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呂芳在雪夜和馮保交談,給干兒子講了“為官三思”理論,思危、思退、思變。
這是一個浸潤朝廷四十年的人的經驗總結,呂芳已經聞到了時代更替前,巨大的腥風血雨。
三思是文官的思維,也是當時的一種思潮,代表了大多數官僚階層的想法。
有人提出,為什么當時的官員、如呂芳之流沒有思進的想法?
朝廷的局勢
大明晚期,嘉靖是一個很難伺候的皇帝,對于大臣們,當時的生存環境比較兇險。
14歲的嘉靖還未登基時,就給了首輔楊廷和下馬威,之后更是搞出了大禮議,持續好幾年,從中挑出支持自己的文官。
嘉靖不是一個隨意聽從文官擺布的皇帝,和官員們斗了幾十年,嘉靖早就如火純青。
嘉靖一向遵從朝局平衡原則,重用嚴黨,在其身后立起清流一派,他居中平衡,事情是內閣以及下面官員做的,出錯責任在官員,做好了,是皇帝的功勞。
呂芳是伺候嘉靖四十年的人,司禮監是皇權的延伸,他的權利都是皇帝賦予的,他長期周旋于各方勢力,本質上是弱者,所以養成了謹慎的性格。
呂芳提出的“三思原則”本質上是弱者的一種生存法則。
在宮里,呂芳雖然被叫做老祖宗,但失去皇帝的庇護,什么都不是。
呂芳沒有稟告嘉靖,私下會見嚴嵩、徐階,回宮后被嘉靖打發到吉壤去。在那里,失勢的呂芳被陳洪的手下各種為難。
所以呂芳思退,也是一種生存哲學。
呂芳作為太監,權力完全依附于皇權,缺乏文官集團通過科舉、政績積累的合法性。
他必須通過謹小慎微的生存策略維系地位,而非主動擴張權力邊界。
電視劇中,核心矛盾是“皇權-官僚-百姓”的三角撕裂,而非開疆拓土的盛世敘事。
呂芳的“三思”服務于維持這一脆弱平衡,而非推動變革。
“思進”的缺席
電視劇中無論是嚴黨、清流、司禮監都在想著自保。
比如首輔嚴嵩想著自己如何能安全退休,徐階的目標也只是做首輔,然后安全退休。
他們并不是不知道,國家的矛盾在哪里,他們并不想做出改革,只想著自己的既得利益。
劇中清流張居正,曾經多次在清流內部會議中提到,如果不改革,社稷危矣。
只是在這部劇中,張居正還不是主要角色,他的舞臺要等到萬歷登基才徐徐拉開。當然他的改革將伴隨更殘酷的斗爭,在清流的對話中已經有暗示。
劇中并不是沒有思進的人物,清流的海瑞就是代表。
海瑞的思想也是通過一件件事情,看清了朝廷的本質。
他試圖以死諫試圖喚醒嘉靖帝,但其激進改革理想最終被現實消解。
海瑞官場生涯并不順利,被當作一個吉祥物高高懸掛。
保守者得以善終,進取者舉步維艱。
在高度人治的體系中,個體能動性被系統性壓制。
發展到大明嘉靖時期,權力結構高度固化,嚴黨與清流的對抗已形成零和博弈。此時盲目“進取”(如急于立功、爭奪權力)反而容易暴露弱點,成為眾矢之的。
大臣和官僚化的宦官,不得不小心翼翼不犯錯,求得地位穩固。
御前財政會議,讓呂芳看清了一個事實,嚴黨和清流長期斗爭,他跟嚴黨都終將被清算的歷史必然,所以他才會思退。
之前嚴黨、清流爭斗、他在當中和稀泥,清流基本都會遵從。
這次財政會議,呂芳低估了清流倒嚴的決心,會議中雙方的言語蹦出的火花,最終嚴黨提出了改稻為桑,為皇帝補國庫虧空,才得以收場。
會議結束后,裕王的兒子降生,呂芳感到權力的天平,要倒向清流一邊了。
尾聲
他還能在司禮監掌印的位置上呆多久呢?
因此他開始謀劃思變,并提前將犯錯的干兒子馮保,送去裕王府中。
起初馮保不肯去,呂芳教導馮保,通過隱忍和示弱換取裕王勢力的接納。
呂芳雖然是宦官,沒有家,他反而比那些有家之人更加重視親情。因此他要為自己的干兒子們謀劃。
思危是考慮潛在的危險,思退是知道退讓和保全自己,思變是隨機應變。這些都是比較保守的策略,側重于自保和適應環境,而不是主動進取。
這可能與呂芳所處的環境有關,作為太監,身處權力中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喪命,所以自保是首要的。
呂芳的“為官三思”之所以排斥“思進”,本質上是對封建皇權下官僚生存困境的寫實刻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