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內測“AI搜索”新功能,接入DeepSeek-R1模型
當周鴻祎還在想盡一切辦法為360納米搜索引流的時候,騰訊突然出手,直接讓AI搜索這條賽道“變天”了。
2月15日深夜,有微信用戶意外發現,在微信搜索框中新增了一個“AI搜索”入口,是一個完全沒見過的新功能。
圖源:微信
點擊進入后,用戶可以選擇兩種模式:一種是“快速問答”,基于騰訊自研的混元模型,能夠快速給出簡潔的答案;
另一種則是“深度思考”,背后接入的是DeepSeek-R1模型,它不僅能提供更全面、更詳細的回答,還會展示長思考推理的流程,讓用戶清晰看到AI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圖源:微信
在越來越多用戶的曝光下,騰訊官方很快確認了這一功能的上線,并表示目前正處于灰度測試階段。
被覆蓋的用戶可以免費體驗DeepSeek-R1的滿血版,享受更智能的搜索服務。
而對于尚未獲得測試資格的用戶,騰訊也給出了建議:可以耐心等待后續開放,或者通過“騰訊元寶”APP提前體驗類似功能。
據悉,騰訊AI助手“騰訊元寶”此前已宣布同時支持騰訊混元和DeepSeek兩大模型,采用DeepSeek-R1 671B滿血版并支持聯網搜索。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的功能介紹頁面還特別鳴謝了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對開源大模型的貢獻。
圖源:微信
在本次騰訊官方的回應中,還透露了更多關于“AI搜索”的細節。
首先,該功能的數據源覆蓋了微信生態與全網信息,整合了超過3000萬篇歷史公眾號文章、2.6億條視頻號標簽,并支持實時抓取小程序接口及全網信息。
這意味著用戶在搜索時,不僅能獲取微信生態內的獨家內容,還能結合全網的最新資訊,獲得更全面、更準確的答案。
在隱私保護方面,騰訊也做出了明確承諾。
該功能僅調用公開信息,如公眾號文章、視頻號內容等,不會涉及用戶的個人隱私,例如朋友圈、聊天記錄等。
這一點對于用戶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在享受AI技術帶來的便利時,誰也不想自己的隱私被泄露。
那么,為什么微信搜索要接入大模型呢?
騰訊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大模型能夠顯著提升搜索的智能化和精準度。
傳統的搜索引擎只能提供關鍵詞匹配的結果,而大模型則可以通過深度學習和推理,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從而給出更貼合用戶意圖的答案。
例如,當用戶搜索“如何預約故宮門票”時,AI不僅能提供全網的搜索結果,還能結合微信生態內的小程序服務接口,直接為用戶推薦預約入口,甚至附帶相關的攻略信息。
此外,有媒體實測發現,微信AI搜索的結果還可以一鍵轉發至聊天或朋友圈,這進一步增強了其社交屬性。
用戶無需復制粘貼,就能將搜索到的有用信息快速分享給朋友或發布到社交圈。
這種“搜索即服務”的模式,不僅模糊了工具與平臺的邊界,也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另一方面,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等生態資源將通過AI搜索的整合,有望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流量,從而形成一個更加活躍、更加智能的生態系統。
只能說,微信此舉,圖謀甚大。
而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認為,微信接入Deepseek對于Deepseek也是有好處的,因為微信擴大了Deepseek的用戶接觸面,也減少了Deepseek的算力負擔。
百度被迫“轉身”,車企狂“蹭熱度”
事實上,不僅是微信,如今整個科技行業都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鍵”,一場圍繞DeepSeek的“接入潮”正洶涌而來。
就在昨晚,BAT中的另一位巨頭百度,也加入了這場接入DeepSeek的浪潮。
百度作為國內搜索引擎巨頭,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自研AI技術,其文心一言更是承載著百度在AI領域的重要布局。
然而,隨著DeepSeek的崛起,百度似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據了解,百度搜索及文心智能體平臺宣布全面接入DeepSeek,用戶不僅可以免費使用深度搜索功能,開發者也能調用模型優化智能體。
此前,百度剛剛宣布文心一言免費并計劃開源,算上這一次的接入,百度似乎已經與去年所堅持的“閉源”背道而馳。
DeepSeek憑借其開源、低成本、高性能的特點,迅速成為眾多企業的新寵,迫使百度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AI生態布局,從封閉轉向開放合作。
正如業內人士所言,DeepSeek-R1的橫空出世改變了AI市場的競爭格局。
圖源:小紅書
當然,除了科技公司,其他行業的接入勢頭同樣迅猛。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周時間已有超過200家企業宣布接入DeepSeek,涵蓋基礎電信、云計算、芯片、金融、汽車、手機等多個領域。
其中,車企的表現尤為突出,數量之多、效率之快,一度讓媒體和消費者質疑這些車企是在“蹭熱度”。
從吉利、東風到零跑、智己,眾多車企紛紛官宣與DeepSeek的深度融合。
例如,吉利宣布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與DeepSeek-R1深度融合,用于提升車控功能和主動交互體驗。
圖源:各車企發布會及官方微博
這場車企與DeepSeek的深交,背后其實有著更深層的邏輯。
一方面,DeepSeek的開源和免費策略,讓車企能夠以極低的成本獲取強大的AI能力。
在智能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車企急需通過技術升級來提升產品競爭力,而DeepSeek無疑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另一方面,新能源發展到今天,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化的期待越來越高。車企接入DeepSeek,實則是為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以嵐圖為例,其搭載DeepSeek后的智能座艙能夠主動分析用戶需求,如檢測到雨天自動關閉天窗、調高空調溫度,并推送附近停車場信息。
這種“無感服務”直接沖擊了傳統車企“功能堆砌”的賣點邏輯,也讓消費者看到了智能化帶來的真正便利。
而在智能駕駛領域,DeepSeek的多模態能力還可以加速復雜場景決策模型的訓練效率,助力算法優化。
在車輛面對復雜路況時,幫助其更快、更準確地做出決策,提升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當然,就像騰訊也需要單獨聲明一樣,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在汽車領域同樣不能忽視。
隨著車企與DeepSeek的深度融合,數據收集和應用場景不斷增加,用戶信息泄露的風險也在上升。
對于車企而言,擁抱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未來無可厚非,關鍵問題必須處理到位。
“DeepSeek狂歡”下的隱憂
在DeepSeek引發的這場科技狂歡中,其爆火的核心邏輯其實并不復雜——開源免費帶來高性價比。
對于許多中小企業來說,自研大模型不僅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還面臨著技術門檻和人才短缺的多重困境。
而DeepSeek的出現,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無需承擔高昂研發成本,即可獲得全球TOP3級別大模型能力”的機會。
同時,DeepSeek在技術上的填補作用也不容忽視。
以車企為例,通過接入DeepSeek,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語音交互、內容推薦等功能的升級,快速響應市場對智能化的期待。
對于那些在智能化領域起步較晚或技術積累不足的企業來說,DeepSeek無疑是一個理想的“救星”。
然而,狂歡之下,隱憂也逐漸浮現。
首當其沖的就是技術同質化的問題。當眾多企業紛紛接入DeepSeek,依賴同一外部模型來提升產品能力時,產品之間的差異化必然會被縮小。
長此以往,企業自研的動力也很有可能隨之下降,以至于大部分車企的智能汽車在體驗上趨于一致,智能化不再成為獨特賣點,最后害的還是企業本身。
此外,盡管DeepSeek在性能和成本上具有顯著優勢,但它仍然無法擺脫大模型所固有的局限性,例如“幻覺”問題。
同時,DeepSeek在吸收和處理信息時,也可能無法完全避免錯誤內容的干擾,這進一步增加了模型輸出的風險。
對于企業而言,短期借勢固然重要,但長期來看,強化核心自研能力才是關鍵。
而對于用戶和媒體來說,咱們也需要保持理性。DeepSeek雖然強大,但并非萬能解藥。
不要過度神化DeepSeek,合理利用其優勢即可。
作者 | 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