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是,電動化事關百年品牌的生存革命。
文/每日資本論
奔馳正在泥潭中苦苦掙扎。
2月26日,網絡上流傳著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下稱,奔馳中國)及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金融有限公司啟動大規模人員調整的消息。據稱,約15%的員工被納入裁員范圍,涉及銷售、汽車金融兩大核心業務體系。裁員將獲得“N+9”高額賠償,被裁員工若未來兩個月未入職新公司,還可額外獲得3月、4月工資,最高賠付相當于N+11。
不久后,奔馳中國也在接受部分媒體的采訪時表示,目前正積極進行業務調整,業務的整合或削減將不可避免地涉及部分員工的工作安排。換言之,裁員消息并非空穴來風。
這或許是奔馳入華40年來最凜冽的寒冬。曾經的“三叉星徽”象征著財富與地位,而今卻在新勢力圍攻、本土化遲滯與電動化轉型的裂縫中,淪為發布會上的“對標背景板”。當問界M9、理想L9在發布會上將奔馳S級作為假想敵時,這家德國豪門的焦慮已無處遁形————2024年,奔馳在華銷量同比下滑7.3%,凈利潤暴跌28%,市值縮水20%。
誰都記得,奔馳是燃油時代的絕對王者。2005年,奔馳將S級轎車引入中國國產,開啟了豪華車市場的“黃金十年”。奔馳精準地捕捉到了中國市場的“密碼”:加長軸距、鍍鉻裝飾、真皮內飾,這些本土化微調讓“德國工藝”與“中國偏好”完美嫁接。
彼時,媒體曾報道,北京奔馳工廠每90秒下線一輛車,GLC、E級等車型常年霸榜豪華SUV和轎車銷量榜,經銷商單店年均利潤超過2000萬元。
2018年,長軸距版C級上市首月訂單破萬,經銷商甚至需要加價5萬元才能提車。到2019年,中國連續5年成為奔馳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年銷量突破70萬輛,利潤率長期維持在12%以上。
毫無疑問,燃油車時代的奔馳,像一臺精密的印鈔機,用品牌溢價與供應鏈效率碾壓對手。
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特斯拉Model 3國產化落地,蔚來、理想等新勢力崛起,電動化浪潮席卷中國。但奔馳的應對策略卻顯得遲緩且搖擺:一方面,其首款純電車型EQC因“油改電”架構被詬病續航虛標、智能化落后,2022年銷量不足5000輛。另一方面,奔馳高管在內部會議上仍強調“電動化不應損害豪華基因”,將資源傾斜于燃油車改款。
很遺憾,奔馳錯失了關鍵窗口期。
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40%,但奔馳純電車型銷量僅占全球總銷量的9.3%,且70%集中于歐洲市場。更致命的是,中國消費者開始用“電動雜牌”嘲諷奔馳新能源車,社交媒體上甚至出現“買奔馳電車不如買某迪”的論調。
面對危機,奔馳在2024年啟動“全面運營提升計劃”,核心邏輯是“用傳統業務的現金流哺育電動化轉型”。但現實遠比計劃殘酷:
2025年初的裁員潮只是冰山一角。奔馳計劃未來三年全球裁員2萬人,中國區關閉低效產線、合并研發團隊,甚至取消“大鍋飯”績效制度而且由于人工智能的替代,部分媒體報道,北京奔馳順義工廠的工人發現,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越來越多,而同事越來越少。
奔馳試圖用“中國專屬車型”挽回市場。比如,長軸距CLA、國產GLE、純電MPV等車型密集發布,甚至讓中國團隊主導GLE研發。但問題在于,這些車型仍基于全球化平臺改造,智能化系統MB.OS開發進度落后,導致CLA量產時間從2025年5月推遲至9月。
與此同時,為保住銷量,奔馳在2024年也卷起了價格。EQC最高優惠40萬元,E級轎車終端價跌破30萬元。反作用是,加劇了品牌價值稀釋。消費者或許更關心“還能再降多少”,而三叉星徽似乎逐漸褪色。
公允地講,奔馳的困境本質上是傳統豪華車商業模式的系統性危機。當電動化顛覆了機械性能的護城河,當智能化重新定義用戶體驗,當本土新勢力用成本重構擊穿價格體系,百年品牌的光環就會加速褪色。
燃油車時代,奔馳憑借規模化采購和高端溢價消化成本。但電動化需要全新的供應鏈體系,其電池成本比國產一線品牌高30%,且本土化采購率僅為75%。也就是說,在核心的成本問題上奔馳就沒有優勢可言。
技術代差的問題不容小覷。比如,奔馳L3級自動駕駛雖獲德國認證,但在中國僅能實現高速NOA功能,與華為ADS 3.0、小鵬XNGP差距顯著。而組織慣性也成為奔馳發展的障礙之一。奔馳的斯圖加特總部仍掌握核心決策權。中國團隊提出的“增程式混動方案”被否決,理由是“不符合歐洲技術路線”,而理想汽車用同一技術拿下2024年30%的豪華SUV份額。
如今,奔馳把未來的希望押注在固態電池與“反向輸出”。
2025年2月,奔馳宣布全固態電池突破1000公里續航,試圖用技術光環掩蓋頹勢。但這項技術至少需3年才能量產,且成本高達現有電池的2倍。此外,奔馳正將中國市場的“降本經驗”反向輸出全球——匈牙利工廠產能占比提升至30%,這樣的話其人工成本比德國低17%,數字孿生技術替代質檢員,AI算法優化物流路線……
雖然這些舉措會將制造成本進行明顯的壓縮,但是否會動搖“德國制造”的金字招牌,還需要時間檢驗。
或許,局外人可能更明白,奔馳急需的不是更激進的裁員或更花哨的PPT,而是一場徹底的“基因革命”——忘記自己是“汽車發明者”,以創業公司的姿態重塑價值鏈。更要記住——電動化不是一場戰役,而是一場事關百年品牌的生存革命。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非常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