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成大學生 “神器”,卻被老師判零分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AI 工具如同一股洶涌的浪潮,席卷了大學校園,成為了不少大學生完成報告、論文的 “神器”。只需在聊天框中輸入指令,一篇看似像模像樣的結課論文就能瞬間生成,這讓不少學生為之著迷。
然而,這種便利卻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一些高校教師和專家發現,少數學生不僅利用 AI 生成文本應付論文和作業,甚至還出現了利用 AI 偽造研究數據、進行實驗圖片編輯、替代自主設計等不當或學術不端行為 。
某高校大一年級英語作業群里的一份通告引起了廣泛關注,老師明確表示,利用 AI 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零分。這一舉措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層浪。
AI 濫用現象頻發
這種 AI 濫用的現象并非個例,而是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據第三方機構 “麥可思” 對 3000 多名高校師生的問卷結果顯示,近六成高校師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 AI ,而大學生在使用生成式 AI 時,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寫論文或作業。在采訪中,一些學生也毫不避諱地坦言,在寫報告或論文時,他們會直接復制粘貼 AI 生成的內容。
時間緊迫時,一些學生直接將 AI 生成的內容原封不動地粘貼到作業中上交。在完成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時,AI 似乎成了他們的 “救命稻草”,幫助他們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這種行為,也讓他們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和鍛煉的機會。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學生的行為已經嚴重違背了學術道德和規范。有學生利用 AI 偽造研究數據,通過簡單的指令,讓 AI 生成看似真實卻毫無根據的數據,為自己的論文增添 “可信度”;還有學生用 AI 進行實驗圖片編輯,修改實驗結果圖片,使其符合自己的預期 。這些行為不僅破壞了學術的嚴謹性和公正性,也對其他認真做研究的學生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
在國外,也有不少類似的事件發生。比如,英國就有超百名大學生被判用 AI 作弊。英國大學生媒體 The Tab 向 114 所英國大學征求信息后發現,40% 的大學都調查過學生在評估中使用 ChatGPT 等人工智能作弊的情況 。而被判定 AI 學術不端的學生,有的被給予作業零分,有的成績被評為最低等級且沒有重考機會,還有的學生所有模塊分數都被記為零分。這足以說明,AI 濫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亟待解決。
AI 信息的缺陷
AI 工具雖然強大,但它在信息真實性和準確性上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陷。就像專家提醒的那樣,AI 工具得到的信息,有些時候會產生一些非常錯誤的答案,甚至是一眼看上去就十分荒謬的那種。
美國一位律師在處理案件時,因依賴 AI 工具進行法律研究,結果在法庭文件中引用了多個 AI 生成的虛假案例 。當法官發現這些案例根本不存在時,涉事律師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不僅面臨著紀律處分,還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 AI 在處理專業領域信息時的不可靠性,哪怕是看似邏輯嚴謹的法律領域,AI 也可能編造出不存在的案例,誤導使用者。
DeepSeek 在回答用戶關于歷史知識和學術文獻查詢時,也常常給出錯誤百出的信息。比如將某宋朝名將的生平 “挪” 到唐朝,在查詢學術文章《Global Cantonese: The Spread of Canto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時,提供的作者、年份和出版社信息全錯 。這些錯誤信息對于學生和研究人員來說,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誤入歧途,得出錯誤的結論。
在 AI 的 “幻覺” 現象下,它無法準確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只是基于訓練數據進行 “猜測”。這就使得它生成的內容看似合理,實則可能與事實相差甚遠。一旦使用者不加甄別地依賴這些信息,無論是寫論文、做研究還是進行其他工作,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對個人的學術聲譽和職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過度依賴 AI 的危害
過度依賴 AI 所帶來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深遠。法國《回聲報》網站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由美國匹茲堡卡內基 - 梅隆大學和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的研究論文得出結論,在職業框架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很可能會降低用戶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
當我們過度依賴 AI 時,就會逐漸滿足于檢查它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回答問題,而不再主動調動自己的創造力、信息分析和評估能力。這種思維惰性一旦形成,我們的思維機制就會變得遲鈍,批判能力也會被削弱。就像運動員的肌肉需要不斷鍛煉才能保持強壯一樣,大腦也需要通過不斷思考來維持其靈活性和敏銳性。如果總是依賴 AI 來完成任務,我們就會錯過許多鍛煉大腦的機會,導致思維能力逐漸下降 。
浙江大學的調研結果也顯示,四成工科研究生已意識到 AI 對科研能力的負面影響,過度依賴 AI 導致了 “思維惰性”,抑制了創造力的發展。在科研過程中,獨立思考和創新是推動學術進步的關鍵。然而,當學生們習慣了依賴 AI 提供的思路和答案時,他們就很難再突破常規,提出獨特的見解和創新性的想法 。
在藝術創作領域,AI 雖然可以提供一些創意靈感和輔助工具,但它永遠無法替代人類真正的創造力。人類的創造力源于對生活的獨特感悟、豐富的情感體驗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這些是 AI 所不具備的。如果藝術家過度依賴 AI,就可能陷入一種模式化的創作,作品缺乏靈魂和深度,無法真正觸動人心。
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來看,過度依賴 AI 還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下降,影響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發展。長此以往,我們將失去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難以應對未來各種復雜的挑戰。
高校的應對措施
面對 AI 濫用的嚴峻形勢,各高校紛紛行動起來,出臺了一系列 AI 工具使用規范 ,旨在引導學生正確使用 AI,維護學術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復旦大學發布的《復旦大學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 (設計) 中使用 AI 工具的規定 (試行)》尤為引人注目 。該規定明確列出了 “六個禁止”,涵蓋了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原始數據收集、結果圖片與重要插圖創作、論文撰寫、答辯與檢查、涉密內容等六個方面。在研究設計階段,禁止使用 AI 工具進行研究方案設計、創新性方法設計、算法 (模型) 框架搭建等;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禁止直接使用 AI 工具生成本科畢業論文 (設計) 的正文文本、致謝或其他組成部分,也禁止使用 AI 工具進行語言潤色和翻譯 。這一規定對學生在本科畢業論文中使用 AI 工具的行為進行了嚴格規范,為學術誠信筑牢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天津科技大學則在《關于 2024 年本科生畢業設計 (論文) 查重和 AIGC 檢測的通知》中要求,對所有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智能生成內容檢測,學生論文中智能生成內容比例原則上不超過 40% 。這一規定既鼓勵學生合理運用 AI 工具來快速完成一些基礎工作,又強調了真正的綜合創作性工作還是要由學生自身來完成,避免學生過度依賴 AI 。
中國傳媒大學要求學生在畢業論文中明確披露是否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需詳細說明使用方式、細節及生成內容的具體標注 。北京郵電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湖北大學、福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眾多高校,也都在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或辦法,對學生借助 AI 進行論文寫作的行為進行規范 。這些高校的規定雖然各有側重,但都體現了對 AI 使用規范的重視,旨在引導學生在學術道路上保持誠信,合理利用 AI 技術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將其作為偷懶和作弊的工具。
AI 反識別檢測研究進展
在這場與 AI 濫用的博弈中,技術手段的升級成為了關鍵。目前,國內多個研究團隊正在從不同方向發力,進行 AI 論文反識別的檢測研究 ,試圖在這場 “貓鼠游戲” 中占據上風。
北京郵電大學的鄂海紅教授團隊,受科技部等部門委托,致力于科研誠信檢測服務的研發,尤其專注于對科學實驗中運用 AI 工具進行圖像造假等行為的反識別 。他們與萬方數據庫攜手,構建了超過 400 萬篇的 SCI 期刊論文以及超過 6000 萬的圖像比對庫 。當送檢論文進入系統后,會與這個龐大的比對庫進行細致比對。一旦論文中存在復用他人研究成果、改造實驗結果或者對他人學術圖片進行算法編輯等情況,該團隊研發的算法就能自動化檢測出來,讓造假行為無處遁形。
除了北京郵電大學的團隊,還有眾多科研團隊也在各自的領域深耕。有的團隊從文本特征分析入手,通過對詞匯使用習慣、語法結構、邏輯連貫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來判斷文本是否由 AI 生成 。因為 AI 生成的文本在語言風格和邏輯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模式化特征,與人類自然寫作的多樣性存在差異。比如,AI 生成的文本可能在詞匯的豐富度上有所欠缺,某些詞匯的使用頻率過高,或者在邏輯論證過程中顯得過于機械和生硬。通過捕捉這些細微的差異,研究團隊可以開發出相應的檢測算法,提高對 AI 生成文本的識別準確率。
還有的團隊則著眼于 AI 模型的訓練數據和生成機制。他們通過分析 AI 模型在訓練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模式,以及生成文本時的決策過程,來尋找識別 AI 生成內容的方法。例如,研究 AI 模型在處理特定領域知識時的表現,觀察其是否存在對某些知識的過度依賴或者錯誤理解,從而判斷文本的來源。
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迭代和更新,這些反識別技術也在持續進化。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雙方都在不斷升級自己的武器裝備。只有反識別技術能夠加速更新,才能持續對學術造假起到震懾作用 。當學生們知道利用 AI 造假很容易被檢測出來,并且會面臨嚴厲的懲罰時,他們就會在使用 AI 時更加謹慎,不敢輕易觸碰學術誠信的紅線。
這種技術上的對抗,不僅僅是為了維護學術的純潔性,更是為了引導 AI 技術在學術領域的健康發展。讓 AI 成為真正助力學術進步的工具,而不是破壞學術生態的 “”。
毒瘤
正確看待和使用 AI
AI 的出現,無疑是科技發展的一大里程碑,它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利。對于大學生來說,AI 不應是投機取巧的 “捷徑”,而應是助力成長的 “翅膀”。
我們要學會正確看待 AI,將其作為輔助工具,而不是依賴的對象。在寫作論文時,可以利用 AI 快速獲取相關資料,梳理思路,生成大綱,但對于其中的觀點、論證以及關鍵數據,必須經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在完成作業時,遇到難題可以向 AI 請教解題思路,但不能直接抄襲答案,而是要通過 AI 的引導,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
在使用 AI 時,我們要保持批判性思維,對 AI 生成的內容進行甄別和篩選。對于 AI 提供的信息,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和驗證,避免被錯誤信息誤導 。同時,我們也要尊重知識產權,對于 AI 生成的內容,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觀點或數據,一定要注明出處,避免抄襲和侵權行為的發生 。
大學生還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被 AI 所取代。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培養創新思維,敢于突破傳統,提出獨特的見解和想法;要提升實踐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通過實踐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真正的時代棟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