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已布置完畢。等待行刑的6個人也已全部到位,等待當眾斬首。斬首當日,皇城的民眾都來圍觀斬首現場,前五人都是一刀下去,尸首分離,當到最后一人時,劊子手換上了鈍刀。
這斬首,還分快刀和鈍刀?當然要分的,雖然是斬首,但慈禧太后不想讓譚嗣同“痛快”地死去,于是下令將鋒利的行刑刀換成了沒有刀刃的鈍刀,古代行刑的時候,很多犯人會求劊子手,一刀給個痛快的,那樣的就是快刀。而鈍刀,痛快不了,得慢慢割。這最后一個人被坎了足足30刀才斷氣,他的頭是被一刀一刀“鋸”掉的。
這六個人是誰?最后一個人又是誰,為什么需要使用鈍刀行刑?
這里六個人即為戊戌六君子,最后一人即為譚嗣同。
曾經的戊戌變法,風云變幻,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遭遇了斬首之刑,而這個刑罰就是斬首的演變形態,也就是那把斬首的刀并沒有被劊子手磨利,而是尚未開封,一把尚未開封的刀能做什么?恐怕連一只雞都殺不死卻用來殺人,這是個十分殘忍的過程,那把刀砍在他們的脖子上,疼得他們滿臉是汗,卻沒有辦法躲開,只有默默地忍受,甚至因為這樣,那刀在他們脖子上磨蹭,鮮血染紅了了地面,順著刀尖一直往下滴落,而刀下的人還在喘息,甚至有的因為人受不了這樣的疼痛,而開始劇烈的慘叫,這個慘叫一聲比一聲微弱,因為刀下的人,已經因為失血過多而沒有力氣叫喚,可是殘忍的行動還在繼續,聲音越加痛苦,最后譚嗣同最后看了三十多刀才去世。這中間,他甚至連哼都沒哼一聲。
人們不知道被斬首的人對中國的命運和前途抱著多么深的關切,譚嗣同不怕死,他要用自己的鮮血喚醒當時麻木不仁的百姓。
譚嗣同死前承受的痛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但他卻沒有表現出絲毫怯懦,他大義凜然地接受著一切。
光緒頒布《定國是詔》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并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
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后并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
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并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于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舍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其墓前華表上對聯寫道:“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譚嗣同一生致力于維新變法,他用博愛、平等、自由來沖決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倫常。就像譚嗣同祠中梁啟超書贈的橫匾“民國先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