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白云區新市街道辦事處發布環衛工人招聘公告。公告表示,新市街道辦事處現向社會統一招聘環衛工人6名,性別不限,戶籍不限,學歷不限,年齡35周歲及以下,持有汽車駕駛證照者可以適當放寬至40周歲。
這則公告發布后,在網上引起廣泛熱議,不少網友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招聘環衛工人都要求35歲以下,未免有失偏頗,甚至自嘲自己連掃地的資格都沒有了。
對此,該街道辦回應稱“系單位用工需求”,并強調“不能戴有色眼鏡看待這個行業”。
然而,公眾的質疑聲浪直指一個核心矛盾——當環衛工崗位也開始設置35歲門檻,社會對中年人的職場圍剿已蔓延至最基層的體力勞動領域。
雖然現在已經無據可查,到底是從什么時候從何處開始,招聘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了,但是這股要求應聘年齡不超過35歲的條件,似乎已經蔓延到全行業了。
35歲以上找工作的人到底惹了誰?到底是哪位專家建議把就業門檻設置為35歲?
35歲以上的人難道就不配再次擁有工作?難道現在的主力軍不都是35歲以上的人嗎?
到底是誰戴著有色眼鏡去看35歲以上找工作的人?
既要逐步延長退休,男性65歲退休,女性55歲、58歲退休;又要把35歲設置為門檻,這難道不是一個矛盾體嗎?
哪有這么多既要、又要、還要?
我估計連當今最強大的大腦,已經包羅萬象,無所不知的DeepSeek也不一定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因為這背后的原因是人心的成見。
人心的成見是一座大山,35歲這個成見已經是珠穆朗瑪峰了!
在我看來,當前已經處于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甚至已經消失的狀態之下,不應該把35歲設置為就業的門檻,更不能對35歲以上找工作的人群貼標簽。
35歲以后,人生才起步發展,最后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大有人在。
例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這次在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穩坐C位,他43歲那年(1987年),借資2.1萬元創立華為。初期創業十分艱辛,但卻堅持下來,此后三十多年,他將華為打造成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為全球30多億人口提供服務,2024年營收超8600億元。
再比如,最近頻上熱搜的“董小姐”。董明珠35歲(1989年)時是南京化工研究所的行政人員,36歲毅然辭職南下,在珠海一家虧損的空調廠(格力前身)從基層銷售做起,49歲升任格力電器總經理,帶領企業從年產值4億增長至超2000億元,成為炙手可熱的的優秀企業家。
當然,想要成為下一個任正非或董明珠都非常難,但至少也說明35歲以上的就業群體并非一無是處。
只要給予機會和平臺,我相信35歲以上的就業群體并不比其他年輕人差,畢竟這個年齡階段已經處于家庭穩定的階段,正是全方位放手干事創業的黃金年齡。
作為已經35歲以上的就業群體,我認為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歲月賦予的認知、資源與韌性,轉化為破局的新動能,并讓這種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此,我也建議相關企事業單位,不要盲目依葫蘆畫瓢把就業門檻設置為35歲以下,說不定轉換一下用人思路,會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