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總是通宵達旦學習的翠花出現了身體不適的癥狀,但又苦于社保常年斷繳,不舍得花那300元大洋的老中醫掛號費,于是決定用DeepSeek感受一下科技的力量。
將癥狀對其進行詳細描述后,它果然給出了多種治療方案,其中包括中成藥,以及經典藥方推薦,此外這份回答中也不乏日常調理建議以及用藥注意事項等。
就當震驚于科技發展之快的同時,卻發現了一個神奇的AI問診公司問止中醫科技,并發現早在過年前其便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而它的終極產品則是一款名為“中醫大腦”的AI系統,號稱擁有“全球最大的中醫臨床知識圖譜”——億級參數、超1萬首方劑、覆蓋3000多種病癥,還能分析舌苔照片、實時建議處方,甚至幫年輕中醫“速成”開方水平。
根據問止中醫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末通過線上及線下共接待的患者總數分別為2.12萬名、5.05萬名、3.99萬名。
目前,其在深圳、廣州、廈門、成都、鄭州、長沙、濟南運營八家線下實體診所,并于深圳、成都、濟南運營三家煎藥中心,觸及的客戶范圍更是覆蓋了全國339個城市。
截至2023年末,全國這類中醫AI類機構有約1.26萬家,包括公立及私立中醫醫院、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等等。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中醫市場,可以說問止中醫所做出的成績稱得上“遙遙領先”。
在問止中醫的招股說明書所展示的行業概覽中,可以清晰的看到2023年,人工智能賦能的收入的前五大人工智能中醫醫療服務供應商中,該公司以1.5%的市場份額超越另外四家公里醫院。
而根據具體數據對比來看,另外四家的公立醫院分別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廣東省中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以及南京市玄武區中醫院。
作為一家擁有如此驕人戰績的醫療AI公司,但AI醫療在其營收占比卻少得可憐,細看其財務數據不難發現,該公司核心業務主要為三大領域:中醫醫療服務(占收入89.4%)、中醫生活產品(占收入6.0%)、中醫大腦訂閱服務(占收入4.6%),屬于AI領域的服務占比僅不足5%。
同時,招股書顯示,問止的患者就診次均價為940元/人次左右(含診費和處方服務),相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從其2024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中醫醫療服務1.55億元的收入,及3.99萬例患者,其客單價竟高達3,882萬元。
此外,每位患者通常會被分配約30分鐘的醫療問診時段,這遠遠超過了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內一般的問診時間。問止的客戶均為自費,未使用醫保。在中藥飲片集采和醫保加強控費的背景下,以中藥內治為主的問止有相對穩定的利潤空間。
雖然客單價并不低,但公司的業績始終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2年該公司實現營收6220萬元,2023年同比增長204%至1.89億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3億元,同比增長33.8%。
同期,問止中醫分別實現期內虧損1.54億元、1.94億元和5572.1萬元,經調整凈溢利分別為515.2萬元、4303萬元和4950.7萬元。
與其高客單價相對應的則是研發費用和營銷費用的巨大差額,報告期內,研發開支分別為540萬元、900萬元、840萬元,分別占相關期間收益的8.7%、4.8%、4.9%。相比之下,公司同期促銷、品牌推廣及營銷的開支分別為801.4萬元、2348.3萬元、1657.5萬元,是同期研發開支的1.48倍、2.61倍、1.97倍。
其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首席醫療官林大棟擁有著三重身份“倪海廈嫡傳弟子+硅谷IT男+中醫博士”,有一說一,當財報讀到這里時,作為一個醫療行業外行,倪海廈這個名字確實是第一次聽說,于是我打開了百度搜索了一下,在百度百科有著如下介紹:
“退伍后,倪海廈化名梵宇龍,選擇算命看相為主業,醫療為輔。1980年,倪海廈隨家人移民美國佛羅里達州,在美國取得中醫學博士學位,獲得美國佛羅里達州針灸醫師執照,以及當地中醫醫師執照簽證。”
作為倪海廈大師的親傳弟子,林大棟在創立問止中醫前,于2011年9月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針灸委員會頒發的執照,成為加利福尼亞州持證針灸師,于2012年6月取得美國利伯緹大學東方醫學哲學博士學位。
林大棟早期工作經驗包括任職于Juniper Networks, Inc.(一家主要從事設計、開發及銷售高性能網絡產品及服務的公司)及Cisco Systems, Inc.(一家主要從事各類為互聯網賦能的技術設計及銷售的公司)。
此外,問止中醫的醫療部主任陳志耿在2024年的公開報道中表示,問止中醫的醫療團隊由多名全職醫生組成,平均年齡僅28歲,以應屆中醫學碩士畢業生為主。陳志耿還強調,“盡管年輕,但他們在治療疑難重癥方面卻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
目前,因為筆者能力有限,暫時還沒有親測這只美國老中醫的團隊實力,但現代中醫學家蒲輔周先生有一句名言:“中醫治病有一個秘訣,就是一人一方。”“善治病者,一人一方,千人千方,如一鎖一鑰,千鎖千鑰,務期藥證相符,絲絲入扣。如見便秘即通之下之,遇遺精則澀之固之,見熱退熱,見血止血,執通套之方以治活人者,又豈能應臨床無窮之變乎!”此語道出了中醫治病的一大學問——因人制宜的原則。
目前,在我國中醫人工智能技術在中醫學術界的爭議,技術尚在不斷完善之中,號稱“中醫AI第一股的”的問止中醫能否問止又或是問而不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