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楊思商辦距離規劃已經過去了四年,四年磨一劍仍未出鞘,現在淪為了"都市放牧場"。
這場PPT造城大戲還能演下去嗎?其商辦為啥一直不建?究竟還能不能落地?
"浦東新天地"?"都市放牧場"?
4年前橫空出世的規劃方案,讓新楊思瞬間成為浦東金色中環最值得期待的板塊之一。
新楊思的商辦規劃多達105萬方,讓人震撼:
這份比火鍋菜單還豐盛的規劃書里寫著:
1、200米雙子塔商辦×2
2、180米商辦地標×1
3、160米商住綜合體×1
4、140/120/100米摩天樓群若干
按照開發商的話術,這里將成為"前灘2.0"+"浦東版新天地"+"金色中環帶明珠"三位一體的超級IP。
效果圖里玻璃幕墻折射著魔都的霓虹,空中連廊穿梭著金融精英。
儼然是要把陸家嘴和前灘按在地上摩擦的氣勢啊:
但是去現場一看,你會大吃一驚:
1、規劃中的摩天大樓:無地基、無腳手架、無施工隊,成了現實版"三無產品";
2、拆遷后的黃金地塊:現在是一片廢墟,淪為停車場、私家菜地和垃圾場;
3、唯一在營業的"地標":售樓處展廳在倔強地發光。
天空上阻擋的高壓線大煞風景,不知何時才能改造。
倒是周邊兩個住宅項目新楊思上園、翡雲悅府先后搶跑對外銷售了。
而核心區的商辦依舊按下暫緩鍵,成了魔都罕見的"都市放牧場"。
有網友戲稱:"在這里買房的業主,每天推開窗就能體驗從新天地到農家樂的瞬間穿越。"
理想的新楊思,與現實反差太大了。
商辦經濟學暴擊新楊思:50年難回本
當我們用計算器戳破新楊思的財務泡泡時,會發現這簡直是商業地產版的"俄羅斯輪盤賭"!
浦發集團左手攥著105萬方的商辦規劃(相當于2.5個瑞虹天地太陽宮大);
右手捏著市場給出的每平米4.5元日租金報價,這場博弈就像讓郭敬明扣籃——實在強人所難。
我們做個小學數學題好了:
假設每平米建安成本3萬,按5%的資本化率計算,新楊思租金需要達到6.8元/㎡/天才能保本。
但現實是前灘的甲級寫字樓才租到6-7元。
那么新楊思的寫字樓租5元是不是很合理呢?不好意思,市場給你4.5元已經不錯了。
這也就意味著,開發商需要持續輸血50年才能回本——這比上海老公房的拆遷周期還漫長!
上海主要商圈寫字樓租金水平
現在上海的商辦租金跌得可怕,根據高力國際的統計前灘租金已經跌到了5.86元。
目前御橋的租金在4.2元左右,也在往下降,未來使得新楊思的租金進一步承壓。
其商辦全是浦發自持,建設運營成本巨大,未來收租回本的周期拉得就更長了。
浦發此刻就像帶著全家積蓄進股市的韭菜,看著滿屏飄綠的商辦市場,舉著鼠標的手微微顫抖。
為了疏解困局,開發商也曾想過"求偶記",算盤一度打得噼啪響:
找太古、K11?人家看了眼周邊老破小,轉身就去了前灘;
求凱德救場?結果對方要的"嫁妝"比聘禮還貴,要求財務入股住宅產品。
所以現在擺在新楊思面前的難題是,到底怎么操盤?浦發是否愿意砸錢?區里到底給不給資源?
商辦運營商找誰做?產業招商花多少力氣?
這些都是未知數,充滿不確定性,給新楊思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天生跛腳的新楊思如何在商辦修羅場中突圍?
新楊思的商辦規劃存在先天不足,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不大:
1、單線地鐵,缺乏樞紐,不利于發展大規模的商務區
現在新楊思只有一根6號線,26號線還在娘胎,即使建了也只有2條,而前灘未來是3+1=4條。
2、不靠江,處在浦東內陸區域,失去了前灘那樣的濱水商務區優勢
新楊思的辦公樓視線沒有陸家嘴、前灘和徐匯濱江好。
3、周邊都是老破小,高級不起來
新楊思核心商辦東部是城中村,南部是軌道交通基地和學校,西部是動遷房老破小,割裂較大。
新楊思離前灘太近了,形態和功能相近,沒法錯位形成競爭,比較尷尬。
而且新楊思注定成為不了下一個前灘,能級要低很多。
從規劃面積來看,新楊思的商辦體量是105萬方,還沒有前灘(220.06萬方)的1/2大;
從商務樓高度來看,新楊思的最高地標是200米,而前灘是280米,能級差別就顯現出來了。
現在前灘的寫字樓并沒有填滿,還談不上外溢到新楊思。
在存量競爭時代,新楊思的商辦錯過了開發的黃金時期,畢竟前段時間金色中環按下了暫緩鍵。
看看其它金色中環帶的兄弟們,競爭達到了白熱化。
而且有的已經開始擺爛了,對新楊思來說不是什么好兆頭:
御橋CBD建好就空置,寫字樓比鬼城還安靜;
后灘的開發商集體患上"商辦PTSD";
金灣的招商團隊已經在朋友圈賣起了保險;
張江雙子塔、張家浜新建的寫字樓都在嗷嗷待哺。
浦東還有更大規模的商辦龍陽路TOD在建,聽說要復刻南京路。
大家競爭這么激烈,新楊思的商辦要是建了,有多少勝券在握?該怎么突圍?
浦東"拼爹"大賽淘汰的選手
在浦東這個"拼爹俱樂部"里,新楊思爹不行根本拼不過,沒法得到一個特色的產業定位。
新楊思就像誤入富豪宴會的一個打工人:
陸家嘴:親爹是陸開發,家里有金庫鑰匙
張江:老爹是張江集團,掌握著芯片密碼
前灘:干爹是太古里,帶著港資大禮包
新楊思:監護人浦發集團,特長是修路和蓋動遷房
這就好比讓數學老師帶隊參加電競比賽,戰術再好也架不住手殘。
當其他區域在玩"產業連連看"時,新楊思的產業規劃還停留在"大家來找茬"的階段。
金融?陸家嘴虎視眈眈;
科技?張江嚴防死守;
高端制造?金橋笑而不語。
留給新楊思的,大概只剩下"前灘員工宿舍"這個選項了。
我們注意到,區里給新楊思的定位是"微型中央活動區"(MCAZ)。
在房地產界,但凡名字帶"微"字的,結局都不太美好。
比如嘉定新城的金地嘉源曾是2010年前后規劃的“微型CBD”項目,定位為集辦公、商業、酒店于一體的綜合性商務區,周邊配套住宅小區密集。
結果實際入駐率很低,商務辦公需求不足,大量空間閑置。
商業部分因消費人群以本地居民為主,逐漸演變為社區超市和生活服務配套,甚至有臨街商鋪轉型為菜市場攤位。
金地嘉源目前仍以社區商業功能為主,未形成預期的商務聚集效應,迷你CBD淪為了菜場。
所以新楊思"微型中央活動區"這個"微"字用得妙啊,既表達了謙虛,又預埋了退路。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提防新楊思規劃更改、降級的風險了。
怎么改?怎么降?
降低地標商務樓高度,200米變150米,180米改120米(可能最后發現還是種菜最實在——畢竟上海青現在賣8塊一斤呢);
降低商辦比例,將核心區81%的商辦降為50%左右,多開發一些住宅。
這件事在浦東和其它區域正在發生,后灘、惠南TOD、華涇TOD、梅隴新中心都是前車之鑒:
后灘九宮格調整前后對比
后灘九宮格調整前商辦建筑面積是44.63萬m2,調整后減少到17.07萬m2,大幅減少61.75%;
調整前住宅建筑面積是16.84萬m2,調整后增加到46.38萬m2,大幅增加175.42%;
換算成住宅套數,調整前約是1870套,調整后約是4654套,大幅增加148.87%。
連后灘都不想搞那么多的商辦了,新楊思還要往里沖?
惠南TOD調整前后商辦面積也是大幅減少,住宅面積增加了很多:
惠南TOD調整前后對比
徐匯的華涇TOD華之門被砍、閔行的梅隴新中心30萬方大商業也消失了,都在降級開發。
華之門北側原本規劃6.7萬㎡商辦,縮減到了3.35萬㎡:
華之門廣場旁,原本規劃150米地標建筑,直接改為住宅:
現在新楊思周邊即將開盤的翡雲悅府整盤均價12.8萬元/m2。
這個價格已經包含了未來數十年的規劃溢價,如果不落地或降級開發,就是割韭菜。
假設沒有落地的話,新楊思就是一個邊緣的純住宅區,價值反而不如北蔡大華的二手房。
在規劃難以落地的情況下,我們就要重新審視新楊思的地段了。
新楊思西靠前灘、東靠張江,這個地段比較尷尬。
十幾萬單價的新房不如在前灘買個小戶型,或者直接買在張江正核。
張江副城核心的萬科翡翠公園成交價才10萬元/m2,房價水分沒有新楊思那么大。
前灘目前的二手房成交價在14萬元/m2,那是因為包含了成熟的商務資源+一線江景+地鐵樞紐;
而新楊思的商辦還停留在紙面上,又沒有江景和樞紐。
但新房均價卻要與前灘持平了,未來上漲的空間很有限。
在這個"PPT造城"的時代,購房者要學會在規劃效果圖里"找不同",不能盲目地崇信圖紙。
當然新楊思的商辦也不是沒有一點希望,浦東財大氣粗,沒準哪一年就能讓它落地了。
前灘的商場偏高端,三林、楊思、北蔡的商場又太低端老氣,需要一個中檔的新楊思來彌補。
期待新楊思的商辦早日建成為浦東版新天地,成為中環掌上明珠,不再是“都市放牧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