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單車基械匠。
今天我們來看兩款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場地戰車,來一個跨時空的1V1 PK:Look P24和Hope-Lotus。
一、外觀設計:從科幻片場到風洞實驗室
1)LOOK P24:雙座桿的「機械美學」
這款法國戰車最吸睛的莫過于雙座桿設計——兩根碳纖維立柱從立管后方斜插而出,如同中世紀騎士的雙刃劍。與英國Hope-Lotus的分體式座橋不同,LOOK選擇將傳統座管區域徹底鏤空,讓座墊直接固定在兩根獨立立柱上。
這種懸浮式結構不僅能減少座管迎風面積,還能利用立柱間的空隙引導腿部湍流。車架后三角的加長版上管則像一把手術刀,試圖將氣流平順地導向后輪,避免形成低壓渦旋。
2)Hope-Lotus:3D打印的「骨骼標本」
英國隊戰車延續了Lotus自1992年奧運金牌車108以來的激進基因,但這次與Hope Technology合作后,畫風更像外骨骼生物。
其分叉座管設計被車迷戲稱為蟹鉗,通過3D打印鈦合金晶格結構,在減重30%的同時將剛性提升至傳統碳纖維的1.5倍。
前叉寬度達到驚人的120mm,甚至超越某些公路碟剎輪組間距,這種吞輪設計讓氣流在前輪兩側形成可控湍流,反而降低整體風阻。
二、氣動哲學:系統效率的「左右互搏」 LOOK的「以亂治亂」策略
法國工程師認為,場地車80%的風阻來自車手本身,因此Look P24的超寬前叉并非單純整流,而是主動制造前輪兩側的低速紊流區。
這些紊流能與車手軀干后方的高壓區形成壓力平衡,減少車體整體壓差阻力。雙座桿則巧妙隱藏在車手大腿后方,利用腿部運動產生的渦流作為天然擋板。
Hope-Lotus的「氣流馴服術」
英國團隊通過雷尼紹公司的流體力學模擬發現,傳統座管會在車手胯下形成低壓黑洞,因此將座管分叉成兩股繞行路徑,如同給氣流鋪設雙車道。
配合3D打印的鈦合金后叉橋,氣流在通過座管后會被加速并平順導向后輪,這一設計在55km/h時速下可節省8瓦功率。
三、性能博弈:克數與秒數的生死競速
指標
LOOK P24
Hope-Lotus
重量
7.2kg(UCI限重下限)
6.9kg(3D打印鈦部件減重)
車把系統
四螺栓可調式碳纖維一體把
全定制3D打印鈦合金分體把
功率計
非驅動側曲柄集成式模塊
五通直裝式無線應變片系統
維護性
快拆式前叉+模塊化電路
全封閉焊接式接口
勝負手 :LOOK的可調車把允許車手在沖刺與耐力賽模式間快速切換,而Hope-Lotus的3D打印鈦曲柄通過晶格結構實現2000W沖刺下的零形變——這兩項技術分別代表了戰術彈性與絕對強度的極致追求 。
四、品牌基因:創新狂人與工程貴族的百年纏斗
1) LOOK:自鎖腳踏鼻祖的叛逆血統
這個法國品牌早在1984年就憑自鎖腳踏顛覆公路車壇,其碳纖維車架首創72.5°立管角度,讓環法爬坡王Jalabert一戰封神 。
此次P24的雙座桿看似離經叛道,實則是LOOK對"車手-車輛系統動力學"的又一次賭博——畢竟他們的座右銘是"寧可丑得獨特,不愿美得平庸"。
2) Lotus:從F1賽道到自行車館的降維打擊
1992年Lotus 108用F1單體殼技術幫博德曼拿下奧運金牌時,輿論驚呼"這是作弊!"。
如今與Hope的合作更凸顯汽車工程的跨界思維:用雷尼紹的金屬增材制造技術復刻F1懸掛結構,甚至將風洞測試精度提升至0.01Cd(相當于汽車行業標準) 。這種不計成本的研發模式,也只有背靠英國國家彩票基金的奧運戰隊玩得起。
五、未來預言:規則枷鎖下的技術突圍
UCI法規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LOOK P24的雙座桿是否會被判定為非傳統結構尚未可知,而Hope-Lotus的3D打印部件已游走在定制化與量產合規性的灰色地帶。
但無論如何,這場法英對決證明:當空氣動力學遇見材料革命,場地自行車的進化已從毫米之爭邁入湍流操控領域。
正如Lotus工程師所說:“我們不是在造自行車,而是在設計一片會旋轉的云。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如果喜歡,歡迎訂閱,單車基械匠,給您帶來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實用的單車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