了。
黃朋厚投降清軍后,認真地做起了官。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對臺灣用兵,爭奪臺灣東部地區的主權。黃朋厚隨羅大春入臺,幫助東部地區的土著搞開發。也就是開山修路,安撫居民。期間受到不服從朝廷的一些土著的攻擊,黃朋厚“屢次血戰,遍體受傷”,這樣堅持了八年。1882年,奉調浙江臺州鎮壓起義,因“剿匪”有功被奏保副將銜。最后,在光緒十一年(1885)的一場剿匪戰斗中陣亡,留下了“恨不能盡殲匪類,為百姓除害。”的遺言,終年50虛歲。清廷贈武功將軍,從二品。
黃朋厚死后,安葬于安徽宣城東鄉沖嶺冷瑞沖的蟬山,其夫人陳氏是浙江長興人,比黃朋厚小12歲,她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去世,葬于蟬山黃朋厚墓側。草叢莽中有二碑比肩而立,后為磚砌墓冢,即為黃朋厚及夫人陳氏之墓。墓冢的朝向為南,黃朋厚墓碑在左,陳氏墓碑在右,相距數步,墓碑前皆立有石制小香爐。墓碑高約120厘米,寬約60厘米,碑面水跡淋漓,滿布苔跡石花,字跡斑駁,望之古意盎然,絕非偽作贗品。墓碑左側列述黃朋厚的生平履歷,中刻大字“皇清顯考誥封武功將軍諱朋厚黃公大人之墓”,石碑上刻有墓志銘,茲錄全文如下:
哀啟者,公印翔云,諱朋厚,原籍廣西省郁林州博白縣東鄉山豬瑯那亭人也。公生平忠義稟性,剛直存心,氣質雄偉,夙嫻弓馬,勇略過人。至同治初年壯弱冠時投營效力,隨左侯剿捕廣東匪徒,至上陣時,櫻鉤矛而不懼,冒矢石而不辭,蒙左侯相奏獎,賞給守備銜。嗣后,隨同左侯相搜捕閩省各屬土匪,又隨羅軍門渡臺,檄委帶親兵營,進剿蘇澳、南澳生番。屢次血戰,遍體受傷。迭以戰功,蒙羅軍門保奏都司加游擊銜,并賞戴藍翎。至光緒八年夏,奉浙江撫憲陳委帶楚軍正后營,駐扎泗安鎮。七月,又奉調到臺,兼理越軍駐防臺州,拏獲土匪數百名,蒙陳撫臺保以游擊補用。九年,奉調溫州,督飭兵勇,添筑堡壘數百丈。夏,因臺屬土匪猖獗,奉調回臺,駐防北岸。露宿星餐,不辭勞瘁,屢次痛剿,先后陣斬著匪百余,匪勢頓息。上報國恩,下安黎庶。蒙劉中丞優獎,奏保副將。慘于光緒十一年三月廿四日,志在殲除土匪,遂致奮不顧身,腹受重傷,死戰始行收妝。至臨終時,猶語其弁勇曰:“恨不能盡殲匪類,為百姓除害。”知其終不忘 國家厚恩也,是以志之矣。公生于道光丙申年正月初四寅時,卒于光緒乙酉年三月廿五日子時。
黃朋厚的墓志銘不提太平天國當奉王的事情,只說弱冠開始當兵,是因為當時清朝沒有滅亡,太平天國自然是屬于匪的敏感時期,怕連累家屬及后人,直到民國時期,宣城的后人在族譜上便有他封王的記載。后人嘆曰:黃朋厚之輩,早年棄黑暗而揭竿起,舍命反清,亦不愧為英勇壯烈之舉,然未能從一而終,后伏地乞降,使天國更早滅亡,雖然其墓碑上絲毫不提太平天國的事情,但其所作所為還是讓后人記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