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奕派迎來信任危機。
2月中旬,一位東風奕派007車主發現,其在訂車時選購的選裝包中,“紅色卡鉗”變成了一個“紅色卡鉗罩”。
令人費解的是,當車主回看訂單頁面時,他驚訝地發現,原本清晰標明為“紅色卡鉗”的選項,已變更成“紅色卡鉗罩”。
事件發生后,東風奕派并未第一時間回應,而是在2月23日才予以應對。東風奕派對此采取的“措施”是——發布一則針對產品描述質疑的官方聲明。
東風奕派的回應內容中,并未就此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或補償措施,甚至直言會對某些行為堅決采取“法律手段”。
可以說,此事件,或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東風奕派在面對品牌危機以及消費者情緒波動的情況時,缺乏更為有效的應對。
而縱觀東風奕派的現狀,“卡鉗門”背后,或許還有不少問題待解。其中,《汽車大觀》梳理出其面對的三大“關卡”,無一不需要迫切改變。
畢竟,智能車市場的競爭態勢瞬息萬變,今天的創新策略可能第二天就會被競爭對手更新的創意所沖擊。這種情況下,品牌只有加緊療愈“硬傷”,進而練就一身“硬功夫”,方能在紅海般的市場中暢游。
那么,東風奕派能做到嗎?
激進老套的品牌公關“不過關”
東風奕派在品牌公關上的策略過于激進,其東風奕派eπ007甚至以飛躍海平面的“開創性”試圖“出圈”。然而,在這一人為設置的挑戰中,到底是一場“實測”,還是一場“秀”?
東風奕派甚至策劃了明星與其營銷事業部總經理余飛的“朋友圈”的互動活動。但是,在看似熱鬧的背后,是否真的能夠借此實現品牌形象提升、搶占目標消費者心智,進而帶動銷量的實質性改善?
某種程度上看,這些品牌傳播行為,大多缺乏深度和內涵、過于激進而又老套的公關策略,暴露的是品牌的“虛空”,導致的則是讓消費者產生“過度炒作”的“反感”,而非對品牌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
而像小米和理想等品牌,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上,通過創始人個人IP和獨特人設的打造,營造出了比硬性廣告、“拉胯”傳播,更有意義的互動氛圍。
例如,小米通過其創始人雷軍的親民形象、理想通過創始人李想的“個性”彰顯,均建立了在社媒時代的品牌傳播“護城河”。
這些品牌并不依賴明星效應,而是注重精準的消費者心理需求洞察,以至于能與目標群體建立品牌溢價能力和情感鏈接。
相比之下,東風奕派的品牌公關則顯得有些過于老套、傳統,與社媒互動趨勢下的傳播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無論是飛躍海面這種傳播效果往往很快被新熱點沖淡的策劃,還是明星大腕的助陣,都可謂是效果短暫,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品牌傳播效應。
東風奕派的管理層,或應學習和借鑒一下雷軍憑個人IP推動小米汽車在營銷傳播上占據制高點的做法,加強對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的利用。
例如,可以通過策劃系列性的內容,與消費者進行接續不斷的溝通與互動,如此,相信東風奕派的品牌營銷會打開新的局面。
“價格屠夫”的市場策略“失靈”
東風奕派因主打低價策略試圖刺激消費者購買,被網友冠以“價格屠夫”的“稱號”。
然而,做“價格屠夫”,無異于盲目跟風“以價換量”的車圈價格戰。而“以價換量”的市場策略,既是一把“雙刃劍”,也是一劑殺傷品牌形象、差異化定位、盈利空間的“毒藥”。
雖然甘當“價格屠夫”“自降身價”,可能短期內吸引一些預算有限的消費者,但仍然難以確保逐月銷量的穩定。
由下圖可知,東風奕派兩款車型在過去數月間的銷量波動顯著,說明市場策略與競爭走勢、市場賣點和熱點、消費者需求之間尚存“鴻溝”。
圖源:懂車排行榜
尤其是,在競爭慘烈的市場環境中,任何一個品牌的低價都不可能是長期占據優勢的低價,反而,過度依賴“以價換量”,還會帶來一系列深層次的危機。
圖源:懂車排行榜
首先,品牌整車價格水平的拉低,不僅影響了車企的利潤空間,也讓消費者形成了“只看價格不看價值”的消費心態。
這種被貼上“價格屠夫”標簽的品牌,有很大可能使車企在盈利能力上不斷受限。而價格的下探,也會導致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重估,甚至形成“低價即是便宜貨”的刻板印象,降低品牌的溢價能力。
其次,價格降得越低,產品本身的想象空間也越小。
例如,東風奕派eπ007的價格雖然誘人,但其所為車企帶來的利潤空間是有限的。盲目的低價策略,還會導致車企在產品、生產和技術等方面的投入不足,讓產品創新的潛力受到“掣肘”。
長此以往,深陷“以價換量”的困境中,無異于將在更多車企更低價的“圍剿”中被摘掉“價格屠夫”標簽,最終影響車企的想象空間。
再者,低價并非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唯一因素和關鍵因素。
雖然價格是許多消費者購車決策中一個重要因素,但低價并不代表一切。消費者選擇汽車時,除了價格,對車輛的駕駛體驗、性能、技術等多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以東風奕派eπ007為例,雖然其價格在C級車市場中具有吸引力,但在技術尤其是智駕體驗等方面的競爭力卻顯“匱乏”,難以用低價“換來”更多理性消費者的“買單”,進而影響銷量攀升和盈利能力,最終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技術:“只等華為‘上菜’,卻不愿自己‘下廚’”
東風奕派在智能化尤其是代表車企核心競爭力的智能駕駛技術上,相較于其他車企,未能實現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突破。
雖然與華為的合作,可能為其帶來一定的技術支撐,但過度依賴外部合作伙伴的技術“輸血”,難免意味著東風奕派可能會錯失構建自主技術生態的機會,導致品牌因技術上的弱化而難以獲得長遠發展。
當前,新能源車市場正處于智能化下半場的膠著競爭之中,車企只有具備強大的自研能力,才能在競爭中拿到沖頂的“船票”。
而東風奕派在技術上,也可謂“不過關”。
其“只等華為‘上菜’,卻不愿自己‘下廚’”,但華為的“熱菜”賦能又能否在短期內為其帶來銷量的飆升,還需打個問號。
畢竟,即便是華為鴻蒙智行的享界、智界等智選車,其銷量也尚不理想。
當然,華為的ADS3.0智駕技術,無疑是當下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無敵手”。東風奕派通過與其深化合作,或能強化其在智能化尤其是智駕領域技術驅動的品牌形象。
不過,未來的汽車市場,品牌的突圍,或將不僅是單靠模仿、跟隨,以及靠外部“輸血”便能“萬事大吉”。
相反,只有那些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持續進行差異化創新的品牌,才能夠通過技術攻堅和瓶頸突破,真正為消費者帶來差異化的全方位體驗。
唯其如此,也才能在市場中構筑自身的品牌壁壘和技術“護城河”,以技術差異化持續保有優勢,全力推動車企盈利空間的擴大。
而從當下東風奕派面臨的幾大“關卡”看,其首先要避免的是過度依賴“以價換量”,逐步在低價之外尋求差異化的市場策略,注重提升產品力、品牌力,找準社媒時代品牌傳播和互動營銷的“正確打法”,充分提升品牌聲量,甚至溢價能力。
其次,強化多維度競爭力。在不失性價比的基礎上,東風奕派應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身技術實力與華為賦能的協同效應,全面鍛造核心競爭力,以此吸引追求高性能和創新的優質潛在客群。
此外,東風奕派也有必要重新審視旗下產品與競品之間,存在哪些突出的差異化優勢,進而為品牌找到精準的市場定位。
由此,可以根據不同消費者需求設計按需研發甚至“按需定制”,輔之以精準營銷,避免陷入“低價即競爭力”的誤區,以精細化的產品布局和能引發消費者共鳴甚至“共情”的營銷傳播模式,優化品牌形象、提升市場認可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