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實驗中學門前的一張照片,讓距離移動廁所僅20米的五位馬拉松選手,被歷史鐫刻在了恥辱柱上。
或許他們的一生中,曾經有過無數次街頭隨地小便,但無疑,這次是最驚心動魄的一次。
日前蘇州舉辦的馬拉松比賽中,不少跑友競速之余,在路邊肆意釋放滿腔快意。其中一張公然對著校名牌匾小便的畫面,流傳至大江南北。
他們事后最大的慶幸,恐怕是自己當時專注自持,沒有張惶四顧,以至于留下的只有背影。
組委會當然不瞎,事發時看不到這些隨地小便的人群肯定是假的。但事后,還是得在通報中用上“強烈譴責”“啟動調查”等字樣,對外表達自己的憤懣。
畢竟為了組織這場活動,他們投入巨大,籌備已久。本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的事兒,這下鬧得路人皆知,難以下臺。
這場號稱聚集了國內外2.5萬名選手,共同途經蘇州獅山商務區、干將路、環古城河、東方之門、金雞湖等知名地標的競技之旅,也是一場盛大的外宣之旅。在新聞稿中,他們用“共同感受這座千年古城的江南韻和現代風”的表達,來形容這場的馬拉松盛會。
作為今年江蘇省內首個舉辦的中國田協A1類馬拉松賽事,當地大抵本是想“運動搭臺,文旅唱戲”。可正面的好名聲尚未無遠弗屆,卻被幾個尚不知是否為外來客的選手,一泡尿給喧賓奪主,想收繳作案工具的心,都寫在了情況通報里。
長期以來,馬拉松比賽的如廁難一直是老問題。有南京馬拉松“尿草坪”、北京馬拉松“尿紅墻”珠玉在前,在圈子里,急了就地解決,也不是什么上不得臺面的事兒。所謂“應急從權”,互相都能理解。
這是“唯成績論”的功利主義變體。長期來,馬拉松的定位到底基于速度的較量,體能的比拼,還是體質和心態雙成就,實際上沒有定論——張開腿,跑就完事兒了。
在馬拉松運動普及的漫長過程中,這些跑者恐怕仍有部分沒有接受過素質檢驗。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一枚完賽獎牌,還是學會在公共規則與競技成績之中維持個體體面,其實是兩難的選擇。
長期教育中,社會達爾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激烈競爭,往往讓人性會把目標逐漸滑向前者。
據說此次,蘇州馬拉松的賽事指南明確標注廁所位置,主辦方設置移動廁所密度也堪稱歷屆賽事之最。因而主辦方有理由安慰自己:不是廁所設置的問題,單純是參賽運動員素質低下。
這當然是甩鍋邏輯。
移動廁所的物理存在,是否等同于服務體系的真正暢通?
如果合理、方便、干凈、衛生、順暢的移動廁所設置的恰如其分,這些跑者為什么要選擇去路邊隨地小便,單純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露陰癖嗎?
所以主辦方氣宇軒昂,義正辭嚴地拋出詰問、譴責等詞匯之時,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自己服務體系是否與時俱進,是否真正站在競技者的需求和立場,把配套做到了實處?
這兩年馬拉松運動盛行。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全年路跑賽事數量達到了699場,平均每天近兩場。最多的時候,一天全國同時可以舉辦5場馬拉松比賽。
完全可以理解,這些城市希望用馬拉松賽事吸引人流,提振士氣,帶來消費活力。
可一群尚未受到嚴格道德規訓的跑者蜂擁而至,加上配套不全的賽事服務,到底對城市和個體有什么增益,其實有待考究。
自己辦得辛辛苦苦,看起來大鳴大放,而外人只記得門前撒尿。恐怕蘇州馬拉松的這泡“及時雨”,能淋醒更多的主辦方。
當然,人也是動物,是動物就會憋不住,這是難免的問題。
寫到這里,突然彈出個新聞:4月13日,北京亦莊將舉行半程馬拉松賽,并且同期舉行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
看,至少這次要小心,不小心把機器人尿短路了,可是要賠大錢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