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實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也就實現了“活”起來、傳下去。
樂清首飾龍吸引觀眾駐足觀賞。圖/王欣
春節至,賀新歲;非遺“火”,進萬家。
日前,在“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過年——春節主題展”亮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驚艷了時光的非遺項目齊聚一堂、精彩綻放,將一個流光溢彩的“中國年”帶至觀眾身邊。
看非遺,享“年味兒”
“把紙平鋪上去,對,要仔細一些,然后按壓。”6歲的藝軒正在山西省非遺絳州木版年畫傳承人吳百鎖的指導下進行拓印。一會兒工夫,一張年畫就制成了——十二生肖圍繞著“福”字的圖案印在紅色紙張上,與藝軒身上穿的紅色漢服相互映襯,愈發顯得喜氣洋洋。
“這些年總覺得過年沒有年味兒了。其實不是年味兒變淡了,而是我們要主動去把年過起來。”看到女兒樂在其中的樣子,藝軒的媽媽也趕忙按下了快門,“‘忙年’,忙起來才是‘年’。要讓我們的下一代也了解‘過年’的含義,將‘儀式感’傳承下去,年味兒就自然有了。”
在春節前后,人們總會開展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來歡慶新年,這一過程俗稱“過年”。從臘八、小年、除夕、春節,到元宵節,各種民俗慶祝活動接連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貫穿于整個年節時光,淋漓盡致地展現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其中,許多非遺項目與春節習俗有著密切的關聯。
過年時,幾乎處處可見非遺的身影。比如,在年俗美食中,聞喜花饃、陳樓糖瓜、稷山麻花、慈城水磨年糕等是當地餐桌上當仁不讓的主角;在春節藝術領域,剪紙、年畫、戲曲、舞獅、燈彩等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春節娛樂活動中,逛廟會、耍社火、游燈會、行花街等人氣滿滿,北京廠甸廟會、南京秦淮燈會、長治社火等赫赫有名;而在春節禮俗儀式里,祭祖儀式更是極為重要。
“過年——春節主題展”就以非遺為媒,為觀眾帶來了新春的“歡歌”。展覽分為序廳以及辭舊迎新、歡聚祝福、樂歲弦歌和普天同慶4個主題單元,12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00余件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關作品競相登場亮相。它們在深入挖掘春節歷史文化意蘊的基礎上,以非遺展示、非遺表演、新春市集等方式,搭配文化論壇等活動,多視角、全方位地帶領觀眾體驗非遺文化,在非遺里尋年味兒、知年俗。
體驗制作年畫 圖/王欣
嵌入“情景”,回歸“生活”
色彩明艷、造型精致的高密面花;富有立體感、畫面逼真的豐寧滕氏布糊畫 ;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的蔚縣剪紙;刻石鑄魂、守望歷史與文化的絳州金石傳拓技藝……精彩紛呈的非遺展示,引得眾多觀眾駐足,或觀賞,或拍照,或互動體驗。
走進內展廳,一艘裝飾有華麗燈彩的大“船”穩穩成為“C位”擔當。這便是主要流傳于浙江省樂清市北白象鎮、柳市鎮等西鄉一帶的國家級非遺樂清首飾龍(也稱“龍船燈”)。樂清首飾龍依照漁船結構精心制作而成,船身有多層樓閣,樓閣中有各式各樣的人偶,工序復雜,工藝精湛。奇妙的是,當輕輕搖動其側邊的手柄時,這些人偶會瞬間“活”起來,龍嘴和龍尾也都會隨之動起來。
這件展品出自樂清首飾龍第五代傳承人林順奎之手,船身上的人偶多達300多個,或展現了紡紗、打鐵、磨豆腐等生活場景,或演繹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劇曲目等傳統文化,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近年來,林順奎不斷創新,在傳統手搖式首飾龍上還添加了電機和減速器,通上電“龍船”就能轉動。
參與度高、互動性強是展覽的突出亮點。展廳里,無論大人還是孩童都興致勃勃,聆聽講解,一同嘗試,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形態各異的高密面花令人拍案叫絕。圖/王欣
“叔叔,什么是金石傳拓?”在絳州金石傳拓技藝的展位前,一個男孩面露疑惑。“金石就是指古代金屬器物和碑碣石刻。古人會把文字和圖案刻在青銅器上或者石碑上,可是它們不好保存,于是就想出了傳拓的辦法。”聽到男孩的發問,該項目的傳承人耐心地解答,“這種辦法是把濕潤的宣紙覆蓋在器物表面,用工具錘擊紙面,再用平刷著墨,這樣器物上附著的文字、圖案等信息就會‘轉移’到紙上,就留存下來了。”一番細致的講解,讓男孩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卷袖“上陣”。“真是太有意思了!”他贊嘆道。
另一側,“熊熊燃燒”的懷仁旺火也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人們紛紛前來“轉旺火”,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祈愿“旺氣沖天”“六六大順”。懷仁旺火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流行于山西省懷仁市。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壘“旺火”,象征家庭興旺、運勢昌盛。“希望來年身體健康,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一位雙鬢染白的老人帶著小孫女轉完旺火后心滿意足。“我的本命年到了,”老爺子指著身上的紅色唐裝,開懷笑道,“得旺旺旺!”
投壺,猜燈謎,“吃”年夜飯,逛市集……人們興致盎然地投入其中,共享春節之樂、非遺之美。當非遺實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也就實現了“活”起來、傳下去。
把“中國年”帶回家
“非遺作為活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產生活是其內在需求和歷史使命。”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非遺研培計劃負責人陳岸瑛教授看來,“非遺+”是非遺活態發展的必然要求。
“非遺+”帶動了非遺與旅游、文創、科技等領域的結合,賦能產業發展,還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掀開新的篇章。近年來,“非遺+文創”就十分火熱,相關文化創意產品不斷涌現,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品”。展覽中,人頭攢動的非遺市集讓現場升騰起煙火氣,仿佛廟會街市再現。
豐寧鐵藝燈籠的展位前圍滿了人,紅彤彤的燈籠是春節里必不可少的“氛圍組”,很多人都愿意把它帶回家。宣化柳溝草編技藝流傳甚早,其代表性傳承人韓六葉在傳承中創新編織技巧,讓草編制品既不失本味又符合現代人審美,他帶來的草編小動物,草編小簸箕、小笤帚等尤其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供不應求。天津百年非遺老字號“祥禾餑餑鋪”的展位前也排起了長隊,棗泥和山楂混搭的貴妃餅、香蔥油芝麻餡的一字酥等,讓喜愛美食的人們邁不動腿。祥禾餑餑鋪近年推陳出新,不僅推出麻辣、五香、咖喱等新口味,還打造出濃濃“國潮”風,與故宮博物院、天后宮等推出了聯名產品。景泰藍制作技藝、緙絲技藝、雕漆技藝等常被認為“高大上”的非遺項目,此次也帶來了更具生活實用性的文創產品。把一個景泰藍小擺件、一柄緙絲扇子、一個雕漆首飾盒帶回家,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有趣有“料”的文化體驗,到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非遺在堅定文化自信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出新生機,激發出消費新活力。如今,非遺不但“出圈”了,而且“出海”了。
外國友人沉浸式感受中國非遺的魅力。郭麗 / 攝
了解春節文化、非遺文化,體驗非遺技藝,選購非遺年貨……對于“過年”這件事,外國友人同樣樂在其中。他們跟著一塊兒寫“福”字,對藍印花布布偶、鐵藝紅燈籠等愛不釋手,還捎上了幾包四川郭大良心豆腐干……
根據某旅游平臺數據,今年春節期間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203%。持續優化簽證政策下,許多外國人來華體驗“中國年”已不鮮見。“中國年有著美好的寓意,中國文化也蘊含著深厚而豐富的智慧。”一位外國游客表示,自己還想更深度地游中國,更近距離、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
文化遺產承載著燦爛文明和歷史記憶,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春節,凝聚著家國情懷與民族情感,記錄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傳承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當“春節” 申遺成功,其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推動著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
國家級非遺怪村太平鼓表演迎來陣陣掌聲。圖/王欣
“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時光流轉中,變化的是過年的方式,不變的則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有一種“有范兒”,是“與非遺一起過大年”。
(文章來源:《創意世界》2025年2月號)
編校:范曉華,審讀:郭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